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高中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1.注意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含蓄,一览无余,这种“填鸭式”教学虽然早就遭到批判,但大部分老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面面俱到就担心学生听不懂,想不到,弄得学生上课像书记员,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思考的少,回答题目时人云亦云,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题目形式一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要任意加以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回由“羞于提问”到“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步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2.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
2.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3.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4.让学生勤练笔
学生勤于思考但并不代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真正提高,我们常常在学生的试卷中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阐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出现因果关系颠倒、层次模糊、甚至前后矛盾、有始无终等现象。这除了反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之外,也反映出他们思考问题时不缜密,动手能力差,考试成绩仍不能提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练笔,通过练笔使学生真正勤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相应提高。练笔时要强调规范性,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例如分析问题要全面透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客观。形式要多样,通过一些材料题,问答题,小论文训练,使学生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1.注意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含蓄,一览无余,这种“填鸭式”教学虽然早就遭到批判,但大部分老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面面俱到就担心学生听不懂,想不到,弄得学生上课像书记员,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思考的少,回答题目时人云亦云,不善于多角度思考,题目形式一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当前教学的当务之急。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创新思维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不要任意加以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回由“羞于提问”到“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步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2.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
2.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3.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4.让学生勤练笔
学生勤于思考但并不代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真正提高,我们常常在学生的试卷中发现许多问题。比如在阐述某个问题时就会出现因果关系颠倒、层次模糊、甚至前后矛盾、有始无终等现象。这除了反映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之外,也反映出他们思考问题时不缜密,动手能力差,考试成绩仍不能提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练笔,通过练笔使学生真正勤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相应提高。练笔时要强调规范性,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例如分析问题要全面透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客观。形式要多样,通过一些材料题,问答题,小论文训练,使学生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