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问题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面临一系列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问题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学历培养模式和高等学历培养模式。其中,中等学历培养模式正逐渐被高等学历培养模式所取代,特教师资高等学历的培养逐渐成为职前培养的主要方式。然而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水平。
一、培养目标单一
首先,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专业化培养。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除了具有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以外,还应当具备完善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特别要求具备对不同障碍类别的学生进行分析、诊断、评估、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等能力。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然而现有的特殊教育培養目标缺少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别进行重点培养的表述。
其次,大部分师范院校在特教专业师资培养中以培养特殊学校教师为目标,很少关注一体化中小学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养。在一体化学校中,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普遍不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仅阻碍特殊儿童的发展,还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安置形式,在特殊教育领域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应当强调普教、特教的融合,在师资培养方面表现为鼓励高等学校在普通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普通师范生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达到普通师资特殊化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1.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其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课程开设之前要先搞清楚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避免随意性的课程设置,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凸显课程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2.课程比例失衡
与普通师范专业的课程相比,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偏多,大致可分为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类,目前理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技能性课程。例如:特殊教育专业的两大技能性课程——手语和盲文,由于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教学练习,因此应适当增加这两门课程的课时。
3.课程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向不明确,导致课程内容偏综合性、理论性,内容多而全,应用性较差,难以达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综合化的课程结构虽然有利于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理论知识系统连贯的教师,然而由于特殊儿童的种类较多,课程设置时还应从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入手,充分考虑不同障碍类别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其次,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康复理论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关于特教技能和方法的课程较少,学科课程也十分缺乏。这样的课程结构虽然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综合性的特殊教育理论,但缺少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专业训练,无法胜任实际教学任务。
4.实践环节薄弱
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实践课程是特教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培养中,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缺乏严格的标准,管理松散,使得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学生教学实践、教学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事实上,重视实践训练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做法。
5.课程整合性差
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多数是独立开设,缺少课程间的统筹,阻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在特教师资培养中,特教课程综合化、整合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的融合,学科知识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整合以及课程内容综合化。
三、对外交流不足
首先,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特别是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就特教领域相关学科开展的合作办学还不充分,这不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其次,特殊教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资源匮乏、更新速度缓慢,也是困扰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国外特教专业在更新课程内容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意识也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2]李江.西藏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D].咸阳:西藏民族学院,2013.
注:本文系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课题“武陵山区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tryz2015C10)。
(责任编辑:王 瑜 黄天骏)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问题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包括中等学历培养模式和高等学历培养模式。其中,中等学历培养模式正逐渐被高等学历培养模式所取代,特教师资高等学历的培养逐渐成为职前培养的主要方式。然而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水平。
一、培养目标单一
首先,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师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专业化培养。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除了具有教师应有的教育素养以外,还应当具备完善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特别要求具备对不同障碍类别的学生进行分析、诊断、评估、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等能力。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然而现有的特殊教育培養目标缺少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别进行重点培养的表述。
其次,大部分师范院校在特教专业师资培养中以培养特殊学校教师为目标,很少关注一体化中小学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养。在一体化学校中,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普遍不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仅阻碍特殊儿童的发展,还严重影响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安置形式,在特殊教育领域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应当强调普教、特教的融合,在师资培养方面表现为鼓励高等学校在普通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普通师范生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指导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达到普通师资特殊化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1.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其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课程开设之前要先搞清楚设置该门课程的目的,避免随意性的课程设置,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凸显课程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2.课程比例失衡
与普通师范专业的课程相比,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偏多,大致可分为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类,目前理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技能性课程。例如:特殊教育专业的两大技能性课程——手语和盲文,由于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教学练习,因此应适当增加这两门课程的课时。
3.课程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向不明确,导致课程内容偏综合性、理论性,内容多而全,应用性较差,难以达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综合化的课程结构虽然有利于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理论知识系统连贯的教师,然而由于特殊儿童的种类较多,课程设置时还应从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入手,充分考虑不同障碍类别儿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其次,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心理学、教育学、康复理论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关于特教技能和方法的课程较少,学科课程也十分缺乏。这样的课程结构虽然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综合性的特殊教育理论,但缺少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专业训练,无法胜任实际教学任务。
4.实践环节薄弱
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一般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实践课程是特教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培养中,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缺乏严格的标准,管理松散,使得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学生教学实践、教学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事实上,重视实践训练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做法。
5.课程整合性差
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多数是独立开设,缺少课程间的统筹,阻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在特教师资培养中,特教课程综合化、整合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的融合,学科知识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整合以及课程内容综合化。
三、对外交流不足
首先,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在特殊教育领域内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特别是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就特教领域相关学科开展的合作办学还不充分,这不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其次,特殊教育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资源匮乏、更新速度缓慢,也是困扰当前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国外特教专业在更新课程内容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意识也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辉,顾培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2]李江.西藏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D].咸阳:西藏民族学院,2013.
注:本文系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课题“武陵山区特殊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tryz2015C10)。
(责任编辑:王 瑜 黄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