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霉素:人类抗菌史从此改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bb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与细菌的对抗历史悠久,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意识到“霉”能帮助伤口顺利愈合,但这只是一种民间土法。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都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往往一个小小的伤口感染就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1928年9月,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偶然中发现了青霉素,为日后这种抗菌素的广泛应用打开了一扇门,青霉素也成为了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一次偶然的发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英国皇家陆军医疗队队长的亚历山大·弗莱明目睹了大量的伤员因为伤口细菌感染而死于败血症。回到伦敦后,他开始专心研究感染伤口最常见的病菌葡萄球菌,在一只只培养皿里培养出葡萄球菌,然后再试验用各种药剂去消灭它们,然而一无所获。
  1928年9月,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发现他之前放在实验室角落的细菌培养皿中,有一只竟长出了一团青绿色的霉毛。显然,这是某种天然霉菌落进去造成的。弗莱明正想把这发了霉的培养物倒掉,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把它拿到显微镜下去看看。
1943 年弗莱明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

  这一看不要紧,结果弗莱明发现,在霉菌周围,原本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竟然都被杀死了。这个现象深深吸引了弗莱明。这是不是他梦寐以求,已追寻了好几年的葡萄球菌的克星呢? 弗莱明立即动手大量培养这种青绿色的霉菌,将培养液过滤,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结果葡萄球菌在几小时之内全部死亡。将滤液冲稀800倍居然仍能杀死葡萄球菌。经过反复试验,弗莱明证实是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类化学物质,可以在几小时内导致周围的葡萄球菌死亡并溶解。弗莱明还不清楚这类物质究竟是些什么,于是根据他培养的霉菌种类——青霉菌(Penicillium),把該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也就是青霉素。
  接下来,他又做了病理试验,把青霉素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什么影响也没有,证明青霉素对动物无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里滴入这种液体,也没有发现异常现象。1929年6月,弗莱明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英国的《实验病理学》季刊上。
  然而在那个时代,青霉素虽然能杀死细菌,但其具体有效成分都还没弄明白,更别说满足临床使用的工业化生产了。弗莱明的发现没能引起医学界广泛的重视,他也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想要量产更是难于登天。弗莱明始终都没有放弃用青霉素治疗疾病的希望,为之做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但都不了了之。

二次发现实现量产


  弗莱明的发现沉寂了整整十年。转机出现在1938年,澳大利亚药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从德国逃来的犹太生物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牛津大学组成了一个微生物实验室。两人在文献中发现了弗莱明十年前的论文,觉得有极大意义和价值,决定开始探索青霉素的有效成分以及如何实现青霉素的批量生产。这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弗莱明得知消息后,将自己保存的青霉菌株交给弗罗里,希望他们能完成自己的夙愿。
  经过努力,弗洛里和钱恩提取了一些青霉素,并在1941年进行了第一次青霉素治病的临床试验,但距离量产还有距离。之后,来到美国研究的弗洛里不仅发明了利用玉米液高效培育青霉菌的方法,还从发霉的甜瓜上找到了最富产的青霉菌株,迅速找到了量产青霉素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青霉素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由此变为可能,也成为有着明确分子式的一种神奇的化学药物了。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1943年,青霉素的量已经够用于战场上的重伤员。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3000亿单位、10万剂青霉素储备。可以说,青霉素的发现和量产,加速了盟军的胜利。
  1945年,青霉素先后二次发现的有功之臣——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一同荣获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青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其后,头孢类、沙星类等抗生素种类陆续被发现和应用,但青霉素至今仍然作为最主要的一类抗菌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中国产量居世界首位


  说到青霉素在中国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被誉为“中国的青霉素之父”的微生物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樊庆笙。
  樊庆笙于1940年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44年1月,他跟随美国医药助华会,乘坐美军的运输船和运输机,冲破日军的层层封锁,辗转从印度沿驼峰路线飞越喜马拉雅山回到了祖国。他随身带着刚在美国问世不久,当时比黄金还贵重的三试管盘尼西林菌种。
  1944年樊庆笙在昆明极简陋的条件下,带领助手朱既明,制造出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一瓶的盘尼西林制剂,并由他审定了中国学名——青霉素。战乱中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制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英、美、法、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之一,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抗战胜利之后,为了使青霉素早日投入批量生产,樊庆笙受聘于上海生化实验处,忙于青霉素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青霉素菌种的筛选和培育,从而为青霉素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
  解放后,1950年3月,陈毅市长批示成立“上海抗生素实验所”,童村任所长,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制造出中国首台“青霉素发酵罐”。第二年成功试制了第一支国产青霉素针剂。1953年5月,上海抗生素实验所更名为上海第三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青霉素,结束了我国长期不能生产青霉素的局面和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自此我国抗生素生产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到2001年,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青霉素行业超过300家企业,青霉素单方制剂有230多家企业,复方青霉素制剂有150家企业。行业预计2020年我国青霉素市场将达到450.31亿元。

其他文献
衡复风貌区有多座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和特色小店,不同的造型风格都有着可阅读的故事。图\ 杨建正  2019年的一份官方數据显示,上海约有47.5万个商业网点。其中,分布在马路边上的小网点占90%,分布在特色商业街区和永不拓宽的马路上的小店约9400多家。  而这些小店,正是上海的“宝藏”。它们聚拢了社区的活力,存续了城市的温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从父辈记忆的各类南货店、烟纸店、杂货店等,到时下年轻
饮食文化不同,许多国内不常见的肉,到了国外或许就成了最受欢迎的美食。  如果朋友对你说“今天吃肉去”,你第一个会想到的是什么肉?相信每个人心里的排名都不一样。  由于饮食文化不同,许多国内不常见的肉,到了国外或许就成了最受欢迎的美食。  因此,每次出国旅游,笔者也总喜欢尝个鲜,当然前提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被骗也要吃的美味  近日,要不要禁食狗肉在国内引发热议。其实,和狗肉类似,马比起其它动物与人类的
我们今天面对这地表上最浩瀚、最充盈,也最幽深的海洋,该如何与之相处?是全力投入地拥抱,是小心翼翼地封存,抑或是其他呢?  《海洋文明小史》的作者从地球的起源开始,沿着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叙述主线娓娓道来。  从人类诞生那天起,没有哪一个种族、哪一种文化、哪一个社会能够完全隔绝与海洋间的关系。选择敞开胸怀的拥抱者,强者愈强;闭关锁国的逃避者,避则更弱。这是被历史一再验证的文明发展的规律,也是作者雅克·阿
1982年9月3日,在西西里扫黑的基耶萨将军遇刺身亡,意大利开始以雷霆手段打击黑手党,嫉恶如仇的法尔科内大法官成为反黑的标志性人物。  电影《叛徒》以此为背景,从黑手党“叛徒”的角度回顾反黑战争,好评如潮。  1984年7月15日,西西里人称“两个世界的教父”布西达被引渡回意大利,在罗马机场下飞机的时候,警方没有给他戴手铐,而是用一块有条纹的毯子盖住他的手腕,假装戴着手铐的样子,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
胡展奋  今天要说的是松江有位“桂花王”,原名谢京白,人称“大白”,早年从事房产开发,后在松江叶榭镇据说是“董其昌的外婆家”盘下沃土80余亩,冠名“叶家花园”(董其昌母家姓叶),一不搞珍稀养殖,二不搞有机蔬果,却大事收集桂花树,历年来植桂千余株,其地坐落在张星公路188号,时近中秋,香溢四乡,邑人相告:虽沪上“桂林公园”亦不能及也!  笔者入秋后与大白一晤。夸张点说,花期盛时,路人得小心熏得“跌跟
“百BU穿YANG”——明明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成语,偏偏要换个写法,它意味着什么?  “百”是百万人口,百栋以上的优秀建筑,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这“三个百年”。这里可以用脚“步”来丈量,可以骑上一“部”自行车来漫游,也可以用一“部”手机上的App来发现、戴上一“部”耳机来聆听,这是“BU”。  领略在历史、现代和未来之间的交融穿越,即是“穿”的含义。“YANG”是杨浦的“杨”,同时也是英语“
莫干山路涂鸦墙  普陀区莫干山路的成名,和街头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干山路涂鸦墙自2005 年渐成气候之后,已然成为上海街头文化的地标。  短短600余米的老旧墙面,被称为上海最大最完整的“涂鸦天地”,也是上海涂鸦的大本营,吸引着全世界的涂鸦人到此“发愤涂墙”。旁边的M50有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工业建筑50多幢,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艺术家工作。  不过,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如今的
輝瑞普强率全世界跨国药企之先,第一个把全球总部设在中国、设在上海,这个“先机”的抢占可谓应了天时地利人和。  自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几乎融入中国政府所有政策中,去年推进这一战略被纳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如期公布,这些好消息都可谓天时,普强的到来,恰逢其时。  正在努力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每一天都充满着魅力
高更作品:《弹吉他的中年男人》。这位艺术家是毛姆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  人到中年不得已,威士忌里加枸杞。  书法家朱敬一的一幅怪咖书法作品曾经引发广泛共鸣,在朋友圈疯传。  是啊,人到中年不得已,连“黑豹”乐队的老炮赵明义,都要在保温杯里放枸杞,普通人生活里的一地鸡毛也就可想而知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夹心饼干的滋味可不怎么美好。  在小说中,池莉在写武汉中年人的冷与热;毛姆《月
中国的水电工程,是人们普遍受惠的国之重器。三峡并网发电以后,一举解决了一些地区电力不足的矛盾。如今,烏东德、溪洛渡,包括新丰满水电站等,更将为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电力。  从青藏高原到华北、华东等平原,中国幅员广阔,海拔落差亦大,加之有大江大河奔流其间,水力资源极其丰富。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水电站水平,逐步走到了世界前列。和高铁、北斗卫星定位系统、5G网络一样,中国水电,是中国骄傲,够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