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体育观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观念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观念;现代化;树立
体育观念的现代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从宏观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化这个概念,有极强的综合性、阶段性和时代特征,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复杂。对一个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就是要树立一种全球观念,打破自身的封闭,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使自己的发展与世界同步。不同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现代化的内容与水平,是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从而形成各自独有的现代化特色。在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有一个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即科学技术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整体的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即物质文明建设;“制”的现代化,即制度文明建设;“人”的现代化,即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现代化是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核心。
体育现代化,首先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的体育观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体育观念还远远落后于体育发展实践。诸如,大众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趋势,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全球化趋势,体育整体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趋势,等等。我们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它的规律才刚刚开始进行探索。当前,体育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体育理论缺乏足够重视和着力研究。例如什么是大体育观;我们如何克服体育自身的封闭性、狭隘性和局限性,到社会大系统中去探求体育的社会定位、创新变化和发展规律;如何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考察体育的性质、功能、价值和作用;如何在世界体育大系统中去定位中国体育;中国体育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在具有国际性的同时,如何更具有民族性;如何参照各国不同的体育发展模式,使中国体育发展与世界体育同步等等。这些都是与体育观念现代化有关的研究课题。
体育是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体系,体育现代化是多个层面、多种要素渐进互动的过程。体育现代化,首先是要转变人们的体育观念,陈旧、落后、狭隘的体育观念不仅无济于体育现代化,还会极大地阻碍体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大力普及体育理论知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理论启蒙教育,势在必行。体育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社会化和大众化,即体育走向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共同兴办体育;体育走进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共同参与体育。体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原动力。
体育现代化,需要有现代化的物质载体,例如,体育院校、竞技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所、体育媒体、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等。体育的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指导者和经营者们利用这些物质载体,激励、号召、吸引、教育、指导、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才能在社会大舞台上演奏出波澜壮阔的乐章来。世界发达国家、体育强国都把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条件。如德国,全国拥有3万个体育馆、4万个体育场、8万个游泳馆,这些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再加上企业和私人兴建的许许多多小型體育活动场地,构成了体育现代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德国有两所体育大学,并附设有体育科研机构。有85937个体育俱乐部,其中16个竞技训练俱乐部,俱乐部会员2600万人,其中2青少年800万个,10多万竞技人才,还有240万体育健身指导员,全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4300万人,占总人口8600万的1/2.德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在世界排第3位。
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物力财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兴建逐步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竞技训练中心,体育教育、体育科研、体育传媒、体育出版等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国家、企事业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化的投入机制,促进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必须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如微电子、计算机、激光、生化、传感、信息等高新技术。发展体育运动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载体,但无论载体怎样多,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必须内化为人自身的素质,才算达到目的。也就是说体育要通过种种物质载体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包括身体素质、心里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输入到人的身体和头脑中去,通过内化与外化作用,促使“人”的精神与体魄现代化。
体育现代化,还要有现代化的体育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竞赛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训练体制、经营体制等等方面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怎样改革?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体育新体制,这是体育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体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体质是智育、德育赖以存在的基础。学校体育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点,又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起点。因此,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是中华民族强种振兴之大事。学校体育独具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探索、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单一的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全方位的身体教育、生活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去阶段性狭隘的学校体育观念,树立全民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现代化观念;改变过去单一的生理评价体育教学的观念,树立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估体育教学效果的现代化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建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体育观念;现代化;树立
体育观念的现代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从宏观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现代化这个概念,有极强的综合性、阶段性和时代特征,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复杂。对一个国家来说,实现现代化,就是要树立一种全球观念,打破自身的封闭,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使自己的发展与世界同步。不同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现代化的内容与水平,是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从而形成各自独有的现代化特色。在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自身也有一个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即科学技术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生活各方面整体的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即物质文明建设;“制”的现代化,即制度文明建设;“人”的现代化,即精神文明建设。“人”的现代化是国家整体现代化的核心。
体育现代化,首先树立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的体育观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的体育观念还远远落后于体育发展实践。诸如,大众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趋势,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全球化趋势,体育整体发展的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趋势,等等。我们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它的规律才刚刚开始进行探索。当前,体育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体育理论缺乏足够重视和着力研究。例如什么是大体育观;我们如何克服体育自身的封闭性、狭隘性和局限性,到社会大系统中去探求体育的社会定位、创新变化和发展规律;如何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考察体育的性质、功能、价值和作用;如何在世界体育大系统中去定位中国体育;中国体育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在具有国际性的同时,如何更具有民族性;如何参照各国不同的体育发展模式,使中国体育发展与世界体育同步等等。这些都是与体育观念现代化有关的研究课题。
体育是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体系,体育现代化是多个层面、多种要素渐进互动的过程。体育现代化,首先是要转变人们的体育观念,陈旧、落后、狭隘的体育观念不仅无济于体育现代化,还会极大地阻碍体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大力普及体育理论知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理论启蒙教育,势在必行。体育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社会化和大众化,即体育走向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共同兴办体育;体育走进千家万户,男女老幼共同参与体育。体育观念的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原动力。
体育现代化,需要有现代化的物质载体,例如,体育院校、竞技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所、体育媒体、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等。体育的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指导者和经营者们利用这些物质载体,激励、号召、吸引、教育、指导、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才能在社会大舞台上演奏出波澜壮阔的乐章来。世界发达国家、体育强国都把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条件。如德国,全国拥有3万个体育馆、4万个体育场、8万个游泳馆,这些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再加上企业和私人兴建的许许多多小型體育活动场地,构成了体育现代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德国有两所体育大学,并附设有体育科研机构。有85937个体育俱乐部,其中16个竞技训练俱乐部,俱乐部会员2600万人,其中2青少年800万个,10多万竞技人才,还有240万体育健身指导员,全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4300万人,占总人口8600万的1/2.德国的体育发展水平在世界排第3位。
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物力财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各省市自治区都在积极兴建逐步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竞技训练中心,体育教育、体育科研、体育传媒、体育出版等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国家、企事业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化的投入机制,促进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体育物质载体的现代化必须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如微电子、计算机、激光、生化、传感、信息等高新技术。发展体育运动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载体,但无论载体怎样多,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必须内化为人自身的素质,才算达到目的。也就是说体育要通过种种物质载体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包括身体素质、心里素质、道德素质以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输入到人的身体和头脑中去,通过内化与外化作用,促使“人”的精神与体魄现代化。
体育现代化,还要有现代化的体育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竞赛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训练体制、经营体制等等方面必须进行全面改革。怎样改革?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体育新体制,这是体育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体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体质是智育、德育赖以存在的基础。学校体育是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点,又是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起点。因此,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是中华民族强种振兴之大事。学校体育独具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探索、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单一的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全方位的身体教育、生活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的观念;改变过去阶段性狭隘的学校体育观念,树立全民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现代化观念;改变过去单一的生理评价体育教学的观念,树立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估体育教学效果的现代化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建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