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悖论——基于支配权视角

来源 :天府新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之任务是以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对过程进行清晰化监控,继而实现预期的公共价值.研究选取“极端案例”,在保证指标治理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去追问指标治理能否完成任务.分析发现,当丰富的情境在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为特定的指标时,必然会为权力留有支配的余地,进而“可治理的社会”是朝着特定的方向而呈现的产物.所以,再严格客观和公开一致的指标治理也只能保证过程的严谨,而治理的方向却由在支配权博弈中的优势行动者决定,继而使得指标治理难以完成任务,这就是指标治理的自反性悖论所在.
其他文献
梅洛-庞蒂哲学以"含混性"著称,如果说《知觉现象学》致力于模糊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界限而弥合被撕裂的存在,那么,《人道主义与恐怖》旨在超越所谓的苏联极权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纷争而缝合被撕裂的历史.对两个极端理论作模糊化处理就是要站在第三方立场来超越相互对立的片面观点.科斯勒的小说《正午的黑暗》以莫斯科审判为背景,揭露了斯大林政权对党内反对派乃至广大苏联人民实施暴力迫害而撕裂存在、撕裂历史的严重问题.针对东西方阵营对《正午的黑暗》所作的不同程度的误读,梅洛-庞蒂以"人道主义与恐怖"为论题,既批评西方自由主义者们
对20世纪有关“家国同构论”各种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是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关键,也是重建以“家”为方法的现代中国国家理论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以家国关系为根本问题,以中国周代国家理论构建为核心,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亲亲与尊尊的张力,思考家国文化如何通过调和亲亲与尊尊维系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现代中国国家理论构建如何返古开新.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体现了以亲亲为本、以尊尊损益亲亲的“齐家”文化.从“宗统”到“君统”体现了以尊尊为本、以家拟国的治国文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技术,失信联合惩戒饱受泛化与滥用的质疑.厘清失信的内涵是正确适用失信联合惩戒的前提,但学理上对失信内涵之艰难探索,仍然无法揭开失信之“面纱”.目之所及,“违法说”存在逻辑错误,违法并非失信的充分条件;“违约说”“丧失民事名誉说”“负面信誉评价说”未能处理好公权与私权的边界;“失德说”“违背道德诚信说”未能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逃避社会责任说”受制于“社会责任”只是一种倡导性而非强制性规定.为了避免公权介入私权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失信必定是违法,但必须剔除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在此基础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在杜诗《春夜喜雨》《江亭》《后游》《过津口》等篇中,可以看到喜忧之情都是至性之情,体现了由情溯性、以性化情的中和工夫.这是杜诗内圣的一面.另一面,《望岳》则是以阴阳创生之道与天下之义来望泰山,有古礼望祭山川之遗意,是其外王理想的体现,是泰山的政教意义在一个布衣儒者身心中的重新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