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纲要课”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把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纲要课的重点内容,在历史探索、实践探索和对错误思潮的有力批驳中去寻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纲要课的灵魂和主线,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探索多种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戏剧学院院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NQN17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4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和公民素质培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其价值认同是首要条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知认同出发,提升到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行为认同。尤其是面对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趋于多元化的大学生群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帮助大学生理解、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优势在于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入手,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这些一脉相承的历史使中华民族构成了一个文明整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纲要”课教学中始终作为灵魂和主线发挥着指引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抵挡西方话语霸权的侵蚀
  当今世界,西方掌握着政治文化霸语权,有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元素移植于西方话语体系。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课中必须厘清这些价值元素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同名词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全球人类文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是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因为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这样的价值元素的理解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它们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主体诉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会产生并维护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尽管其中包含着语词相同的价值元素,但其都与各自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条件相关,在实际内容上必然有明确的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应该把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为重点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等观点也一同流入中国,形成了竞相传播、百家争鸣的形势。人们甚至在农村进行新村主义的实验,在城市组织工读互助主义的活动,经过了研究、分析、比较后,越来越多的人奔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下,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到中国人民的历史探索和社会实践中去寻找根源,中国人民在历史的发展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使一个在近代衰落枯朽的古国重新散发了光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人价值观念里最深刻的烙印。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这里包含着人们历史的选择、对未来前途的把握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
  二、在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威胁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而网络上通常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冲击,特别是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沉渣泛起,通过把历史看成一种偶然的结果,颠覆唯物史观来重新解读历史,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纲要课在讲述中国人民如何做出历史的选择这一过程中必须坚定地坚持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做出有力批驳,不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所谓的“告别革命论”,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出以英美为师才符合近代文明的主流的论调,进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针对这种思潮,纲要课教学中必须以专题形式深入分析,为学生解除疑惑。
  否定革命的言论中,有一种观点是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文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把殖民侵略变成了传播文明。按照这种观点,不必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通过向西方学习,逐渐改良,也能够实现现代化。那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明确的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破坏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侵略权益,以及满足生活上的需要,也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和设施,尽管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帝国主义还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导致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得以保存,纲要课中应该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数字的分析揭示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种种方式,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不但没有使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强国,反而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不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革命,就不能够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无法实现现代化。如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回顾中国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通过不同的道路探索去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等,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现代化的国家,而这些探索失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忽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不会主动放弃对中国的侵略,封建势力不会主动放弃对人民的压迫,正是因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才最终找到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正确的历史观都是无法取代的,否则将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混淆是非,就无法把握现在和走向未来。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的实质就是在否定中国的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把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线索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让同学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杜绝通过个别历史现象孤立、片面的看待历史,把握主流,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
  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首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同学们参观国家成就展览、改革开放成果展,历史纪念博物馆,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庆祝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等,既可以加深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又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战争遗址等等,这种参观实践的形式可以生动直观地再现教材中的理论,参观前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切身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次,通过历史人物事件互动分析法,使大学生认识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最基本理论,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事件所综合铸就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事件,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这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在促使、影响中国人民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讨论由教师命题,命题的目标,应当遵循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和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主线,同时,找寻具有代表性、能够贯穿教学内容的问题为突破口。例如通过讨论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民主思想深入民心最终导致袁世凯称帝破产、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等问题,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形成一种把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立体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摆脱“灌输式”的教学,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在空间上把课堂的专题讲授和課外实践相结合,在时间上把课前的思考与课后的延伸性学习相结合,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内在思想变化上,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韩震.从历史走向未来:如何理解中国价值观[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1)
  [2]曹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3]黄延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作者简介:
  张萌萌(1988-),女,汉族,辽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QQ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聊天工具,而QQ也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消除师生隔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优点。那么如何将QQ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QQ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8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堂失范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学风建设。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应加强课堂建设并形成合力,减少课堂失范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风建设 纠正 课堂失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85-01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与综合素质的
期刊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依据。但传统的国学教育方式与现实不太相宜,如何让国学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发挥实效,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的话题。本文将以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文化渲染、任务驱动、经典诵读、创新实践、专业探究五个途径,力争在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五个维度下功夫,分层推进国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是互联网和教育相结合的新产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选取或录制适合学生学习的视频,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 翻转课堂 实施 要点 视频 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郑州市第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状况总体良好,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积极乐观,理想信念坚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显著。但由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等客观原因及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塑造、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主观原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旧存在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不敢于见义勇为,甚至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新形势下我们依旧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高
期刊
【摘要】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强调品德与生活融进生活化的元素。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生活化 元素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86-02  新课程强调品德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的资源  1.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料,学生的生活资料也是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够将学生们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进行更好的体现,也是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应用到书本中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从生活中总结的各种经验和体验进行展示,通过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学生们的想象力以及观察力进行重点的关注,让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关键词】小
期刊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要提高识字的教学质量就要讲究识字教学的策略,围绕增强学生识字的趣味性,增强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教学。  【关键词】低段课堂 识字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50-02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98-01  记得胡适大文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凡富于创造性的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这一语道出了模仿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讲,模仿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天生是个模仿家。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文质兼美,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主题性强,都是值得小学生模仿
期刊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与新课程标准实行的推动下,我国体校教育水平在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给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本文从语文作文教学入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体校 语文 作文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98-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