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起,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专业学生连续在全国、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金牌数及获奖数一直位列江苏参赛队之首。由此,学院几度荣获 “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荣誉称号。每次参赛的作品都能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专家们认为学院作品主题构思较新,创新程度较高;成本控制较好,展台布局较优;文化展现较强,答辩应对从容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院“竞赛导向”机制的构建是分不开的。
一、“三个结合”助推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元素有机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发展与建设和学生实践与提升中。教学改革、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在技能与素养方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真正达到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双丰收。
(一)结合大赛规则,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技能大赛作为“风向标”,它引领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赛项紧紧围绕餐饮行业需求,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学结合对接机制,也有助于催生职业院校现代教学制度。
1.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
技能大赛从赛项的选择、参赛内容的确立、理论试题的编制,再到评委的评分细则及组赛的实施方案,都是建立在竞赛组委会及相关专家对该赛项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国家及国际化职业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设定的。所以,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认真研究了大赛指向,充分吸收了行业企业意见,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大赛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并确立了新的面向餐饮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设置科学的课程结构
以大赛为指南,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螺旋上升结构安排课程。即改变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理论由浅入深,实践由易到难,成品由粗到细,能力由模仿到创新,素养由外向内延伸,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糅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学生进校第一年以基本功、基础知识认知为主;第二年以常见菜点、营养安全认知为主;第三年以创新菜点、成本核算为主;第四年则以筵席设计与制作为主。在此基础上,将文化、科技等贯穿其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大赛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3.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考虑到大赛不仅仅考核菜品的制作工艺,还需要较强的观赏性、和谐的搭配性、文化的彰显性、主题的丰富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实菜再现”等手法,唤起学生对菜品的热爱,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随后通过观察、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形成基本认知,了解其中的过程;第三层次即提升,通过品、鉴、析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完成对作品的感知,从而使其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二)根据大赛要求,实现全员参与与分层培养的有机结合
将技能竞赛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规模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职业素养和成品推介,形成人人参与大赛、人人感悟大赛的氛围。比赛实施全员参与、层层选拔。从班级开始,选出30 名学生参加专业部的比赛,最后再从中选出10 名学生参加综合性比赛。比赛成绩纳入学生的日常考核,同时也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竞赛,不单纯是学生成绩的体现,专业教师都会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面对面的點评,让学生知其不足,然后改进。而优秀的作品也是课堂实例的一部分,让学生有榜样、有参照,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三)分解大赛标准,实现学生考评与竞赛标准的有机结合
我们将国赛标准渗透到技能教学中,结合学生上课的实际内容,将大赛的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把原先单纯对色、香、味、型、质的评分标准分为三个部分,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职业素养和操作后的综合展现。操作前的准备包括服装、帽子穿戴是否整齐,头发、指甲是否符合规范,刀具物品摆放是否到位,站姿是否正确等;操作中包括原料是否清洗得当,刀工处理是否符合需求,火候控制是否得当,原料搭配是否合理,过程卫生是否处理得当,水、电、气是否处理得当等;操作后主要包括菜品搭配的成效、菜品特色的彰显、点缀物品的体现、案板的清洁等,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修养高、专业技能强、人文情趣浓的烹饪从业人员。
二、“五个更加”见证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让课堂内容更加鲜活
1.引入大赛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融入大赛作品,让大赛更具有亲民性。学生边看实物,边了解制作过程与原理以及制作要求与规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大赛,对比大赛,在实践大赛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习及参赛的积极性。
2.提升职业素养
将大赛中职业素养的需求也渗透到教学的始终,如原料的利用率、桌面物品摆放的整洁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3.引入评价机制
教师根据大赛方案,引入评价体系,从理论、实践、过程、文化、营养、成本控制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这样让考核更加客观,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见微知著法、小组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还将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查询资料,团结协作,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三)让学习风气更加浓郁
学生在竞赛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相互的竞争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目前,院级竞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拓展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平台。 (四)让教师成长更加快速
技能竞赛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推进作用。技能竞赛是融理论、技能、创新、创意于一体的比赛。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的实战经验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挖掘。他们通过到企业实践、对外技术服务、参与课题研究、企业产品开发等方式,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参观各类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前沿等方式及时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比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让教师在参赛或指导参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从而实现知识架构的完善与技能的提升。
(五)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更加努力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而是当作事业,不仅仅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了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高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而技能大赛的举办,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热潮,让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彰顯。
三、“四个反思”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再提升
(一)减少浪费,回归烹饪本位
烹饪技能竞赛有很多作品只具观赏性,缺少可食用性,这就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在以后的比赛中还需从环保、节约、实用、经济等角度考虑,让大赛回归本位。
(二)合理重组,开启分层培养
比赛可以看出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重组。这样既可以达到优等生的精品教育,也可以实现后进生的基础教育,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共同提高。
(三)有效互换,实施学分管理
随着学分制的试行,可以在校内外设置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比赛,让学生参加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比赛,以此获得相应的学分,真正将技能比赛有机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四)建立社团,实现内外延伸
通过社团活动,学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讨专业,展示专业,比拼专业,在全院范围内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让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
“竞赛导向”机制在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已取得良好成效,但目前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如何形成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让“日常教学与技能竞赛的对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进而找到技能竞赛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契合之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责编 王鹏飞)
一、“三个结合”助推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元素有机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发展与建设和学生实践与提升中。教学改革、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在技能与素养方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真正达到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质量的双丰收。
(一)结合大赛规则,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技能大赛作为“风向标”,它引领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赛项紧紧围绕餐饮行业需求,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学结合对接机制,也有助于催生职业院校现代教学制度。
1.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
技能大赛从赛项的选择、参赛内容的确立、理论试题的编制,再到评委的评分细则及组赛的实施方案,都是建立在竞赛组委会及相关专家对该赛项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国家及国际化职业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设定的。所以,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认真研究了大赛指向,充分吸收了行业企业意见,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大赛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并确立了新的面向餐饮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设置科学的课程结构
以大赛为指南,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螺旋上升结构安排课程。即改变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局面,理论由浅入深,实践由易到难,成品由粗到细,能力由模仿到创新,素养由外向内延伸,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糅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知行合一。学生进校第一年以基本功、基础知识认知为主;第二年以常见菜点、营养安全认知为主;第三年以创新菜点、成本核算为主;第四年则以筵席设计与制作为主。在此基础上,将文化、科技等贯穿其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大赛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3.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考虑到大赛不仅仅考核菜品的制作工艺,还需要较强的观赏性、和谐的搭配性、文化的彰显性、主题的丰富性,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实菜再现”等手法,唤起学生对菜品的热爱,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随后通过观察、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形成基本认知,了解其中的过程;第三层次即提升,通过品、鉴、析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完成对作品的感知,从而使其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二)根据大赛要求,实现全员参与与分层培养的有机结合
将技能竞赛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全过程。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规模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职业素养和成品推介,形成人人参与大赛、人人感悟大赛的氛围。比赛实施全员参与、层层选拔。从班级开始,选出30 名学生参加专业部的比赛,最后再从中选出10 名学生参加综合性比赛。比赛成绩纳入学生的日常考核,同时也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竞赛,不单纯是学生成绩的体现,专业教师都会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面对面的點评,让学生知其不足,然后改进。而优秀的作品也是课堂实例的一部分,让学生有榜样、有参照,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三)分解大赛标准,实现学生考评与竞赛标准的有机结合
我们将国赛标准渗透到技能教学中,结合学生上课的实际内容,将大赛的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把原先单纯对色、香、味、型、质的评分标准分为三个部分,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职业素养和操作后的综合展现。操作前的准备包括服装、帽子穿戴是否整齐,头发、指甲是否符合规范,刀具物品摆放是否到位,站姿是否正确等;操作中包括原料是否清洗得当,刀工处理是否符合需求,火候控制是否得当,原料搭配是否合理,过程卫生是否处理得当,水、电、气是否处理得当等;操作后主要包括菜品搭配的成效、菜品特色的彰显、点缀物品的体现、案板的清洁等,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文化修养高、专业技能强、人文情趣浓的烹饪从业人员。
二、“五个更加”见证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让课堂内容更加鲜活
1.引入大赛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融入大赛作品,让大赛更具有亲民性。学生边看实物,边了解制作过程与原理以及制作要求与规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大赛,对比大赛,在实践大赛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习及参赛的积极性。
2.提升职业素养
将大赛中职业素养的需求也渗透到教学的始终,如原料的利用率、桌面物品摆放的整洁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3.引入评价机制
教师根据大赛方案,引入评价体系,从理论、实践、过程、文化、营养、成本控制等多角度进行评价。这样让考核更加客观,更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让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元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见微知著法、小组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还将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查询资料,团结协作,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三)让学习风气更加浓郁
学生在竞赛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相互的竞争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目前,院级竞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拓展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平台。 (四)让教师成长更加快速
技能竞赛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推进作用。技能竞赛是融理论、技能、创新、创意于一体的比赛。这要求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的实战经验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挖掘。他们通过到企业实践、对外技术服务、参与课题研究、企业产品开发等方式,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参观各类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前沿等方式及时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比赛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让教师在参赛或指导参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从而实现知识架构的完善与技能的提升。
(五)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更加努力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而是当作事业,不仅仅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了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高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而技能大赛的举办,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热潮,让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彰顯。
三、“四个反思”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再提升
(一)减少浪费,回归烹饪本位
烹饪技能竞赛有很多作品只具观赏性,缺少可食用性,这就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所以在以后的比赛中还需从环保、节约、实用、经济等角度考虑,让大赛回归本位。
(二)合理重组,开启分层培养
比赛可以看出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重组。这样既可以达到优等生的精品教育,也可以实现后进生的基础教育,从而让所有学生得到共同提高。
(三)有效互换,实施学分管理
随着学分制的试行,可以在校内外设置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比赛,让学生参加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比赛,以此获得相应的学分,真正将技能比赛有机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四)建立社团,实现内外延伸
通过社团活动,学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讨专业,展示专业,比拼专业,在全院范围内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让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
“竞赛导向”机制在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已取得良好成效,但目前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如何形成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让“日常教学与技能竞赛的对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进而找到技能竞赛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契合之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