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不可或缺,分值所占比重较大。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小小说和议论文等,思想内容可以大致把握,但做起文后主观理解题就不明白。究其原因,除生活体验较少、理解能力不足外,就是没有形成合理正确的答题思路和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篇千字左右的现代文,考试中应读几遍?从做题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三遍为宜。
第一遍,全文通读
通读全文,旨在把握全文内容、主旨及写法特点。这一步即“观其大略”,据说是诸葛亮读书的经验,也就是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即读书要“会意”,不咬文嚼字,不必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意思,只求前后贯通,对全篇大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以便文后鉴赏题的答案能符合全篇文意。这一步有“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议论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中心观点或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文后注释往往是写作时间、背景、缘由、目的方面和引用材料出处、意思方面,它对读者常常有引导和提示作用,平时阅读要看,考试阅读更不能放过。
第二遍,文本研读
为全面把握主旨与情感、写作思路与结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点,不妨逐段概括大意,再合并段意,从而理清思路与结构。然后思考分析每一部分的表现手法,那么全文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点也就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做题。做题之初,应该有一个理解题意和考查意图的步骤,要把题干换成易懂易答的问法。
对于词句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前后关系,从表情达意效果、结构上作用和主旨上作用三个维度来获取答案。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常常是长话短说、正话反说、明知故问;有时又夸张、隐喻、变形、跳跃、省略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做这类题应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或从语法角度去领悟话语的玄机,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筛选和整合信息类的题目,需找到答题区集中地进行分类分条梳理,尽量摘用原文词句,或在整理思路结构时分部概括出来,力求全面。
而对于文章主旨、情感的考察,除整理思路结构外,还应把握文眼。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一般“文眼”多适用于散文,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可以在答题时准确有效、事半功倍。而这些内容一般位于文段中开头、中间转换之处或结尾。
在答题时,必须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阐释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理解和分析,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第三遍,快速回读
学生要把自己的答案带入文中,前后贯通,进行检验,以便发现不足和错误,及时补正。这种阅读方法,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训练,也适合考前复习强化训练,平时训练也可以采用。常言说,熟能生巧。多做题才能会做题,学生需踏踏实实跟着教师把基础知识学一遍,认真地进行限时练习,把解题方法付诸实践,才会有成效。
当然,一味地“埋头拉车”还不行,适当之时还应“抬头看路”,在教师的评讲与指导下整理方法、形成技巧。
还需强调的是,阅读训练应该紧密结合课文来进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学生就会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文峰学校)
一篇千字左右的现代文,考试中应读几遍?从做题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三遍为宜。
第一遍,全文通读
通读全文,旨在把握全文内容、主旨及写法特点。这一步即“观其大略”,据说是诸葛亮读书的经验,也就是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即读书要“会意”,不咬文嚼字,不必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意思,只求前后贯通,对全篇大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以便文后鉴赏题的答案能符合全篇文意。这一步有“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议论文的标题直接点明中心观点或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文后注释往往是写作时间、背景、缘由、目的方面和引用材料出处、意思方面,它对读者常常有引导和提示作用,平时阅读要看,考试阅读更不能放过。
第二遍,文本研读
为全面把握主旨与情感、写作思路与结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点,不妨逐段概括大意,再合并段意,从而理清思路与结构。然后思考分析每一部分的表现手法,那么全文的艺术手法与写作特点也就清楚了。
接下来就是做题。做题之初,应该有一个理解题意和考查意图的步骤,要把题干换成易懂易答的问法。
对于词句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前后关系,从表情达意效果、结构上作用和主旨上作用三个维度来获取答案。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常常是长话短说、正话反说、明知故问;有时又夸张、隐喻、变形、跳跃、省略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做这类题应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不能单单局限于阅读材料本身,而应拓开思维:或觉得材料与自己的生活有关,或发现材料与平时所读的某书有关,或从语法角度去领悟话语的玄机,或从情感、风格等方面,去获得多种认识,体味无言之美。
筛选和整合信息类的题目,需找到答题区集中地进行分类分条梳理,尽量摘用原文词句,或在整理思路结构时分部概括出来,力求全面。
而对于文章主旨、情感的考察,除整理思路结构外,还应把握文眼。所谓“文眼”,就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文章构思布局的关键。一般“文眼”多适用于散文,而对于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则往往是抓住关键的词、句、段。通常,那些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和段,亦有很强的概括力,或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概括信息和依据,可以在答题时准确有效、事半功倍。而这些内容一般位于文段中开头、中间转换之处或结尾。
在答题时,必须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阐释能力”。也就是说,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理解和分析,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第三遍,快速回读
学生要把自己的答案带入文中,前后贯通,进行检验,以便发现不足和错误,及时补正。这种阅读方法,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训练,也适合考前复习强化训练,平时训练也可以采用。常言说,熟能生巧。多做题才能会做题,学生需踏踏实实跟着教师把基础知识学一遍,认真地进行限时练习,把解题方法付诸实践,才会有成效。
当然,一味地“埋头拉车”还不行,适当之时还应“抬头看路”,在教师的评讲与指导下整理方法、形成技巧。
还需强调的是,阅读训练应该紧密结合课文来进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学生就会在考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文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