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c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丁帆的《先生素描》为文本,在历史写作与知识分子心史写作的意义上剖析其对当代及历史的价值。丁帆的散文写作是史笔兼文笔,向我们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复杂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先生系列写作,辉映的正是诗心记史的伟大传统。他以第一手的亲身经历入手,比起后人从史料获得的洞见,更多一份鲜活、真实与震撼的力度。而他在写作中幽发的知识分子主体性,更让人看到一种来自士人的硬正风骨与知识分子永恒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丁帆;《先生素描》;知识分子心史;启蒙
  长久以来,丁帆先生著名学者的声名掩盖了其散文家的身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前会长、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许志英先生,生前曾经主编过一本散文集《南大卷:学府随笔》,许先生在序言中提到,南大中文系同仁的白话文写作,老一辈以陈白尘先生文笔最好,新一辈以丁帆文笔最好,故只有此二人可以选四篇入集,其他人,包括自己在内,以三篇为上限。许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大家,他下如此论断,自然是有十足的谨慎与底气。但是,丁帆先生执弟子礼,不敢逾越前辈,坚持只给了三篇。这是一个虚怀如谷谦逊守礼的美好插曲。但是也从另一个层面促使我们从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而不是学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丁帆的散文创作。
  钱穆曾说,那些忘不了的人与事,才是真生命。《先生素描》是丁帆2018年以来在《雨花》开的专栏,陆陆续续记录了与叶子铭、许志英、邹恬、曾华鹏、范伯群、潘旭澜、章培恒、何西来、程千帆、陈瘦竹、陈白尘、刘绍棠、叶至诚等诸位先生的交往史,既是人物品藻,也是作者的自传性回忆。凡是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俱是不凡之辈。丁帆自己是当代文坛顶尖学者,往来皆鸿儒,又与诸位先生有深度交往,所以才能写出这部不同凡响的人物列传。在他笔下的诸位先生,绝不是文学史中的注释或传媒中的神话,藉由作者的如椽史笔,我们才得以窥见这些当代先生们真实的精神生活与现实性格。
  在我看来,此书既是散文,也是口述史。它呼应的正是太史公以来伟大的传统:以文记史。历史的幽微之处既有大的波澜壮阔翻云覆雨,又有个体命运沉浮与鲜活个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痕迹,此书是为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画像立史。《先生素描》秉持一种简洁的白描风格。语风朴素,情感浓挚而深藏不露。陈瘦竹、程千帆、陈白尘、叶子铭、许志英、章培恒、潘旭澜、曾华鹏、范伯群等是学院知识分子,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方之、叶至诚等是文坛耆宿。丁帆将青年时求学诸师及壮年共事等诸多历史往事一一道来,铺陈了一道凝重且意味深长的历史图卷。
  作者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要为自己的先生辈留下历史的镜像,这批当代知识精英,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伴随20世纪后半叶的当代中国。他们是一批在学术专业领域默默耕耘的一流学者,长期以来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但在专业领域如雷贯耳。杰出的古典学者程千帆、茅盾研究专家叶子铭、全国当代文学学科第一位博导潘旭澜、郁达夫研究专家曾华鹏等等,都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时俊彦。先生系列从两代学人的往来出发,勾勒了这一批知识精英幽微的历史命运与士心精纯的专业操守。因为个人机缘,丁帆自年轻时就与扬大、中国社科院、复旦等著名学府或研究机构结下不解之缘。其中分量最重的自然是他报效大半生的南大。丁帆写南大中文系的老先生们,读来无比感喟。著名古典学者程千帆先生原本是金陵大学毕业生,晚年回到南京大学,也算是落叶归根,他的学问人品泽被了南大古典文学的几代学者。他在其《闲堂书简》中说:每天三千字,一以忘忧,二以赎罪,三以比武。这是老一代学人精进不辍的典范。陈瘦竹家人转述其临终前的梦,梦见特务逼供交出进步学生的名单、梦见“文革”被人打骂,梦见学生不爱读莎士比亚急痛交加,真是浓缩了知识分子的哀矜。叶子铭一生“处处小心,时时忧郁”,“作为一个学者,处处躲闪政治,却又被政治不停地追逐”,在自己最好的学术年龄,在繁杂的学术事务之中疲于奔命耗尽心血。这样一个大智者,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解脱。复旦中文系老系主任陈允吉曾经著文比较复旦南大两校中文系的不同传统,他说南大中文系前辈中如王伯沆、胡小石、柳诒徵、陈中凡、吴梅、汪辟疆、汪东等多是名士派,述而不作,跟时代有比较大的距离; 而复旦中文系的前辈名师如郭绍虞、朱东润、陈子展、刘大杰、吴文祺、赵景深等大多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斗士。此言大体不虚,但丁帆的《先生素描》系列让我们看到了南大文脉学人光谱上,下一个代际秉持知识分子启蒙担当责任的“硬正”风骨。
  20世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世纪,也是伟大世纪。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其扉页上引用了《麦克白》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见这个时代。我以为,这一批人物品藻的历史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钩沉,而且是一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痛史。叶子铭少年成名,其后一直为历次运动所苦。他在运动中养成了对政治的极度敏感,一生小心谨慎,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断变幻的政治风云给他留下了极深的政治阴影,以致他在运动中竟然毕恭毕敬通宵达旦地写自我检查书,思之令人泪落;而曾华鹏、范伯群因为是贾植芳先生的弟子,受胡风案牵连,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本来是毕业留校,却被发配到边远之地。学术抱负不能施展,那种怀才不遇的悲伤,是历史的悲伤,笼罩了整整一代先生们。然而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先生退守自己的专业领域,恪守自己的专业操守,在艰难岁月中薪火传递,精进不辍,他们是最沉默也最坚忍的一代知识精英。
  王鼎钧在讲述文学与历史的差异时,曾说:“文学作品要发乎情,历史学家不必费太多精神料理个人感情,不管是一家哭,一路哭,哭声对历史学家并不重要。文学家谛听哭声,陪伴啼哭的人,或者与之同声一哭,史家也不必藐视。”此书可看成是作者的生命史,也是先生们的生命史,其动人之处正在于作者深入体察先生们的精神世界,并记录了震撼人心的历史鲜活细节。作者写章培恒,是一个“酒渴者”和“江湖大侠”,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某次他“突然抬起头来,叫了我一声丁先生,顿时让我又惊又愧,惊的是前辈称呼晚辈‘先生’出乎我意料,受宠若惊;愧的是我们多有冒犯先生之处,先生却对此事毫不介意,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仍然与我和颜悦色、谈笑风生”;写潘旭澜,与老友的五十年之约,成为“苍老残破”的旧梦。一生历经许多精神与肉体的磨难,但酷爱享受烟酒茶,是一个性情毕现的“趣者”;写许志英抽烟绝技,嘴里叼烟,不用手夹,侃侃而谈,为人举重若轻、放达豁朗,最擅长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写何西来别名“何老别”,高大威猛声若洪鈡,有一副可以肩起闸门的身板骨,为人光明正大慧善双就;写钱谷融天真烂漫,爱茶爱美食,于后辈面前搶吃,一派率真与童趣,令人莞尔。   而历史的更多部分不是性情,而是沉痛与哀矜。叶子铭弥留之际,挚友曾华鹏赶来,以泉州话泣呼:子铭!子铭!!子铭!!!叶先生紧闭的双眼慢慢淌下两行清泪……我们与作者一起感受到椎心泣血之痛,泪不能止;而当看到陈瘦竹这样的大教授在一个并非定量供应的年代,依然当众用手捡起掉在桌上的红烧肉,一把塞入口中,何其心酸;从复旦到社科院到南大,许志英对一间客厅的渴求,竟成为他一生的诉求。当他最后决定告别人世写遗书时,竟可以如此冷静从容,其笔迹没有一点抖动的痕迹;更有一辈子为精神创伤所困,湮没自己创作才华的叶至诚。我永远忘不了作者冷峻而沉痛的结语:他的悼词本应该是另一种写法的,可是历史就是这么无情!
  丁帆先生是一位坚定的启蒙理想主义者,南京话所谓“硬正”。讲先生系列,人物品藻大于对学问文章的专业评价。即使面对自己的先生辈和文坛耆宿,也并不为师者讳、为尊者讳,而是同情理解之外不乏犀利坦诚。他记录下的先生们有风骨,有性情,更有无言的精神伤痛与命运悲剧。他推重“光明正大”的人格操守,激赏守护人文道德价值的士子壮歌;他鄙弃“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世风。他记录了一代知识精英的殚精竭虑筚路蓝缕为学术领域的拓荒,这是先生们的可敬与可爱,但也不惮于写出先生们在沉重的历史语境下的可怜与可悲。只有在这样冷峻、坦诚的文字中,才真正向我们呈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复杂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作者激赏先生们在历史重压下的性情风骨:“敢于藐视世俗,独立特行是做人最宝贵的一种性格特质——无情未必大丈夫也!无此性情,就怕连学问都会做得无趣无味。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者并不见得就一定‘高尚’,而当时不惘然者也非道德的叛逆者,人性啊人性,你的名字叫弱者还是强者呢?”这种激赏之中辉映着作者的旨趣理想:“‘品学兼隆’是说,只有具备一流人品的学者,才能拥有治学的本钱,才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学问境界,否则,知识积累再多也枉然,只能做一个书蠹而已,因为他不能产生思想,没有思想的学者,如同行尸走肉。”他体察并同情先生们的历史遭遇与性格悲剧:“人非圣贤,但应有豪杰气!”但也冷眼观世痛心知识阶层的衰落,“我还曾亲眼见过许多名教授在1949年以后从历次运动到‘文革’期间的自我检讨和揭发他人的材料。”冷峻如他,直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并非如缕不绝,“吾辈不禁悲从中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往昔。”这些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一位宿儒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历来弟子记录先生的文字,少有这样的坦诚与挚爱混杂在一起的作品,无论是叶嘉莹写顾随、陈丹青写木心,还是赵越胜写周辅成,留给后人的往往都是一个传奇,或类似道德完人的背影。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弟子之道。丁帆此书与众不同,骨子还在于他的启蒙主义初心。他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很快就溃灭了,其主要原因就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还远远没有完成,其价值理念尚在一片混沌之中,就急于以救世主的姿态去救赎大众,难免不迅速遁入自我幻灭的情境中。”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呼吁知识分子的“自我二次启蒙”,其实意在呼唤知识分子的历史意识与哲学反思,从而实现他一直推重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价值立场——一个永远站在体制对立面来推动历史发展和前行的正义立场。
  我以为,丁帆先生的先生素描系列,应该放在知识分子心史的序列之中,才能明了其对当世与历史的价值。许多年来,一系列知识分子写作,无论是写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其连缀的都是一部中国士人、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史。丁帆此书以第一手的亲身经历入手,比起后人从史料获得的洞见,更多一份鲜活、真实与震撼的力度。而他在写作中幽发的知识分子主体性,更让人看到一种来自士人的硬正风骨与知识分子永恒的批判精神。丁帆这一系列的写作其实都可以回到他学术散文的名篇《豁蒙楼上说豁蒙》,他耿耿的一直是“谁能救治现代都市文明与封建意识形态给当下知识分子心灵带来的长久创痛?谁来做豁蒙者呢?”
  此书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历史写作。这样一批人物品藻,链接的是两千年来士人风骨,丁帆是文笔,更是史笔,他激赏的是先生们“狷介耿直、砭清激浊的知识分子面影”。作者没有从研究的角度去写作论文,而是回归随笔写作。吴周文指出,这是丁帆取法于潘旭澜《太平杂说》,是一种自我率性、独抒己见,颇为赞同。这种选择是必然的,是丁帆冲破学院专业桎梏,为当代知识精英立史,于公共领域启蒙的必然选择。正如巫宁坤所言,如果没有运动,我也许是一个更有成就的学者,但有关英美文学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了,也许《一滴泪》是一部更重要的作品。他说得对,余英时也认为巫的作品是当代知识人心史。《先生素描》则是以小传的形式记录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心史,他们与巫的时代既勾连,又不同,但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他们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以书写与实践置身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足够复杂、足够真实,因而尤其意味深长。丁帆在其策划主编的“大家读大家”系列中抒发胸臆,“重返文学的历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提供审美愉悦和人文教化”,他推崇的是黄仁宇、夏坚勇等人的写作,既不失史实的揭示与现实的镜像,又有笔墨生动和匠心独运的文风。其实、王鼎钧、齐邦媛、巫宁坤、陈徒手、赵越胜等人的知识分子心史写作都在这个伟大的序列之中。这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述,也是对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坚守。
  從这个意义上,丁帆的先生系列写作,辉映的正是诗心记史的伟大传统,无数喟叹、唏嘘、昂藏与沉痛都尽在不言之中。他曾引用潘旭澜先生之言抒发心声:“尽情歌哭,虚无出世,都不属于我。现在所能做的是,将咀嚼过的海水,吐出几星泡沫,算是为自己生命和大海潮汐的咏叹。”胡适说得好,人的记忆倏忽而逝,如果没有一片纸记下来,立刻就会无影无踪。书写是最重要的历史工作。萧珊去世之后,穆旦写信给他们共同的好友杨苡说:“好友一个个死后,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如果没有丁帆这样的史笔兼文笔,这些学院和文坛的先生们,其性情、人事、幽微心路与命运曲折都会渐渐湮没成为历史之谜。只有在历史中理解作者及作者的先生们艰难的历史选择,我们才能报以了解之同情,才能理解丁帆最爱的一句诗:
  万里江山酒一杯,不容青史尽成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社交网络的青年群体日常社会-文化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XW043)
  责任编辑:刘小波
其他文献
2017年4月,52岁的王宁正式离开中央电视台主播台,他已经在《新闻联播》工作了整整28年。  1983年,青岛电视台第一次面向全市招收一名新闻播音员,王宁在2000多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当时,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李刚老师是面试官,他鼓励王宁,“你要是想有出息呀,就一定要考播音系。”于是,王宁像打了鸡血一样努力准备考试。一年后,他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在青岛电视台播了3年多新闻后,1989年1
对爷爷筱冢来说,孙子肯尼斯送来的袜子,胜过圣诞节所有华丽的礼物,虽然他可能很快就忘了这一切。  乍一看,这是一双极其普通的袜子,唯一的秘密却藏在脚底下——一个拇指盖大小的传感器。  凌晨3点,爷爷筱冢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就在他穿着袜子的左脚接触地板的一刹那,肯尼斯的手机响了,那是他毕生难忘的瞬间。  另一个让肯尼斯记忆终生的时刻是在他4岁的时候。肯尼斯与爷爷在公园散步,突然间,爷爷不见了。肯尼斯第一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读】  2017年广州市中考作文继
住在城里,好久沒有听到鸡叫了,大概有二十多年了吧。在乡下路过或采风,是听见过几次,但匆忙来去,那鸡叫声也就零星、破碎,如同流行的手机浏览和碎片化阅读,东一句,西一字,还没看清题目是啥,更远未触及心魂,就刷完了许多页面,心里却依然空荡荡的,而且似乎比以前更空荡荡了。  而最近,我却听见似乎完整的一声声鸡叫了。鸡叫声音来自小区外面的街上。我默默感激着、也羡慕着那一户有自家院落的人家,他散养着一群鸡,也
有时候,对一棵树的感观,正体现了书者的心情,正像欧阳修那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点缀着人的心情,面对着诗人低沉的情绪,花也像有了人性,静默而无声无息,反衬着诗人的愁绪。又好比鲁迅先生在《秋夜》开头的那一句话:“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初看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病句的嫌疑,但站在作者当时的立场上仔细揣摩,又有了不同的味道:也许,墙外除了枣树
从古至今,錢有很多别称,在古诗和古文中常能见到。  最早的钱是贝类,称为“朋”,通常是五贝为一朋,也有说五贝一串,两串为朋。《诗经》中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以“贝”做偏旁的字,基本都与财富有关。  晋鲁褒的《钱神论》里,有“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又有“见我家兄,莫不惊视”等句。后人以“孔方兄”和“家兄”代指钱。  钱在古代还称“泉”。王莽篡权后,把
母亲节当天,在天津市中环线友谊路交口发生了一件温暖的小事。  当时,交警林沂正在站岗执勤,一名拄拐杖的老奶奶向他询问佟楼怎么走。“她走路十分迟缓,又上了岁数,一个路灯肯定过不去。”于是,林沂决定搀扶着老人在绿灯时通过马路。  此時,更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当通过路口的机动车驾驶人看到交警搀扶老奶奶过路口的情景,纷纷主动停下车来,让交警扶老人先通过。刚才还是车流滚滚的路口顿时变得空荡荡,只有交警和老奶奶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有这样的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记得那田间地头劳作的母亲,以躬耕的姿势将绝望中的我带到了亮处。  数学老师干瘦,灰黑着一张脸,叫人活泼不得。上课提着心跟他的步子走。一个知识点后,马上布置课堂作业。“我要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演示。”他的话音刚落,我倏然埋下头来,心突突奔撞,狂野得无法按捺。“XXX,你来。”天呢,还有哪里可以溃逃。
【模拟金题】  回家,是一个从心灵深处迸发的字眼儿。它是蓓蕾一般温暖的期待,更是青果一样温润的守候,也是根的一种执着的爱。  “嗒嗒嗒——”的敲门声中,有着父母紧相随的目光;“呲呲呲——”的炒菜声中,有着挥舞的炒勺带起的香气;“啪啪啪——”的哔拨声里,有着灶膛边含笑的身姿……菜架旁,四季豆的攀沿招摇着儿女的最爱;稻田里,饱满的穗粒鼓胀着子女满足的笑靥;乡间的小路上,相互搀扶着依偎着的身影,是相亲相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本草中国》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以“本草”为切入口,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在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完成一场生生不息的寻觅之旅。  【素材看台】  关键词:时间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