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探讨图情领域谱牒的发展脉络及流变情况,分析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优势,为图书馆对谱牒这类特藏资源收藏、保护、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谱牒;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牒作为传统文化结晶之一,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可分为“家史说”“薄谱书表说”“载体说”三类,用于追溯家庭和家族的来历、计算成员的世代和辈分、纪录历史重大内容和大体年代。谱牒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说、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数据采集于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CNKI),并以超星百链云进行数据补充。为全面把握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的流变情况和发展历程,具体实施如下:时间截至2019年5月,以“谱牒”或“家谱”或“宗谱”或“族谱”或“家乘”为主题进行检索,选择“图书馆”“检索工具”等图书情报的相关主题,剔除报纸、索引、文摘、书记以及历史、档案类文献,得到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相关论文106篇。
一、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
CNKI历年收录有关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的论文分布情况见表1,最早被CNKI收录的时间为1981年,收录论文为金有景先生发表在《文献》期刊上的论文“建议大力访求、收藏家谱(族谱)”。说明自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保存。图情领域谱牒论文近40年间共计发文106篇,相关研究呈总体增长趋势,但发文量波动较大,数量过少,受关注度不高。(详见图1)。
二、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资源类型、学科分布
图情领域谱牒收录论文分布的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期刊研究上,占总量的90.6%(详见图2);学科主要分布在信息科技、哲学与人文社科类,分别占总发文量的59.6%、24.5% (详见图3);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档案学、计算机、新闻学与传播学等,说明学科交叉明显,新技术、新媒体在图情领域谱牒研究中体现得越发突出。当前文献情报机构,如各类图书馆是谱牒的收藏主体, 图书情报学是谱牒研究的参与者,且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庞杂繁多,体系研究过少,大都是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统一性。
三、图情领域谱牒研究源期刊分布情况
源期刊的分布情况可反映出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的深度和质量,通过对106篇文章的筛查,其中有93篇为期刊文献,均综合影响因子(2018)为0.657;对其来源期刊进行检索,显示其中被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的刊物有33种,涉及文章占总发文量的72%(详见表2);涉及的会议论文有7篇,由下载量和引用量可见虽然浏览查阅的次数不多,但引用后发文质量较高。这都说明关于图情领域谱牒研究数量虽少但质量很高,文章水平层次突出。
四、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将文献关键词中共同信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已揭示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寓意。通过对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资源关键词的量化分析,析出在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中,主要关注点在地方文献、历史文化、氏族谱、修谱修纂、信息服务及特色馆藏等方面,说明该研究主要着重于谱牒的收藏、修复、文化价值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其中相关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将成为谱牒研究的趋势。
五、我国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
1.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定位不足
从文献分析可见,我国图情谱牒研究属于学科交流,相比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着眼于用户的视角以及他者研究,不是传统意义的传承和收藏,而是基于文献整理、信息保存、知识传播、社会记录、学术研究、用户使用等为一体的统筹研究,这是现代学术体系和社会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研究处于劣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图情谱牒研究层次低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其多涉及史学和社会学范畴,图情谱牒研究被边缘化、孤立化,或为他人做嫁衣,其结果没有意义和价值,但随着现代技术和图情学科的发展,图情优势已日益强化,研究谱牒有着自身不可代替的优势,侧重点不同,这也是社会分化发展的使然。所以图情谱牒研究有很大的空间和地位,如何定位当是本领域谱牒研究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特色模糊
谱牒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民间瑰宝,其不应属于某一学科专有,虽然历史学和社会学在谱牒研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都在研究社会问题和民族发展,但是史学侧重于往昔,着重纵向脉络发展,对过去历史人文的研究,社会学则侧重于未来,着重于横向事件发展,对将来社会发展的诠释。而图情研究的是当下,用户的反映和馆藏的利用,但现在图书馆的功用一直在典藏建设上纠结,不能转化馆藏优势,不能系统、有效地利用古籍,既没有史学的体系也没有社会学的有容乃大,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图情领域谱牒的发展。所以图情想在谱牒上有所建树,需要文献学、情报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统筹兼备,去整理、修缮、利用和保护古籍善本,发挥谱牒的史料价值,让更多人认识、挖掘谱牒的民族记忆,建立相关团队或者联合博物馆等优势团体,以科研和数字资源建设为手段,发挥图情在谱牒研究上的优势,这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色。
3.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规划滞后
谱牒是一种记录家族血缘关系,以家族制度为主的文献,具有档案和图书属性的知识载体,由此而言,图情谱牒研究就是立足于古籍整理、知识组织和档案建設。由文献统计可知,虽然图情谱牒资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数字化建设也已提上日程,但是一些规划和设计方案仍然存在问题,有些甚至仅存留在设想阶段,目前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无法稳定持续提供服务,更新速度迟缓,检索功能不健全,而且目前尚无全国性谱牒文化研究的平台或者综合性网站。这对图书馆区域合作和数字化文献建设提出了挑战。 谱牒发展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新修的谱牒每年持续增长,随着新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变、形式越发多样完全、手段趋于先进完善,其修编方式从过去集体式、家族式、乡村式走向个人化、网络化、城市化,这就要求图情谱牒研究对新生资源的保存和汇总。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典藏室和均衡器,谱牒对家族记忆有着构建和传承的意义,两者结合,既可以开发利用馆藏、有效解读文献,又可以让图书馆发挥文献机构功能,建立特色文化馆甚至区域文化馆,真正参与到社会文化互通互动中。
4.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协调合作欠缺
目前现存的古本谱牒约50000 种,均藏于各个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多类型文献机构,以图书馆最多。而图书馆的发展多以小馆文化发展、大馆社会化发展为主,机构性质、系统隔阂严重,加上我国各机构间区域发展不均衡,理念鸿沟和经济文化制约,文献共享水平有待提高。这对图情领域谱牒研究造成了阻碍和限制,不利于学者和用户的利用。比如,图书馆将谱牒类资源作为文献资源,档案馆将其作为一类档案,博物馆将其作为文物,其类型无法统一整合,使得研究多止步于价值、性质及演变史等理论探讨,且不能广泛推广发扬,止步于各个机构,学者和用户只能通过层层资质检验才能探得真容。
各机构协调合作,发挥各自特长,才能推动数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图书馆着力于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协调,可以联合数字化机构推动相关平台的发展;档案馆侧重于文献的保护和资源的保存,对平台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擅长文物的修缮和推广,在资源组织建设和平台的规划运作上有着推动意义。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可见我国图情谱牒相关情报学期刊文章的缺位,图书馆应该加强技术手段,支持聚类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功能,带动古籍资源的合理整理与开发,多角度为用户呈现所需资源,为知识探索与生产提供更多可能性。
5.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观念需要更迭
谱牒的种类繁多,数目庞杂,涉猎广泛,单靠一种学科研究,必然不得其法。谱牒中包含大量的文字、图表、人、地、时、事、物等信息数量巨大,单纯靠人工梳理剔择,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人文社科研究者习惯于在有限资源集合中精雕细琢,面对海量文献只能望洋兴叹。对拥有谱牒资源的图情馆员来说,习惯于求稳求安,缺乏假设和比较的眼光,即便坐拥丰富的馆藏,也无法挖掘古籍资料的潜在价值。因此,图情谱牒研究不应是封闭、保守、孤立的,应积极汲取史学在文献整理方面的成果,社会学在文化记忆保存和调查研究方法,以及谱牒在意识结构、社会性、文化性规范的记录方式。图情谱牒研究要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联合,实现数字人文可视化、智能化,让文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参与到图情谱牒建设中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这有利于在实践中建设开放的学术文化,探索跨学科运行机制。
六、结语
综上可知,图情领域的谱牒研究历程,可以说是学科发展的映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我国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受关注程度不高,研究力度不够,相关文献支撑较弱,但研究质量和水平层次较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谱牒资源不再仅是民间收藏,其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会通过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被深度挖掘,并以共建共享的形式呈现于大众。由于谱牒研究涉及学科庞杂、人员繁多、内容广泛,需要在政策、人才、法律、技术等方面投入的前提下,发展建设如谱牒知识信息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体系,这需要我国各类型图书馆以及机构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才使得谱牒这枚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瑰宝发挥其真正价值,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新才,谢鑫.我国图情档领域的谱牒研究:兼与史学、社会学范式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9
[2]王鹤鸣.中国家谱研究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魂,2016
[3]陈煜斓.两岸谱牒修订的规范性问题——从陈姓台胞寻根说起[J].闽台文化交流,2012
[4]楊志丹.谱牒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与思路[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5]张帆.家谱档案转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谱牒;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牒作为传统文化结晶之一,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可分为“家史说”“薄谱书表说”“载体说”三类,用于追溯家庭和家族的来历、计算成员的世代和辈分、纪录历史重大内容和大体年代。谱牒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说、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数据采集于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CNKI),并以超星百链云进行数据补充。为全面把握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的流变情况和发展历程,具体实施如下:时间截至2019年5月,以“谱牒”或“家谱”或“宗谱”或“族谱”或“家乘”为主题进行检索,选择“图书馆”“检索工具”等图书情报的相关主题,剔除报纸、索引、文摘、书记以及历史、档案类文献,得到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相关论文106篇。
一、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
CNKI历年收录有关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的论文分布情况见表1,最早被CNKI收录的时间为1981年,收录论文为金有景先生发表在《文献》期刊上的论文“建议大力访求、收藏家谱(族谱)”。说明自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保存。图情领域谱牒论文近40年间共计发文106篇,相关研究呈总体增长趋势,但发文量波动较大,数量过少,受关注度不高。(详见图1)。
二、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资源类型、学科分布
图情领域谱牒收录论文分布的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期刊研究上,占总量的90.6%(详见图2);学科主要分布在信息科技、哲学与人文社科类,分别占总发文量的59.6%、24.5% (详见图3);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档案学、计算机、新闻学与传播学等,说明学科交叉明显,新技术、新媒体在图情领域谱牒研究中体现得越发突出。当前文献情报机构,如各类图书馆是谱牒的收藏主体, 图书情报学是谱牒研究的参与者,且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庞杂繁多,体系研究过少,大都是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统一性。
三、图情领域谱牒研究源期刊分布情况
源期刊的分布情况可反映出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的深度和质量,通过对106篇文章的筛查,其中有93篇为期刊文献,均综合影响因子(2018)为0.657;对其来源期刊进行检索,显示其中被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的刊物有33种,涉及文章占总发文量的72%(详见表2);涉及的会议论文有7篇,由下载量和引用量可见虽然浏览查阅的次数不多,但引用后发文质量较高。这都说明关于图情领域谱牒研究数量虽少但质量很高,文章水平层次突出。
四、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将文献关键词中共同信息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已揭示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寓意。通过对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资源关键词的量化分析,析出在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中,主要关注点在地方文献、历史文化、氏族谱、修谱修纂、信息服务及特色馆藏等方面,说明该研究主要着重于谱牒的收藏、修复、文化价值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其中相关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将成为谱牒研究的趋势。
五、我国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
1.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定位不足
从文献分析可见,我国图情谱牒研究属于学科交流,相比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着眼于用户的视角以及他者研究,不是传统意义的传承和收藏,而是基于文献整理、信息保存、知识传播、社会记录、学术研究、用户使用等为一体的统筹研究,这是现代学术体系和社会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研究处于劣势,学术界普遍认为图情谱牒研究层次低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其多涉及史学和社会学范畴,图情谱牒研究被边缘化、孤立化,或为他人做嫁衣,其结果没有意义和价值,但随着现代技术和图情学科的发展,图情优势已日益强化,研究谱牒有着自身不可代替的优势,侧重点不同,这也是社会分化发展的使然。所以图情谱牒研究有很大的空间和地位,如何定位当是本领域谱牒研究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特色模糊
谱牒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民间瑰宝,其不应属于某一学科专有,虽然历史学和社会学在谱牒研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都在研究社会问题和民族发展,但是史学侧重于往昔,着重纵向脉络发展,对过去历史人文的研究,社会学则侧重于未来,着重于横向事件发展,对将来社会发展的诠释。而图情研究的是当下,用户的反映和馆藏的利用,但现在图书馆的功用一直在典藏建设上纠结,不能转化馆藏优势,不能系统、有效地利用古籍,既没有史学的体系也没有社会学的有容乃大,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图情领域谱牒的发展。所以图情想在谱牒上有所建树,需要文献学、情报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统筹兼备,去整理、修缮、利用和保护古籍善本,发挥谱牒的史料价值,让更多人认识、挖掘谱牒的民族记忆,建立相关团队或者联合博物馆等优势团体,以科研和数字资源建设为手段,发挥图情在谱牒研究上的优势,这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色。
3.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规划滞后
谱牒是一种记录家族血缘关系,以家族制度为主的文献,具有档案和图书属性的知识载体,由此而言,图情谱牒研究就是立足于古籍整理、知识组织和档案建設。由文献统计可知,虽然图情谱牒资源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数字化建设也已提上日程,但是一些规划和设计方案仍然存在问题,有些甚至仅存留在设想阶段,目前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无法稳定持续提供服务,更新速度迟缓,检索功能不健全,而且目前尚无全国性谱牒文化研究的平台或者综合性网站。这对图书馆区域合作和数字化文献建设提出了挑战。 谱牒发展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新修的谱牒每年持续增长,随着新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变、形式越发多样完全、手段趋于先进完善,其修编方式从过去集体式、家族式、乡村式走向个人化、网络化、城市化,这就要求图情谱牒研究对新生资源的保存和汇总。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典藏室和均衡器,谱牒对家族记忆有着构建和传承的意义,两者结合,既可以开发利用馆藏、有效解读文献,又可以让图书馆发挥文献机构功能,建立特色文化馆甚至区域文化馆,真正参与到社会文化互通互动中。
4.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协调合作欠缺
目前现存的古本谱牒约50000 种,均藏于各个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多类型文献机构,以图书馆最多。而图书馆的发展多以小馆文化发展、大馆社会化发展为主,机构性质、系统隔阂严重,加上我国各机构间区域发展不均衡,理念鸿沟和经济文化制约,文献共享水平有待提高。这对图情领域谱牒研究造成了阻碍和限制,不利于学者和用户的利用。比如,图书馆将谱牒类资源作为文献资源,档案馆将其作为一类档案,博物馆将其作为文物,其类型无法统一整合,使得研究多止步于价值、性质及演变史等理论探讨,且不能广泛推广发扬,止步于各个机构,学者和用户只能通过层层资质检验才能探得真容。
各机构协调合作,发挥各自特长,才能推动数字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图书馆着力于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协调,可以联合数字化机构推动相关平台的发展;档案馆侧重于文献的保护和资源的保存,对平台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擅长文物的修缮和推广,在资源组织建设和平台的规划运作上有着推动意义。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可见我国图情谱牒相关情报学期刊文章的缺位,图书馆应该加强技术手段,支持聚类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功能,带动古籍资源的合理整理与开发,多角度为用户呈现所需资源,为知识探索与生产提供更多可能性。
5. 图情领域谱牒研究观念需要更迭
谱牒的种类繁多,数目庞杂,涉猎广泛,单靠一种学科研究,必然不得其法。谱牒中包含大量的文字、图表、人、地、时、事、物等信息数量巨大,单纯靠人工梳理剔择,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人文社科研究者习惯于在有限资源集合中精雕细琢,面对海量文献只能望洋兴叹。对拥有谱牒资源的图情馆员来说,习惯于求稳求安,缺乏假设和比较的眼光,即便坐拥丰富的馆藏,也无法挖掘古籍资料的潜在价值。因此,图情谱牒研究不应是封闭、保守、孤立的,应积极汲取史学在文献整理方面的成果,社会学在文化记忆保存和调查研究方法,以及谱牒在意识结构、社会性、文化性规范的记录方式。图情谱牒研究要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联合,实现数字人文可视化、智能化,让文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参与到图情谱牒建设中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这有利于在实践中建设开放的学术文化,探索跨学科运行机制。
六、结语
综上可知,图情领域的谱牒研究历程,可以说是学科发展的映射,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我国图书情报领域谱牒研究受关注程度不高,研究力度不够,相关文献支撑较弱,但研究质量和水平层次较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谱牒资源不再仅是民间收藏,其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会通过图书馆的特藏资源建设被深度挖掘,并以共建共享的形式呈现于大众。由于谱牒研究涉及学科庞杂、人员繁多、内容广泛,需要在政策、人才、法律、技术等方面投入的前提下,发展建设如谱牒知识信息服务平台的数字化体系,这需要我国各类型图书馆以及机构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才使得谱牒这枚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瑰宝发挥其真正价值,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新才,谢鑫.我国图情档领域的谱牒研究:兼与史学、社会学范式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9
[2]王鹤鸣.中国家谱研究的现状和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魂,2016
[3]陈煜斓.两岸谱牒修订的规范性问题——从陈姓台胞寻根说起[J].闽台文化交流,2012
[4]楊志丹.谱牒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与思路[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5]张帆.家谱档案转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