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辉波老师从教2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6年。他有一双洞悉学生心理的慧眼,能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巧妙引导学生化解心理郁结,鼓起学生理想之帆。他对学优生不偏爱,对学困生不歧视,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他勤于家访,16年来家访达1300多人次,写下的家访记录及心得有16大本。他乐于创新,工作中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方法,是学校德育课题“善待学生,以情塑德”的主要研究成员,并为该课题荣获省三等奖立下汗马功劳。16年来,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年年被评为文明卫生班级,学校的流动红旗在他班上成了“流不动的红旗”。刘辉波老师荣获过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高中教学改革优秀教师称号,获省优秀园丁奖,多次被授予省市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被学生誉为“最有魅力的老师”。
领导心中的学校脊梁
每个一中人至今仍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年份——2000年,那年,省城的一些知名学校和民办贵族学校首次到张家界招生,造成永定城区中考前50名的学生流失了一半以上,优秀生源的流失意味着什么,每个教育人都明明白白,学校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的同时,着重考虑新高一“掌舵人”的人选,究竟谁能担此大任,成为全校关注的焦点。在校长办公会上,7名校级领导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提到“刘辉波”。在危难之时受命的刘辉波同志对面临的压力心知肚明,但他没有退让回避,毅然挑起了年级组长这副重担,决心以事实证明:张家界市一中永远是优秀学生无悔的选择。从此他一头扎进工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叫出全年级学生的名字并初步摸清整个年级的学况。他决定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启动培优辅差工作,抓两头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他要求各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制定培优辅差计划,实行跟踪帮扶。与此同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号召高一年级所有教师与学生同进校同出校,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深入学生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有针对性开展辅导等,另把每周三定为科任教师交流日,他还恳请学校出面邀约省市区知名专家、教授到他所教年级推门进课堂,开展指导。经过三年打拼,终于不负重托,2003年高考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去省城的许多学生十分懊悔当初自己草率的决定。这一年成为一中发展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年,基本消除了优秀学生流失外地的现象,而且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部分优秀学生。
学生眼中的博学导师
“听刘老师的化学课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这是正在清华就读的秦晓晖同学,面对记者所吐的肺腑之言。“刘老师啊,假如高中没有遇上你,我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我一辈子都感激你。”这是已走出清华园的刘勤同学在一个教师节寄给刘辉波老师明信片上的一段话。学生的真情流露,是对刘辉波老师的最高褒奖。他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常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中掌握解题思路与技巧,教室笑声一片;有时,严谨缜密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景中合作探究,凝神集思,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面的声音也都听得见。“我们的老师博闻强识”,他班的每个学生都爱自豪地向别人这样介绍,学生们都认为刘老师简直就是知识的化身。曾有位学生专门想难倒刘老师,在各种资料上收集难题,都被刘老师轻而易举地解出了,该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特意在校长信箱里投进一张信条,上面写道:“校长,我最佩服刘辉波老师。”在张家界有一段孪生兄弟同进清华的佳话,造就这段佳话的老师就是刘辉波老师。2003年,秦晓辉、龚晓云这两个孪生兄弟双双被编入刘老师班上,两兄弟虽然相貌相似,可性格却迥然不同,一个好动、一个好静。刘老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他们在学习上都有天赋,是可造之才,决定精心培养。一有空余时间,就与兄弟俩交谈,并与兄弟俩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最终,两兄弟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同事身边的教改先锋
刘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他在学校第一个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掌握课件制作技术。每天无论多晚回家,都要挤出一个小时啃教学理论方面的“大部头”,这一啃就是20多年。他勤于笔记,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每次课后,他总要认真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在这“啃”与“思”的过程中,100多篇凝结刘老师心血和智慧的论文一篇又一篇地发表,其中《化学课堂的价值回归——走向生活》在国家级刊物《时代人物》上发表,《张家界森林公园环境调查》获省研究性学习一等奖,《饮用纯净水的利与弊》获市一等奖,他本人被选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四个学会与教师素质”主要研究成员,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中教学改革优秀教师。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努力站好这三尺讲台。”刘辉波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无怨无悔,他还将一如既往地在讲台上演泽自己的激情人生,争当奉献型、专家型、创新型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领导心中的学校脊梁
每个一中人至今仍记得那个刻骨铭心的年份——2000年,那年,省城的一些知名学校和民办贵族学校首次到张家界招生,造成永定城区中考前50名的学生流失了一半以上,优秀生源的流失意味着什么,每个教育人都明明白白,学校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的同时,着重考虑新高一“掌舵人”的人选,究竟谁能担此大任,成为全校关注的焦点。在校长办公会上,7名校级领导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提到“刘辉波”。在危难之时受命的刘辉波同志对面临的压力心知肚明,但他没有退让回避,毅然挑起了年级组长这副重担,决心以事实证明:张家界市一中永远是优秀学生无悔的选择。从此他一头扎进工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叫出全年级学生的名字并初步摸清整个年级的学况。他决定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启动培优辅差工作,抓两头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他要求各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制定培优辅差计划,实行跟踪帮扶。与此同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号召高一年级所有教师与学生同进校同出校,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深入学生中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有针对性开展辅导等,另把每周三定为科任教师交流日,他还恳请学校出面邀约省市区知名专家、教授到他所教年级推门进课堂,开展指导。经过三年打拼,终于不负重托,2003年高考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去省城的许多学生十分懊悔当初自己草率的决定。这一年成为一中发展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年,基本消除了优秀学生流失外地的现象,而且还吸引了周边县市的部分优秀学生。
学生眼中的博学导师
“听刘老师的化学课简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这是正在清华就读的秦晓晖同学,面对记者所吐的肺腑之言。“刘老师啊,假如高中没有遇上你,我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我一辈子都感激你。”这是已走出清华园的刘勤同学在一个教师节寄给刘辉波老师明信片上的一段话。学生的真情流露,是对刘辉波老师的最高褒奖。他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幽默风趣的语言时常让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中掌握解题思路与技巧,教室笑声一片;有时,严谨缜密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景中合作探究,凝神集思,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面的声音也都听得见。“我们的老师博闻强识”,他班的每个学生都爱自豪地向别人这样介绍,学生们都认为刘老师简直就是知识的化身。曾有位学生专门想难倒刘老师,在各种资料上收集难题,都被刘老师轻而易举地解出了,该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特意在校长信箱里投进一张信条,上面写道:“校长,我最佩服刘辉波老师。”在张家界有一段孪生兄弟同进清华的佳话,造就这段佳话的老师就是刘辉波老师。2003年,秦晓辉、龚晓云这两个孪生兄弟双双被编入刘老师班上,两兄弟虽然相貌相似,可性格却迥然不同,一个好动、一个好静。刘老师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他们在学习上都有天赋,是可造之才,决定精心培养。一有空余时间,就与兄弟俩交谈,并与兄弟俩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最终,两兄弟双双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同事身边的教改先锋
刘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他在学校第一个运用多媒体教学,第一个掌握课件制作技术。每天无论多晚回家,都要挤出一个小时啃教学理论方面的“大部头”,这一啃就是20多年。他勤于笔记,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每次课后,他总要认真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在这“啃”与“思”的过程中,100多篇凝结刘老师心血和智慧的论文一篇又一篇地发表,其中《化学课堂的价值回归——走向生活》在国家级刊物《时代人物》上发表,《张家界森林公园环境调查》获省研究性学习一等奖,《饮用纯净水的利与弊》获市一等奖,他本人被选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四个学会与教师素质”主要研究成员,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中教学改革优秀教师。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努力站好这三尺讲台。”刘辉波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无怨无悔,他还将一如既往地在讲台上演泽自己的激情人生,争当奉献型、专家型、创新型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