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新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文学类课程,知识构建
电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因而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网络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所以,有必要尝试建构新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从而使汉语言文学这一古老的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1.构建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遵循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我国贯彻“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的一项内容。计算机及网络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都为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2.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及实践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后续教学环节的基础,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使授课教师获得明确的授课方向更可以使学生有了深入学习的可能。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进行修改。
2.2 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例如文学史类课程);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仿真实际情境或还原实际情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2.3 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2.4 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根据课程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2.5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组成“鲁迅兴趣小组”、“茅盾兴趣小组”、“张爱玲兴趣小组”等,建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讨论空间。
2.6 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设计。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是有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上教学,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自主学习。
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意义建构。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3.2 重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要由“教师”变“导师”。“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当好“导师”而不是“教师”,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
3.3 体现“以人为本”。在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避免为了应用网络技术而忽视人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需求,并尽可能运用网络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3] 贝朗葛,阿兰著,丁兴富译.《远程学习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评估》,《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2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文学类课程,知识构建
电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它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因而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网络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所以,有必要尝试建构新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从而使汉语言文学这一古老的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1.构建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遵循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我国贯彻“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的一项内容。计算机及网络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这一切都为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2.网络环境下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及实践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后续教学环节的基础,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使授课教师获得明确的授课方向更可以使学生有了深入学习的可能。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进行修改。
2.2 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例如文学史类课程);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仿真实际情境或还原实际情境,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2.3 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2.4 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根据课程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2.5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如《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组成“鲁迅兴趣小组”、“茅盾兴趣小组”、“张爱玲兴趣小组”等,建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讨论空间。
2.6 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设计。学习效果总结与评价是有效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上教学,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促进自主学习。
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意义建构。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要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3.2 重视教师导学作用。教师要由“教师”变“导师”。“教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当好“导师”而不是“教师”,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
3.3 体现“以人为本”。在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时,一定要避免为了应用网络技术而忽视人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需求,并尽可能运用网络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3] 贝朗葛,阿兰著,丁兴富译.《远程学习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评估》,《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