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成为当前主流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生德育素养也需要得到教师们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们传授基础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要将德育知识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提升德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育水平,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已经能够在审美能力、美感教育方面为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障,为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进多种德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科学的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途径,更好的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德育渗透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学科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而应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的具体认知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德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普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时期必须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改变理论教学的单调形式,丰富德育的内容,并且从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观察学生心理为出发点,以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紧扣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找出学生各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设计德育活动的依据,使德育活动与音乐课程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接受德育活动。
二、深挖教材,渗透德育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深挖音乐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情感,可通过多媒体放映或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教材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德育教育因素引领学生创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材中的优秀乐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结合教材中热爱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尊敬长辈等作品,给学生讲述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英雄事迹及名人轶事、音乐词曲作家的传记等,让学生感受一些美好的事情,在先进的人物身上学习一些优秀品质,这不仅渗透了德育的教育而且丰富了德育的教育內容。
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家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该种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甚至会陷入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的音乐知识面,但是却无法发挥音乐教育教学的作用,德育教育严重缺失,最终导致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比如通过将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改进。同时,还应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比较有限,在学习实践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扬州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已至于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引发情感共鸣,重建认知体系
对于德育教育而言,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感觉,不能只顾教学大纲,生搬硬套地渗透,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建构自己道德体系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多于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认知体系中。
就本节课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波音、下滑音、前倚音等,还要在歌唱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歌曲真正地打动他们,以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思想品德上的洗礼。当学生歌唱“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时,教师问学生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掺假”的行为,有没有见过“掺假”的行为,见了之后是怎么做的。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反思。在讨论中,学生认为要唱好这首歌,首先要做个真正的中国娃。这是他们自己的思考,也是他们对照歌词和旋律的一次自我醒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情感上已经融入歌词,融入歌曲《中国娃》建构的道德体系中。当然,他们也在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德育教育变成一次真正的感同身受。
五、扩展音乐知识,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中音乐的主题思想,向学生扩展一些课余文化知识,这样不但有益于推进学生对音乐著作的了解,还可以推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教师应尽可能挑选有益于进行德育教育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推動学生感情心态的提升与观念高度的提高,使音乐课堂充分发挥出真实的教学针对性。
比如,在教授《国歌》时,教师最先能够依靠信息化教学机器设备,向学生展现国际歌写作的情况知识,使学生掌握成千上万英雄人物先烈,为我国创立所做出的极大放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效了解国歌的歌词具备哪些实际实际意义,进而塑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情结,激起了他们的中华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倘若只是从德育教育视角,向学生传送“热爱祖国”的定义,很有可能会使他们感觉“爱国主义精神”离具体日常生活很远,假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来向学生渗入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就可以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观念的了解,另外使学生在学习国际歌的过程中,造成明显的民族荣誉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进程也全面加快。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规范要求,需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再配合备课、课堂讲解、课外活动组织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接受音乐教育和德育改造。长此以往,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为日后他们实现综合性和多元化发展等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娟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22):222.
[2]张颖莉,赵艳.德育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选择[J].林区教学,2018(10):108-110.
[3]马映芳.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6):176-176.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方法策略
当下,小学音乐教学已经能够在审美能力、美感教育方面为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障,为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进多种德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科学的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加强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途径,更好的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德育渗透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学科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而应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的具体认知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德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普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时期必须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改变理论教学的单调形式,丰富德育的内容,并且从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观察学生心理为出发点,以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紧扣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找出学生各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设计德育活动的依据,使德育活动与音乐课程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接受德育活动。
二、深挖教材,渗透德育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深挖音乐教材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情感,可通过多媒体放映或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教材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德育教育因素引领学生创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材中的优秀乐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结合教材中热爱人民、歌颂中国共产党、尊敬长辈等作品,给学生讲述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英雄事迹及名人轶事、音乐词曲作家的传记等,让学生感受一些美好的事情,在先进的人物身上学习一些优秀品质,这不仅渗透了德育的教育而且丰富了德育的教育內容。
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家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该种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甚至会陷入消极的被动接受状态。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接收的音乐知识面,但是却无法发挥音乐教育教学的作用,德育教育严重缺失,最终导致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比如通过将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改进。同时,还应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功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比较有限,在学习实践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扬州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已至于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丧失了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引发情感共鸣,重建认知体系
对于德育教育而言,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感觉,不能只顾教学大纲,生搬硬套地渗透,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建构自己道德体系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多于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认知体系中。
就本节课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如波音、下滑音、前倚音等,还要在歌唱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歌曲真正地打动他们,以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进行一次思想品德上的洗礼。当学生歌唱“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时,教师问学生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掺假”的行为,有没有见过“掺假”的行为,见了之后是怎么做的。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反思。在讨论中,学生认为要唱好这首歌,首先要做个真正的中国娃。这是他们自己的思考,也是他们对照歌词和旋律的一次自我醒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情感上已经融入歌词,融入歌曲《中国娃》建构的道德体系中。当然,他们也在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德育教育变成一次真正的感同身受。
五、扩展音乐知识,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中音乐的主题思想,向学生扩展一些课余文化知识,这样不但有益于推进学生对音乐著作的了解,还可以推动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教师应尽可能挑选有益于进行德育教育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推動学生感情心态的提升与观念高度的提高,使音乐课堂充分发挥出真实的教学针对性。
比如,在教授《国歌》时,教师最先能够依靠信息化教学机器设备,向学生展现国际歌写作的情况知识,使学生掌握成千上万英雄人物先烈,为我国创立所做出的极大放弃,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有效了解国歌的歌词具备哪些实际实际意义,进而塑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情结,激起了他们的中华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倘若只是从德育教育视角,向学生传送“热爱祖国”的定义,很有可能会使他们感觉“爱国主义精神”离具体日常生活很远,假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来向学生渗入爱国主义精神意识,就可以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观念的了解,另外使学生在学习国际歌的过程中,造成明显的民族荣誉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进程也全面加快。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规范要求,需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再配合备课、课堂讲解、课外活动组织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接受音乐教育和德育改造。长此以往,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为日后他们实现综合性和多元化发展等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娟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22):222.
[2]张颖莉,赵艳.德育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选择[J].林区教学,2018(10):108-110.
[3]马映芳.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6):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