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校性选修课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课源紧缺和学生选课具有功利性的情况,而且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日益缺失的现象,在高校校性选修课中增设公益类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从而提高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校性选修课 公益类课程 社会责任感
一、在校性选修课中增设公益类课程的必要性
1.校性选修课的现状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这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修完选修课,会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但目前选修课出现了一些问题,违背了开课的真正目的。笔者只列出最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1)开设课程少,冷热门课“待遇”差别大。
目前,大部分高校每个学期开设一次校性选修课,一般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够,而且每门课都明确限选了人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只选择对就业有用的课程。因此,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热门的课程学生爆热,一些冷门或比较难懂课程则无人问津,如物理类、政史类的学科,而且热门课程比较有限,还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更加剧了这种结果。
(2)学生选课带有明显功利性。
现在的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越来越功利化,变得日趋单一:热衷于选修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可以学一技之长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社交礼仪等。而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社科类文化选修课却少有人问津,如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才能毕业,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达到学分顺利毕业,而盲目地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结果达不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个性优势的目的。
2.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日益缺失
当代大学生除了应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特殊的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状态疲软,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二、公益类课程开设的定位和要求
公益类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公益类实践活动实现与学术课程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通过活动,要求学生在参与中体悟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了解并遵守所学专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养成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性及公共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公益类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
1.丰富校性选修课开课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2.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各种情况时能够应对自如。再次,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通过深入山区,教学服务、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山区基础小学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运用服务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特长,服务山区小学,并进行反思、分享、评估,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怀贫困山区,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亓嘉,吴旭丹.以“公益服务进千家模式”提升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教育园地,2010(1).
[2]施敏锋,陈松源.社会公益服务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价值解析及其路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5).
[5]左颖.也谈公共选修课受欢迎的必要条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 校性选修课 公益类课程 社会责任感
一、在校性选修课中增设公益类课程的必要性
1.校性选修课的现状
选修课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对外贸易等多个方面。这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修完选修课,会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但目前选修课出现了一些问题,违背了开课的真正目的。笔者只列出最关键和重要的问题。
(1)开设课程少,冷热门课“待遇”差别大。
目前,大部分高校每个学期开设一次校性选修课,一般开设的课程数量不够,而且每门课都明确限选了人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另外,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只选择对就业有用的课程。因此,出现了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热门的课程学生爆热,一些冷门或比较难懂课程则无人问津,如物理类、政史类的学科,而且热门课程比较有限,还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更加剧了这种结果。
(2)学生选课带有明显功利性。
现在的大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越来越功利化,变得日趋单一:热衷于选修与自身专业和将来就业密切相关的,可以学一技之长的实用型课程,像经济管理、社交礼仪等。而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社科类文化选修课却少有人问津,如政治学、哲学、名著赏鉴等。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才能毕业,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达到学分顺利毕业,而盲目地选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课程,结果达不到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个性优势的目的。
2.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日益缺失
当代大学生除了应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特殊的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精神状态疲软,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二、公益类课程开设的定位和要求
公益类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怀社会、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公益类实践活动实现与学术课程相结合,最终达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通过活动,要求学生在参与中体悟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了解并遵守所学专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养成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性及公共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公益类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
1.丰富校性选修课开课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2.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作用。
通过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各种情况时能够应对自如。再次,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通过深入山区,教学服务、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山区基础小学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情况,运用服务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特长,服务山区小学,并进行反思、分享、评估,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怀贫困山区,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亓嘉,吴旭丹.以“公益服务进千家模式”提升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教育园地,2010(1).
[2]施敏锋,陈松源.社会公益服务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价值解析及其路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王继军.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孙静华.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5).
[5]左颖.也谈公共选修课受欢迎的必要条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