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上,我叫学生画牛。
我想:我们的学生都是山村里的娃儿,随意画牛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牛吗?”
学生们的反应像开了的锅……
“看过,我爷爷是喂牛的!”
“看过,我老爸是驶牛匠!”
“看过,我天天回家割牛草哩!”
“看过,没事儿的时候我常去帮牛赶苍蝇。”
……
几乎每个学生都说他们对牛了如指掌。听说要画牛,他们个个心花怒放、信心百倍,只听那“唰唰”的声音,犹如一场难得的春雨。顷刻间,水彩、画笔、蜡色、画本……准备得井井有条,我还没有正式下令“开战”,他们已经“冲锋”了。
看到学生们这样认真,我的心情渐渐高兴起来,美滋滋地等待着丰收成果。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讲述了一些画画的要领后,反复强调:“好好画,书上有范体,对牛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照……”
我的话还未说完,好多学生就拍着胸口:“……不用,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我无法说上几句完整、规范的话,陪着他们激动起来。
为了他们不画走样,我转身在黑板上作示范。当我把牛画好后,想得到学生们的赞誉声。可是,没有人抬头看我的“杰作”,他们个个埋头苦画,是那样的专心专意。于是,我迈着轻盈的步子去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画得很仔细。
半节课后,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纷纷交了上来。
我看还有时间,决定点评,找几份好的作榜样。可是,我阅览完所有画稿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不合格。有画得夸张的,把牛画成了骆驼、骡马;有按自己的意象画的,把牛画成了羊、狗、兔之类的;还有的把牛画成了四不像。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表扬他们创新么?不行,创新应该是本体的发展。批评他们么?不妥,他们是按自己的意象画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如此下去,他们会我行我素,按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将来他们要是当了官,政策法规到手里非变形不可,在工作中只是进行一些适合自己利益的宣传,就像把牛画成有头有尾、有皮有毛的其他动物来搪塞一样,这是相当危险的。
不按标准而随便操作的现象,很不正常。
于是,我便找了几张典型画稿贴在黑板上,学生们看后都大笑了起来。
作品被展览上黑板的“小画家”不服气,说道:“老师,您常叫我们创新,这是按您说的做的……”
我问:“放学回家妈妈给你们一串葡萄,你们很高兴,会说什么呀?”
共鸣一个最强音:“谢谢妈妈!”
“对,这样能回报妈妈的爱心。”我肯定道。
接着,我把“谢谢妈妈”几个字故意写成“射射马骂”,课堂里顷刻哄然,有的捧腹、有的指责我写错了。
我笑道:“难道我写这几个字不能表达心意吗?”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我佯装强辩:“这几个字也有‘身’、有‘寸’、有‘马’……结构差不多,怎么不能表达意思呢?”
学生们说开了:
“该有的地方没有,不该有的地方有了。”
“看不懂,不知道是啥意思!”
……
我说:“我这叫创新吗?”
学生说:“不叫,尽是错别字,这叫乱写。”
我问:“怎么才叫创新呢?”
大多数答不上来,最后只有一个学生说:“把字写得更好。”
于是,我顺势在黑板上写“谢谢妈妈”几个字,草书、行书、楷书、艺术字……写了小半黑板。
当学生们看到别具一格的艺术字时,不住拍手叫绝:“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字!”
我接着问:“‘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意思?”
很多同学想了一下说:“对了,这叫创新!”
我又问:“这几个字写错了没有?意思变了没有?”
齐声回答:“没有!”
“好。”我再问,“那画牛应该怎样创新呢?”
学生们有话说了:
“把牛画得更结实。”
“把牛画得精神些。”
“把牛的皮毛画得再光亮些。”
“牛脚下有一片绿地,它正在悠闲地吃草。”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很威风。”
……
哦,都说了,说得是那样的得体。学生们重新再看自己的画稿,都忍不住笑了,表示要重新画。我见大家这样有情趣,决定下节课还画牛。
这节课,教室里特别安静,上课铃打了已经好几分钟,不少人却还没有动笔。教室里静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多数学生眨眼沉思良久,才默默动起笔来。画了整整一节课,大家终于完成了任务。
我把画稿收上来,万分高兴。他们把牛画得活灵活现:一头健牛在路上狂奔;一个老农微笑着牵牛去吃水;一个老奶奶正在给一头皮毛光亮的牛擦身;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看书,书包还挂在牛角上哩……
我问大家:“你们对自己的画满意吗?”
没有大胆点头的,但看得出他们脸上的喜悦。
我说:“这次你们成功了,你们把牛画得活灵活现!大家用一个词说出成功的秘诀吧。”
这个话题没有难住学生们,他们略思片刻后回答:“不折不扣……”
我高兴坏了:“说得好,不折不扣,这只是说画画吗?”
都摇头:“不……”
这时,我深刻地意识到,其实画画是小事……
意外收获是最让人振奋的,教书也不例外。
我想:我们的学生都是山村里的娃儿,随意画牛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牛吗?”
学生们的反应像开了的锅……
“看过,我爷爷是喂牛的!”
“看过,我老爸是驶牛匠!”
“看过,我天天回家割牛草哩!”
“看过,没事儿的时候我常去帮牛赶苍蝇。”
……
几乎每个学生都说他们对牛了如指掌。听说要画牛,他们个个心花怒放、信心百倍,只听那“唰唰”的声音,犹如一场难得的春雨。顷刻间,水彩、画笔、蜡色、画本……准备得井井有条,我还没有正式下令“开战”,他们已经“冲锋”了。
看到学生们这样认真,我的心情渐渐高兴起来,美滋滋地等待着丰收成果。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讲述了一些画画的要领后,反复强调:“好好画,书上有范体,对牛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照……”
我的话还未说完,好多学生就拍着胸口:“……不用,牛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学生们个个胸有成竹,我无法说上几句完整、规范的话,陪着他们激动起来。
为了他们不画走样,我转身在黑板上作示范。当我把牛画好后,想得到学生们的赞誉声。可是,没有人抬头看我的“杰作”,他们个个埋头苦画,是那样的专心专意。于是,我迈着轻盈的步子去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画得很仔细。
半节课后,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纷纷交了上来。
我看还有时间,决定点评,找几份好的作榜样。可是,我阅览完所有画稿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不合格。有画得夸张的,把牛画成了骆驼、骡马;有按自己的意象画的,把牛画成了羊、狗、兔之类的;还有的把牛画成了四不像。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表扬他们创新么?不行,创新应该是本体的发展。批评他们么?不妥,他们是按自己的意象画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如此下去,他们会我行我素,按自己的主观意识办事。将来他们要是当了官,政策法规到手里非变形不可,在工作中只是进行一些适合自己利益的宣传,就像把牛画成有头有尾、有皮有毛的其他动物来搪塞一样,这是相当危险的。
不按标准而随便操作的现象,很不正常。
于是,我便找了几张典型画稿贴在黑板上,学生们看后都大笑了起来。
作品被展览上黑板的“小画家”不服气,说道:“老师,您常叫我们创新,这是按您说的做的……”
我问:“放学回家妈妈给你们一串葡萄,你们很高兴,会说什么呀?”
共鸣一个最强音:“谢谢妈妈!”
“对,这样能回报妈妈的爱心。”我肯定道。
接着,我把“谢谢妈妈”几个字故意写成“射射马骂”,课堂里顷刻哄然,有的捧腹、有的指责我写错了。
我笑道:“难道我写这几个字不能表达心意吗?”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我佯装强辩:“这几个字也有‘身’、有‘寸’、有‘马’……结构差不多,怎么不能表达意思呢?”
学生们说开了:
“该有的地方没有,不该有的地方有了。”
“看不懂,不知道是啥意思!”
……
我说:“我这叫创新吗?”
学生说:“不叫,尽是错别字,这叫乱写。”
我问:“怎么才叫创新呢?”
大多数答不上来,最后只有一个学生说:“把字写得更好。”
于是,我顺势在黑板上写“谢谢妈妈”几个字,草书、行书、楷书、艺术字……写了小半黑板。
当学生们看到别具一格的艺术字时,不住拍手叫绝:“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好的字!”
我接着问:“‘从来没有见过’是什么意思?”
很多同学想了一下说:“对了,这叫创新!”
我又问:“这几个字写错了没有?意思变了没有?”
齐声回答:“没有!”
“好。”我再问,“那画牛应该怎样创新呢?”
学生们有话说了:
“把牛画得更结实。”
“把牛画得精神些。”
“把牛的皮毛画得再光亮些。”
“牛脚下有一片绿地,它正在悠闲地吃草。”
“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很威风。”
……
哦,都说了,说得是那样的得体。学生们重新再看自己的画稿,都忍不住笑了,表示要重新画。我见大家这样有情趣,决定下节课还画牛。
这节课,教室里特别安静,上课铃打了已经好几分钟,不少人却还没有动笔。教室里静得没有一点儿声音,多数学生眨眼沉思良久,才默默动起笔来。画了整整一节课,大家终于完成了任务。
我把画稿收上来,万分高兴。他们把牛画得活灵活现:一头健牛在路上狂奔;一个老农微笑着牵牛去吃水;一个老奶奶正在给一头皮毛光亮的牛擦身;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看书,书包还挂在牛角上哩……
我问大家:“你们对自己的画满意吗?”
没有大胆点头的,但看得出他们脸上的喜悦。
我说:“这次你们成功了,你们把牛画得活灵活现!大家用一个词说出成功的秘诀吧。”
这个话题没有难住学生们,他们略思片刻后回答:“不折不扣……”
我高兴坏了:“说得好,不折不扣,这只是说画画吗?”
都摇头:“不……”
这时,我深刻地意识到,其实画画是小事……
意外收获是最让人振奋的,教书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