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有开设金融专业,办学竞争强烈。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行业市场化发展,金融专业人才已呈现明显的供需结构差异,高职院校急需思考如何重新定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现代金融体系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近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金融行业作为融通优化社会资金、实现资源合理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是调节、反映经济的功能性工具,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金融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不断深入,由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传统行业模式向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衍生品等多元化产业转变,目前已逐步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信用衍生品市场等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国家统计局金融行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金融市场流通股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由2013年的31177亿元增长至42033亿元,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
2016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启动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标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指出,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治理良好、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框架。
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類人才需求趋势
金融业以其对国民经济巨大的影响力和对其他产业独特的“放大效应”已经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在环境与政策双向利好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也一路上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教育初步完成了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处于市场化、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处于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粗放经营和封闭运行状态下,因此整个金融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强,人才的培养被定位于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内向型和粗放型特征,这是中国金融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加入WTO,给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进程带来重大契机,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金融业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中国经济金融平稳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关系国家经济兴衰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竞争。这类金融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大量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1)混合经营下的专业复合人才
银行、证券、保险通过混合经营,共享其他部门的金融资源,提高竞争力,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目前,我国尚未开通混合经营,但已有开办“银证通”、“银保结合”、“代客理财”等金融交叉业务混合经营的趋势。金融各业务跨行业适度较差趋势相应地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调整现有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
(2)信息化推动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各种系统已经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中广泛应用,网络化已经成为新的焦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投保等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金融模式。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人才要求高,需要过硬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3)个性化客户服务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争夺客户,开始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服务。各大金融机构依据客户对公司利润的贡献程度加以细分,为重点客户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可以看出,现在金融越来越需要创新、变革拥有市场地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也是决定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构建目标导向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提供具有基本从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工作人才,教学内容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知识层面,更应注重技术能力的教授。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首要解决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明确教学目的,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技能层面全面构建目标导向型教学体系。就金融行业来说,高职类学生面临的就业岗位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营销、服务类岗位为主,从事日常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因而应掌握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能够具备展业工作所需的人际沟通、销售心理、营销技巧等能力,具备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合理安排理论知识根据“任务驱动,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金融企业人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金融证券的岗位群和岗位能力,分解出金融证券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据此来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精简,要去行政化,围绕金融核心课程来设计。范围过大反而抓不住重点,因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能舍就舍。
(2)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综合素质培养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根本保障。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致力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立足于金融机构完成相关市场调研、理财规划及毕业顶岗实习等,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需要吸纳学校提供的高素质人才来保证自身发展和稳定,而学校需要借助企业达成就业率指标。通过产学合作、定岗实践,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实现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目标,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代金融体系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近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金融行业作为融通优化社会资金、实现资源合理再分配的有效手段,是调节、反映经济的功能性工具,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金融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市场不断深入,由以银行业为主体的传统行业模式向银行、证券、保险、金融衍生品等多元化产业转变,目前已逐步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信用衍生品市场等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国家统计局金融行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金融市场流通股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由2013年的31177亿元增长至42033亿元,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
2016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将启动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目标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金融“十三五”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上指出,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治理良好、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框架。
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類人才需求趋势
金融业以其对国民经济巨大的影响力和对其他产业独特的“放大效应”已经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在环境与政策双向利好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也一路上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教育初步完成了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处于市场化、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处于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粗放经营和封闭运行状态下,因此整个金融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强,人才的培养被定位于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内向型和粗放型特征,这是中国金融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加入WTO,给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进程带来重大契机,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金融业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中国经济金融平稳健康的运行和发展,是当前金融业面临的、关系国家经济兴衰的全局性战略问题。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竞争。这类金融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大量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1)混合经营下的专业复合人才
银行、证券、保险通过混合经营,共享其他部门的金融资源,提高竞争力,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目前,我国尚未开通混合经营,但已有开办“银证通”、“银保结合”、“代客理财”等金融交叉业务混合经营的趋势。金融各业务跨行业适度较差趋势相应地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调整现有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
(2)信息化推动下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各种系统已经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中广泛应用,网络化已经成为新的焦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投保等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一个新的金融模式。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人才要求高,需要过硬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3)个性化客户服务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争夺客户,开始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手段,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定制服务。各大金融机构依据客户对公司利润的贡献程度加以细分,为重点客户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可以看出,现在金融越来越需要创新、变革拥有市场地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也是决定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构建目标导向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提供具有基本从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基础工作人才,教学内容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知识层面,更应注重技术能力的教授。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首要解决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明确教学目的,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技能层面全面构建目标导向型教学体系。就金融行业来说,高职类学生面临的就业岗位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营销、服务类岗位为主,从事日常经营的基础性工作,因而应掌握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能够具备展业工作所需的人际沟通、销售心理、营销技巧等能力,具备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合理安排理论知识根据“任务驱动,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金融企业人士、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分析金融证券的岗位群和岗位能力,分解出金融证券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据此来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方面,尽量精简,要去行政化,围绕金融核心课程来设计。范围过大反而抓不住重点,因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能舍就舍。
(2)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综合素质培养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根本保障。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致力于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校企合作,立足于金融机构完成相关市场调研、理财规划及毕业顶岗实习等,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需要吸纳学校提供的高素质人才来保证自身发展和稳定,而学校需要借助企业达成就业率指标。通过产学合作、定岗实践,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实现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目标,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