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generalized laws of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机 构】
:
StateKeyLaboratoryofOpticalTechnologiesonNano-FabricationandMicro-Engineering,InstituteofOpticsandEl
【出 处】
:
光电工程
【发表日期】
:
2017年44期
其他文献
针对线状光栅仅适用于调幅图像的属性,研究了基于调频图像为载体的相位调制潜像防伪技术。采用相位调制法将潜像隐藏在误差扩散加网图像上,将图像互信息值作为隐藏效果的评价指标;基于光栅提取原理,设计一种不规则光栅;基于不规则光栅的设计理念,探究其在调幅图像上的适用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不规则光栅能清晰地提取调频图像中的潜像,还可用于调幅图像的不同阶调。该研究实现了相位调制光栅防伪技术对调频加网方式和调幅全阶调潜像的提取,依赖原稿生成的不规则光栅具有抗复制性,使该防伪方法具有天然的防伪性能。
在非旋波近似下,对二项式态光场与V型三能级原子相互作用 系统的布居几率和量子纠缠进行了精确求解。研究了二项式态光场参数η对原子布居几率和量 子纠缠的影响,并讨论了初始时刻原子能级的叠加对量子纠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η的增大,原 子布居几率塌缩回复的周期逐渐增大,当η较大时,布居几率塌缩区与回复区出现了混沌现象。 此外,随着η的增大,量子纠缠演化的周期性逐渐消失,当原子初始时刻处于激发态时,纠缠初 始阶段数值及演化平均值均逐渐增大;而当原子初始时刻处于叠加态时,初始阶段纠缠的数值会逐渐降低。 原子布居几率
天然鳞片石墨粉末成型工艺性不佳, 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工程应用范围。在制备石墨/酚醛树脂混合粉末基础上, 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技术快速制备了复杂石墨结构件。研究了不同的激光能量密度, 不同的分层厚度等对石墨成型件的抗弯强度和成形精度影响。研究发现, 增大激光能量密度或减小分层厚度有利于保证石墨原型件的结构完整性, 但过大的激光能量密度或过小的分层厚度会导致石墨原型件Z轴方向的几何特征变形失真。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 快速制备了多孔石墨骨架。
制备了高品质因子的法布里-珀罗(F-P)光学微腔,采用溶于液体的有机染料罗丹明6G(R6G)作为增益介质,实现了单模光微流激光的产生,激光的半峰全宽为0.260 nm。在水的摩尔分数分别为1.09%,5.98%,11.91%,20.42%,30.75%,45.27%,51.89%的不同混合物溶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实现了单模激光的产生,发现随着含水量的增加,中心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而当水的摩尔分数超过45.27%后,单模激光的中心波长开始向短波长方向移动。并根据单模激光波长的移动实现了混合溶液折射率
提出一种基于可见光谱图多模态词典特征低秩稀疏表示框架的大豆外观品质判别方法,以精确确定大豆品质等级。首先,提取大豆粒子可见光谱图像的多尺度空间梯度特征和色差分量(YCbCr)颜色空间特征;将上述提取的空间梯度特征和颜色空间特征看作视觉词汇,通过Kernel K-means聚类算法获取视觉词汇的核空间局部分布聚类中心,形成视觉词典;然后,使用低秩稀疏表示法耦合上述两种特征,用于消除高维异质模态词典描
基于严格耦合波分析,研究凸面闪耀光栅的衍射特性;采用全息光刻-离子束刻蚀法制作中心周期为2.45μm、曲率半径为51.64 mm、口径为17 mm的凸面闪耀光栅,闪耀角为6.4°,顶角为141°。结果表明,在整个可见-近红外波段,所制作光栅的1级衍射效率大于40%,在闪耀波长处1级衍射效率大于75%。
本文叙述了作为视网膜光凝结器光源而特别设计的一种紧凑的波导染料激光器的运转原理、构造和性能。泵浦脉冲引起的热梯度所产生的导向效应和闭合谐振器的使用,使得该激光器非常可靠、简单并具有良好的脉冲重复性。该构造很简单而且价格便宜。除闪光灯外,(它有现成的商品供选用),激光器的任一部分都不要求复杂的建造和装配技术,对光学元件的平整度并无苛求,也不需要仔细调准。该系统不需冷却,为取代波导中的变质染料所必需的缓慢的溶液循环由一台磁性耦合的0.1瓦电动机供给。染料盒、泵和染料箱组成激光器的一个单元部件,它容易取出以进行
期刊
光学元件上不可避免存在的“缺陷”会对传输光束产生调制,基于广义惠更斯菲涅耳衍射积分和角谱的定义,推导出了高斯光束经有限个小尺寸振幅调制型“缺陷”之后的光强和角谱解析式。详细研究了振幅调制型“缺陷”的尺寸大小及调制幅度对受调制光束的光强分布和角谱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缺陷”的光束传输一定距离之后光强恢复为高斯分布。而“缺陷”的尺寸越大,光强分布恢复为高斯分布所需的传播距离越长,且随“缺陷”尺寸及调制幅度增大,低频区的角谱减小,中高频区的角谱增大。
基于纳秒激光双光束干涉烧蚀技术,辅助利用湿法腐蚀技术,并结合时域有限差分法,从实验和理论上分析研究了硅表面不同周期微纳结构的制备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波长为355 nm的纳秒激光,可在硅表面干涉烧蚀出600 nm以上周期的微纳结构;结构深度随功率或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加深,最大深度可达到激光的趋肤深度约50 nm;结构周期在曝光时间大于5 s时发生劈裂减半,最小可以得到300 nm的周期;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的理论模拟发现,已形成结构对干涉光场的调制是结构劈裂的最主要原因。这些研究将在表面周期性微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