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正在逐步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与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呢?
一、搞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数学课上常常会看到教师教学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到平淡无味,而且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搞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數学思维方法。只有搞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调查,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学情调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堂上的学情调查可以通过“尝试”的方法来实现。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开始就可以做这样一个尝试性调查:教师板书“”,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会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再认识,通过交流,为实现从某个具体的“图形”或“物体”向单位“1”的过渡奠定基础。
另外,数学教学还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需要”方面的调查。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课标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感受数学的生活情趣,进而不断换发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在学生中做一些必要的调查,了解学生喜欢些什么样的活动,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将学生的生活情趣巧妙地转化为求知的动力。如有的教师利用低年级儿童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设计制作了“数学加法扑克牌”,把加法口算的训练巧妙地融入了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使儿童在锻炼数学技能的同时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关注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由于受某些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通常认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多数人期望课堂的一帆风顺,于是就难免出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者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为了课堂进行得顺利,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启发式”变成“提示式”,或者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或者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因此课堂上应当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提问机会及足够的空间。既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不懂就问,又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提问机制”,把质疑问难作为必备环节,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充分地暴露出来。应当将学生质疑情况纳入数学课的评价标准,把学生是否有机会问及是否敢问、会问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
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实践这一理念,就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适当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里的自主选择可以大体概括为“三自”:一是问题自提。问题是学习的基点;而探究、解决问题又是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也就会有所差别。因此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人人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进而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方式自选。由于基础水平的差异,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依靠自学来解决,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还可以通过向别人请教来解决。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体验,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目标自立。数学教学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比较与的大小”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通分法、画图法、求值法等,其中通分法又可以分为通分子和通分母两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可能每个学生全都想得出来,所以教学中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用一种方法解决,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来组织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实现“以学定教”只有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呢?
一、搞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数学课上常常会看到教师教学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到平淡无味,而且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搞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數学思维方法。只有搞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调查,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学情调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堂上的学情调查可以通过“尝试”的方法来实现。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开始就可以做这样一个尝试性调查:教师板书“”,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会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再认识,通过交流,为实现从某个具体的“图形”或“物体”向单位“1”的过渡奠定基础。
另外,数学教学还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需要”方面的调查。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课标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感受数学的生活情趣,进而不断换发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在学生中做一些必要的调查,了解学生喜欢些什么样的活动,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将学生的生活情趣巧妙地转化为求知的动力。如有的教师利用低年级儿童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设计制作了“数学加法扑克牌”,把加法口算的训练巧妙地融入了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使儿童在锻炼数学技能的同时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关注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由于受某些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通常认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多数人期望课堂的一帆风顺,于是就难免出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者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为了课堂进行得顺利,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启发式”变成“提示式”,或者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或者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因此课堂上应当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为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提问机会及足够的空间。既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不懂就问,又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提问机制”,把质疑问难作为必备环节,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充分地暴露出来。应当将学生质疑情况纳入数学课的评价标准,把学生是否有机会问及是否敢问、会问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
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实践这一理念,就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适当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里的自主选择可以大体概括为“三自”:一是问题自提。问题是学习的基点;而探究、解决问题又是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也就会有所差别。因此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人人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进而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方式自选。由于基础水平的差异,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依靠自学来解决,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还可以通过向别人请教来解决。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体验,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目标自立。数学教学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比较与的大小”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通分法、画图法、求值法等,其中通分法又可以分为通分子和通分母两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可能每个学生全都想得出来,所以教学中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可以用一种方法解决,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来组织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实现“以学定教”只有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