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学生无疑可问,或者仅仅为了提问而提问,明知故问,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谈烹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问,敢问,善问。
一、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新课引入,采用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形式,老师先请四位同学上台,故意让两个高个子代表一组同学,两个矮个子代表另一组同学,问学生愿意吗?有的学生不愿意,说两个高的对两个矮的,不公平,于是,老师又请两位中等个子同学上台加入到矮个子那一组,再问学生:“现在的安排,你们愿意吗?”,这次,高个子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说人数不一样多,不公平。那怎样安排大家才愿意,谁来帮帮老师?问题就在学生的争论中产生了,学生争着给老师出主意,揭开了学习新知的序幕。在教学“可能性”一课,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比赛。谁摸到红球就得10分,得分高的小组为胜。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分别派三个代表上台在指定的盒内摸球,每人摸4次,比赛结果,第一组大获全胜得120分,第二组输得很惨得0分,第三组得80分,这是为什么?学生引发了各种猜想,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首先师生比赛判断一组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看谁的速度快,准确率高,结果赢的总是老师,于是学生产生了“老师,您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呀?”这样天真的问题。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有位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导人环节,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有疑可问,当老师都猜对了球的颜色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知道球的颜色呢?”从而产生这些球的排列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三、预习新知,创设问题情境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后,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題,师生共同探讨。如教学“扇形”一课,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曾经思考的已经会解答或者不会解答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扇形?”“什么是圆心角”“怎样画扇形?”“什么是弧?”“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扇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扇形的周长?”等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表现出的质疑能力超过了老师的想象。老师紧接着问,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哪个问题应先解决?新课教学就这样自然地在问題情境中层开,学生学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我在第十二届“问题解决”教学研讨中听了来自厦门的许洋老师教学“数学的用处”一课,很受启发。许老师,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其中的奥秘。新课时,老师设置了去眼镜店配眼镜,发现店里储存的有关老师的信息中,有跟老师同名同姓,怎么辨别谁是许老师?有了课前准备,学生首先从年龄上排除其中一个身份证号码,并且很快确定另一个号码就是许老师的身份证号码。
还能说出依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份证号码的用处,然后,由学生说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体验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简洁性、合理性和唯一性。最后,组织学生尝试给一年级的学生编学号,让学生在编学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直到问题解决。又如福州仓山小学的侯峥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十分逼真的商品销售广告的声音与画面。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立刻置学生于情境中。问题里。
五、逐渐延伸,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知识联系人手,从新的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变化、发展,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识结构中去。从而创设问情境。比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圆的面积计算与谁有关?圆可以剪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如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从旧知不断进行延伸。设置层层的障碍,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一、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我在教学“游戏公平”一课,新课引入,采用组织学生参加拔河比赛的形式,老师先请四位同学上台,故意让两个高个子代表一组同学,两个矮个子代表另一组同学,问学生愿意吗?有的学生不愿意,说两个高的对两个矮的,不公平,于是,老师又请两位中等个子同学上台加入到矮个子那一组,再问学生:“现在的安排,你们愿意吗?”,这次,高个子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说人数不一样多,不公平。那怎样安排大家才愿意,谁来帮帮老师?问题就在学生的争论中产生了,学生争着给老师出主意,揭开了学习新知的序幕。在教学“可能性”一课,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比赛。谁摸到红球就得10分,得分高的小组为胜。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分别派三个代表上台在指定的盒内摸球,每人摸4次,比赛结果,第一组大获全胜得120分,第二组输得很惨得0分,第三组得80分,这是为什么?学生引发了各种猜想,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首先师生比赛判断一组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看谁的速度快,准确率高,结果赢的总是老师,于是学生产生了“老师,您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呀?”这样天真的问题。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有位教师特意创设了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导人环节,制造悬念,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有疑可问,当老师都猜对了球的颜色时,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心底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知道球的颜色呢?”从而产生这些球的排列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三、预习新知,创设问题情境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后,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題,师生共同探讨。如教学“扇形”一课,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提出预习中曾经思考的已经会解答或者不会解答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什么是扇形?”“什么是圆心角”“怎样画扇形?”“什么是弧?”“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计算扇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扇形的周长?”等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表现出的质疑能力超过了老师的想象。老师紧接着问,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哪个问题应先解决?新课教学就这样自然地在问題情境中层开,学生学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课堂教学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我在第十二届“问题解决”教学研讨中听了来自厦门的许洋老师教学“数学的用处”一课,很受启发。许老师,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其中的奥秘。新课时,老师设置了去眼镜店配眼镜,发现店里储存的有关老师的信息中,有跟老师同名同姓,怎么辨别谁是许老师?有了课前准备,学生首先从年龄上排除其中一个身份证号码,并且很快确定另一个号码就是许老师的身份证号码。
还能说出依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身份证号码的用处,然后,由学生说说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体验身份证号码编排的简洁性、合理性和唯一性。最后,组织学生尝试给一年级的学生编学号,让学生在编学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直到问题解决。又如福州仓山小学的侯峥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课一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十分逼真的商品销售广告的声音与画面。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立刻置学生于情境中。问题里。
五、逐渐延伸,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知识联系人手,从新的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变化、发展,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识结构中去。从而创设问情境。比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圆的面积计算与谁有关?圆可以剪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如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从旧知不断进行延伸。设置层层的障碍,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