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泰罗有句名言:“谁在我跌倒的时候将我扶起?谁对我讲美丽的故事?谁给我创痛的地方一个吻?——我的母亲!”秦怡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在秦怡的小皮夹中有一张儿子金捷3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金捷十分可爱:一张特别善良憨厚的胖乎乎的小脸,耳朵有一点点招风,眉宇间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愁,甚至还有点深沉。后来秦怡才觉得,这或许是儿子发病的原因。金捷从小性格内向,父病母忙,家中老人爱他、关心他,那更多的是在饮食起居方面。他小小心灵中有着许多丰富而零乱的思绪,却无人了解和帮助排解。
自金捷16岁发病后,秦怡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小皮夹中,带在身边,经常拿出来看看。如今照片已经发黄变旧,秦怡也很长时间不去翻它,因为“小弟”快成为“老头”了。
83岁的秦怡是一祖母级的人物,理当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可56岁的儿子至今还像个孩子,穿衣吃饭,打针喂药,洗头洗澡,样样要秦怡动手操劳,她无法摆脱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无论是友人探访还是记者到家里采访,话谈到一半,秦怡会突然说声“对不起”,然后发出如下的呼喊:
“小弟,该吃药了,今天天热,吃的时候倒点凉水,当心别弄翻了!”
“小弟,早上吃粽子,吃得慢一点,糯米的东西不容易消化!”
80余岁的母亲关照近60岁的儿子,殷殷切切,一片怜爱之情。
有时,则是金捷进来打断谈话,秦怡同样会抱歉地向客人说声“对不起”,然后等着儿子说话。
“妈妈,今天天热,等会儿你帮我洗澡。”
“妈妈,晚上出去吃饭,穿这件衣服好吗?”
小弟身高1.81米,体格魁梧,脸盘、身架像年轻时的金焰,说话的神态口吻,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
此情此景,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者,无不感慨系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金捷开始发病,至今整整40年。40年中所包含的全是琐碎的、日常的和烦恼的事;是理不清、做不完和说不尽的事;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做也得做,不想做也得做的事,可秦怡从无怨言,只要能让儿子健康地活着,她什么事都愿意干。
秦怡这样,是因为金捷是一个无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1965年5月,读初三、准备考高中的金捷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潜伏期已经很长,无可挽救了。
金捷住进了精神病院,吃了两个月的药,症状有所缓解,秦怡让他回到家里继续吃药,但效果不好。
金捷从医院回家刚一星期,秦怡就不得不丢下儿子到市郊川沙县参加“四清”。“四清”结束回到上海,她被查出患了肠癌,立即住院手术。肿瘤切除刚出院,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从此秦怡厄运不断,抄家、陪斗、隔离、审查与下“五七”干校,前后历时五六年。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去世,金焰也下了干校,家中整个儿乱了套。金捷无人照顾,药吃吃停停,病好好坏坏,秦怡的愿望彻底破产了。
1978年,金捷的病再次转型,从忧郁型转向狂躁,一发作会手舞足蹈,到1979年便开始动手打人了。
1980年和1981年,金捷间歇性的狂躁发作越加频繁,打人的事经常发生。
1981年国庆节快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金捷的病情基本稳定,医院同意节日期间可以回家过节。
“妈妈,我好了,你让我出院吧,出去后再不要进来了,我保证今后不会再打人了。”秦怡看看儿子,心里酸酸的。
1981年底,金捷出院了,秦怡越发精心照料。奇迹真的发生了,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金捷的病情一直稳定,再没有发作过。
现在,儿子每天要吃3种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一种治疗糖尿病,再一种是补钙和养肾保健药,一天三顿,不能停也不能乱,秦怡记得清清楚楚,到时就提醒督察儿子服用。
经年累月的相依相伴,金捷养成了什么都依赖妈妈的习惯。秦怡不在,他心神不宁。秦怡回来了,他马上迎上去说:“妈妈,你回来了。”说完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生病的时间长了,50岁以后,金捷的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看书看报最多看一行,看电视只能看一二分钟。偶然间,秦怡发现儿子爱在纸上乱涂乱画,“他会不会对画画感兴趣?”秦怡突发奇想,试着请一位画家上门教画,让儿子有事可做,生活过得充实一些。
金捷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稍有闲暇,他提着水桶,秦怡帮助背着画夹,母子俩一起到公园写生。金捷画好一幅作品,秦怡认真欣赏品评,一幅一幅保管收藏好。
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举办慈善拍卖活动,秦怡带着金捷一起参加,同时带着金捷画的一幅水彩画《衡山公园》。最后,中国特奥会慈善大使、国际影星施瓦辛格先生以2.5万美元买下此画。
随后,记者采访了施瓦辛格先生,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买《衡山公园》这幅画时,他动情地说:“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秦怡的老朋友吴祖光先生生前曾对秦怡说过一段话:“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敢精神,身上伤痕累累,而你依旧美丽,风采袭人,还是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真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在汶川大地震中,87岁的她义不容辞地捐出20万,令人感动。
从某种意义说,秦怡的后半生是为儿子活着。因此,施瓦辛格说得一点不错: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人华/编辑)
在秦怡的小皮夹中有一张儿子金捷3岁时的照片,照片上的金捷十分可爱:一张特别善良憨厚的胖乎乎的小脸,耳朵有一点点招风,眉宇间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愁,甚至还有点深沉。后来秦怡才觉得,这或许是儿子发病的原因。金捷从小性格内向,父病母忙,家中老人爱他、关心他,那更多的是在饮食起居方面。他小小心灵中有着许多丰富而零乱的思绪,却无人了解和帮助排解。
自金捷16岁发病后,秦怡一直把这张照片放在小皮夹中,带在身边,经常拿出来看看。如今照片已经发黄变旧,秦怡也很长时间不去翻它,因为“小弟”快成为“老头”了。
83岁的秦怡是一祖母级的人物,理当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可56岁的儿子至今还像个孩子,穿衣吃饭,打针喂药,洗头洗澡,样样要秦怡动手操劳,她无法摆脱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无论是友人探访还是记者到家里采访,话谈到一半,秦怡会突然说声“对不起”,然后发出如下的呼喊:
“小弟,该吃药了,今天天热,吃的时候倒点凉水,当心别弄翻了!”
“小弟,早上吃粽子,吃得慢一点,糯米的东西不容易消化!”
80余岁的母亲关照近60岁的儿子,殷殷切切,一片怜爱之情。
有时,则是金捷进来打断谈话,秦怡同样会抱歉地向客人说声“对不起”,然后等着儿子说话。
“妈妈,今天天热,等会儿你帮我洗澡。”
“妈妈,晚上出去吃饭,穿这件衣服好吗?”
小弟身高1.81米,体格魁梧,脸盘、身架像年轻时的金焰,说话的神态口吻,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
此情此景,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者,无不感慨系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金捷开始发病,至今整整40年。40年中所包含的全是琐碎的、日常的和烦恼的事;是理不清、做不完和说不尽的事;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做也得做,不想做也得做的事,可秦怡从无怨言,只要能让儿子健康地活着,她什么事都愿意干。
秦怡这样,是因为金捷是一个无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1965年5月,读初三、准备考高中的金捷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潜伏期已经很长,无可挽救了。
金捷住进了精神病院,吃了两个月的药,症状有所缓解,秦怡让他回到家里继续吃药,但效果不好。
金捷从医院回家刚一星期,秦怡就不得不丢下儿子到市郊川沙县参加“四清”。“四清”结束回到上海,她被查出患了肠癌,立即住院手术。肿瘤切除刚出院,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从此秦怡厄运不断,抄家、陪斗、隔离、审查与下“五七”干校,前后历时五六年。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去世,金焰也下了干校,家中整个儿乱了套。金捷无人照顾,药吃吃停停,病好好坏坏,秦怡的愿望彻底破产了。
1978年,金捷的病再次转型,从忧郁型转向狂躁,一发作会手舞足蹈,到1979年便开始动手打人了。
1980年和1981年,金捷间歇性的狂躁发作越加频繁,打人的事经常发生。
1981年国庆节快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金捷的病情基本稳定,医院同意节日期间可以回家过节。
“妈妈,我好了,你让我出院吧,出去后再不要进来了,我保证今后不会再打人了。”秦怡看看儿子,心里酸酸的。
1981年底,金捷出院了,秦怡越发精心照料。奇迹真的发生了,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金捷的病情一直稳定,再没有发作过。
现在,儿子每天要吃3种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一种治疗糖尿病,再一种是补钙和养肾保健药,一天三顿,不能停也不能乱,秦怡记得清清楚楚,到时就提醒督察儿子服用。
经年累月的相依相伴,金捷养成了什么都依赖妈妈的习惯。秦怡不在,他心神不宁。秦怡回来了,他马上迎上去说:“妈妈,你回来了。”说完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生病的时间长了,50岁以后,金捷的注意力越来越不能集中,看书看报最多看一行,看电视只能看一二分钟。偶然间,秦怡发现儿子爱在纸上乱涂乱画,“他会不会对画画感兴趣?”秦怡突发奇想,试着请一位画家上门教画,让儿子有事可做,生活过得充实一些。
金捷学画的兴趣越来越浓,稍有闲暇,他提着水桶,秦怡帮助背着画夹,母子俩一起到公园写生。金捷画好一幅作品,秦怡认真欣赏品评,一幅一幅保管收藏好。
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上海波特曼大酒店举办慈善拍卖活动,秦怡带着金捷一起参加,同时带着金捷画的一幅水彩画《衡山公园》。最后,中国特奥会慈善大使、国际影星施瓦辛格先生以2.5万美元买下此画。
随后,记者采访了施瓦辛格先生,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出这么高的价格买《衡山公园》这幅画时,他动情地说:“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秦怡的老朋友吴祖光先生生前曾对秦怡说过一段话:“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敢精神,身上伤痕累累,而你依旧美丽,风采袭人,还是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真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在汶川大地震中,87岁的她义不容辞地捐出20万,令人感动。
从某种意义说,秦怡的后半生是为儿子活着。因此,施瓦辛格说得一点不错:秦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人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