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沟通教师、学生、文本的平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喜欢朗读,掌握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一、教师投入情感,示范引导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精彩的朗读示范,最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1. 教师真情示范。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全身心投入,精神饱满、抑扬顿挫、情感丰富,教师的真情流露与情感体验,就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学生一旦看到教师这么投入朗读,自然会受其感染或影响,久而久之,越来越喜欢朗读。
2. 激发朗读欲望。文章的精彩也会随着教师的全情演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将会随之而来。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由于课前我对课文反复朗读,课堂上我在示范读后,再由学生朗读,因為有了老师的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尝试读给大家听。学生一旦朗读起来,都十分有感情。
二、学生亲近文本,指导朗读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文本是传递信息、培养人文素养的最好窗口。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教科书的学习转向课外书籍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深入朗读,从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
1. 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要想从书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首先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情境,拓宽学生的情感空间,使学生读中生情,即读中认知,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思想感情,进而走向书中描绘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
2. 让学生与文体交流。在学生朗读进入意境之后,是学生亲近文本的最好机会。此时再加以朗读指导,学生已由文生情,油然而生一种读的冲动,自然文章的味儿就品出来了,语文课堂也会呈现出百读不厌、越读味越浓的生动场景。如在《黄河颂》这一课的朗读训练中,为使学生较快走进文本,先辅以黄河的视频、音像画面,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获得体验。接着,学生带着这种画面和体验的情境朗读,黄河磅礴气势和英雄的中华儿女形象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三、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保持朗读强劲的动力,也需要有策略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引。因此,语文老师在真情范读的同时,当好引路人,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重要。
1. 导读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有精心营造特定的朗读场景,让学生地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过程中,加以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学生感觉有路可走,有味可品,才能展现朗读训练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分角色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一个愚蠢而可笑的皇帝,模仿两个能说会道的骗子,表演明哲保身的老大臣,饰演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分角色朗读,学生一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他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多有跃跃欲试之意。
2. 读法灵活。在朗读过程中,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提高阅读的水平。例如,教学时,讲前读,讲后读;粗读、细读、精读,浏览等都是朗读常用的方式方法。还有,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图配解说文朗读等,都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式。就拿配乐朗诵来说,老师事先选好作品和与之情调节奏和谐的音乐,制造音乐气氛,指导学生结合音乐进行朗诵,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朗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把朗读及阅读活动当作美好的学习体验或精神享受。
四、朗读促进阅读,养成习惯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近年来,我们通过制度来保障朗读训练,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因此,课堂朗读指导是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之后,更多是让学生置身于课外阅读天地,学海无涯,自由翱翔。
例如,课堂上学习了《生命 生命》一课以后,鼓励学生走向课外阅读诸如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强人张海迪《生命的追问》一类书籍;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推荐学生课外去读张海迪《绝顶》《轮椅上的梦》之类的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朗读教育,课内学法与课外用法相结合朗读方式,能大大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教师投入情感,示范引导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效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师精彩的朗读示范,最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1. 教师真情示范。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如果全身心投入,精神饱满、抑扬顿挫、情感丰富,教师的真情流露与情感体验,就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学生一旦看到教师这么投入朗读,自然会受其感染或影响,久而久之,越来越喜欢朗读。
2. 激发朗读欲望。文章的精彩也会随着教师的全情演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将会随之而来。如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文时,由于课前我对课文反复朗读,课堂上我在示范读后,再由学生朗读,因為有了老师的启发,学生纷纷举手尝试读给大家听。学生一旦朗读起来,都十分有感情。
二、学生亲近文本,指导朗读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文本是传递信息、培养人文素养的最好窗口。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教科书的学习转向课外书籍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深入朗读,从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
1. 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要想从书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首先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情境,拓宽学生的情感空间,使学生读中生情,即读中认知,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思想感情,进而走向书中描绘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
2. 让学生与文体交流。在学生朗读进入意境之后,是学生亲近文本的最好机会。此时再加以朗读指导,学生已由文生情,油然而生一种读的冲动,自然文章的味儿就品出来了,语文课堂也会呈现出百读不厌、越读味越浓的生动场景。如在《黄河颂》这一课的朗读训练中,为使学生较快走进文本,先辅以黄河的视频、音像画面,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获得体验。接着,学生带着这种画面和体验的情境朗读,黄河磅礴气势和英雄的中华儿女形象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三、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兴趣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保持朗读强劲的动力,也需要有策略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引。因此,语文老师在真情范读的同时,当好引路人,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重要。
1. 导读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有精心营造特定的朗读场景,让学生地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过程中,加以策略与方法的指导,学生感觉有路可走,有味可品,才能展现朗读训练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分角色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一个愚蠢而可笑的皇帝,模仿两个能说会道的骗子,表演明哲保身的老大臣,饰演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分角色朗读,学生一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他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多有跃跃欲试之意。
2. 读法灵活。在朗读过程中,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提高阅读的水平。例如,教学时,讲前读,讲后读;粗读、细读、精读,浏览等都是朗读常用的方式方法。还有,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诵,图配解说文朗读等,都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式。就拿配乐朗诵来说,老师事先选好作品和与之情调节奏和谐的音乐,制造音乐气氛,指导学生结合音乐进行朗诵,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朗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把朗读及阅读活动当作美好的学习体验或精神享受。
四、朗读促进阅读,养成习惯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近年来,我们通过制度来保障朗读训练,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因此,课堂朗读指导是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之后,更多是让学生置身于课外阅读天地,学海无涯,自由翱翔。
例如,课堂上学习了《生命 生命》一课以后,鼓励学生走向课外阅读诸如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强人张海迪《生命的追问》一类书籍;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推荐学生课外去读张海迪《绝顶》《轮椅上的梦》之类的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朗读教育,课内学法与课外用法相结合朗读方式,能大大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