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生存状况和职业幸福感。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若社会、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不予以重视和解决,必将影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校园安全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质量。本文在阐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了相关的成因分析。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41-01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和研究的比较多,而对辅导员自身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的极少,片面地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该不会有什么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就是有他们也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若是社会、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不予以重视和解决的话,必将影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园安全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质量。
1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内涵
社会支持通常被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理解,但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另一类是主观的、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认定一个个体是否心理健康通常要四个标志: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事实上,心理健康是心理学上心理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与心理异常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不健康状态通常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是研究个体职业幸福感的两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他(她)的职业幸福感就越强,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2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鲜有过问和关注。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容乐观,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测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得分都比较低,甚至有的还远远低于常规水平,不少辅导员还出现了疲劳和厌烦、焦虑和烦躁、迷茫和困惑、挫败和抑郁、失衡和倦怠等比较严重的身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此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必将受到极大冲击,其工作成效及育人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较低,其成因究竟有哪些呢?就笔者看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压力过大。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具体来说,凡是与学生日常事务相关的事务似乎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着天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工作时间长(全天候工作)、事情多而杂、带班学生多、突发事件频发、家人不理解等压力经常让辅导员处于忙于应付、身心俱疲的状态。同时,辅导员还有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尤其是科研,科研搞不上去,直接影响职称评定,而职称直接决定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这就迫使辅导员不得不从忙碌的学生事务中硬挤时间搞科研,使得辅导员经常处于工作负荷过重的状态。
(2)职业认同偏低。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入职当初之所以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并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有多么的热爱和认同,而更多的是出于生计需要的权宜之策。入职之后,随着时间往后推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愈来愈低,愈来愈切身感受到社会、学校、学生并没有给予辅导员这份职业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社会人士没把辅导员当作是高校的教师和干部来看待,而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是做后勤工作的,是高校最底层的“民工”;不少专业教师在辅导员面前总是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辅导员是那些能力不咋样教不好书的人才担任的,内心对辅导员采取的是轻视的态度。学生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就更低,在有些学生心里,辅导员就是他们的保姆,没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会上课,只会做一些具体的学生事务。
(3)个人发展前景黯淡。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受访者调查发现,没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有机会转岗会毫不犹豫转到专业教师或行政岗位上的人数超过95%以上。实际上,辅导员的转岗非常不容易,即使到了时间、符合条件,因工作需要或院系不愿接受等原因,最终也转不了。转岗无望,只能考虑升职和职称晋升两条路,两条路看似都可以走,但实际上都不好走,升职一般只能在学工系统升,无非就是升一个学工办主任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待遇还不如副教授来得快,尽管如此,升职对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职称晋升有科研量的要求,承担纷繁复杂学生事务的辅导员要抽出大量的实时间去申报项目、写论文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可见,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个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4)工作成就感低落。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隐性的工作,难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量化的业绩成果,这就注定了辅导员工作很难出成就,辅导员也就很难有成就感。尽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还没有寒暑假休息,但是每年到了年终作工作总结汇报时自己都觉得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几乎都是一些琐碎繁杂难以讲出什么成就的事情。另外,现在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辅导员辛辛苦苦为他们做再多的事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毕业之后形同陌路,这就更让辅导员缺乏成就感。
(5)工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地位低、工作累、待遇差是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反映的问题。刚毕业的年轻的辅导员因没有职称,工资非常低,没有带班费,没有加班费,累死累活也就是那么一点甚至自己都难以养活的收入,更不要谈买房结婚。年纪大一点的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工资收入虽然高了一点,但相对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偏低,他们没有副业、没有课时费、没有课题经费等,甚至在有的高职院校还把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设置为比同一级别的专业教师低一个档次。工资待遇长期偏低,使辅导员长期承受着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心理煎熬,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无论是高职院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消解影响辅导员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利因素,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2] 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3] 冉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41-01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和研究的比较多,而对辅导员自身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的极少,片面地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该不会有什么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就是有他们也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若是社会、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不予以重视和解决的话,必将影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校园安全稳定以及教育教学的质量。
1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内涵
社会支持通常被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理解,但就其性质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另一类是主观的、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认定一个个体是否心理健康通常要四个标志: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事实上,心理健康是心理学上心理正常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的另一种心理状态,与心理异常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不健康状态通常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三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是研究个体职业幸福感的两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他(她)的职业幸福感就越强,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2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鲜有过问和关注。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容乐观,辅导员的社会支持测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得分都比较低,甚至有的还远远低于常规水平,不少辅导员还出现了疲劳和厌烦、焦虑和烦躁、迷茫和困惑、挫败和抑郁、失衡和倦怠等比较严重的身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此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必将受到极大冲击,其工作成效及育人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较低,其成因究竟有哪些呢?就笔者看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压力过大。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具体来说,凡是与学生日常事务相关的事务似乎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着天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工作时间长(全天候工作)、事情多而杂、带班学生多、突发事件频发、家人不理解等压力经常让辅导员处于忙于应付、身心俱疲的状态。同时,辅导员还有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尤其是科研,科研搞不上去,直接影响职称评定,而职称直接决定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这就迫使辅导员不得不从忙碌的学生事务中硬挤时间搞科研,使得辅导员经常处于工作负荷过重的状态。
(2)职业认同偏低。很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入职当初之所以选择辅导员这份职业,并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有多么的热爱和认同,而更多的是出于生计需要的权宜之策。入职之后,随着时间往后推他们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愈来愈低,愈来愈切身感受到社会、学校、学生并没有给予辅导员这份职业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社会人士没把辅导员当作是高校的教师和干部来看待,而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是做后勤工作的,是高校最底层的“民工”;不少专业教师在辅导员面前总是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辅导员是那些能力不咋样教不好书的人才担任的,内心对辅导员采取的是轻视的态度。学生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就更低,在有些学生心里,辅导员就是他们的保姆,没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不会上课,只会做一些具体的学生事务。
(3)个人发展前景黯淡。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受访者调查发现,没有人愿意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有机会转岗会毫不犹豫转到专业教师或行政岗位上的人数超过95%以上。实际上,辅导员的转岗非常不容易,即使到了时间、符合条件,因工作需要或院系不愿接受等原因,最终也转不了。转岗无望,只能考虑升职和职称晋升两条路,两条路看似都可以走,但实际上都不好走,升职一般只能在学工系统升,无非就是升一个学工办主任或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待遇还不如副教授来得快,尽管如此,升职对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职称晋升有科研量的要求,承担纷繁复杂学生事务的辅导员要抽出大量的实时间去申报项目、写论文本身就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可见,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个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4)工作成就感低落。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隐性的工作,难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量化的业绩成果,这就注定了辅导员工作很难出成就,辅导员也就很难有成就感。尽管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甚至还没有寒暑假休息,但是每年到了年终作工作总结汇报时自己都觉得辛辛苦苦所做的工作几乎都是一些琐碎繁杂难以讲出什么成就的事情。另外,现在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辅导员辛辛苦苦为他们做再多的事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毕业之后形同陌路,这就更让辅导员缺乏成就感。
(5)工资待遇偏低。辅导员地位低、工作累、待遇差是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反映的问题。刚毕业的年轻的辅导员因没有职称,工资非常低,没有带班费,没有加班费,累死累活也就是那么一点甚至自己都难以养活的收入,更不要谈买房结婚。年纪大一点的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工资收入虽然高了一点,但相对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偏低,他们没有副业、没有课时费、没有课题经费等,甚至在有的高职院校还把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设置为比同一级别的专业教师低一个档次。工资待遇长期偏低,使辅导员长期承受着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心理煎熬,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及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对此,无论是高职院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社会,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尽快消解影响辅导员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利因素,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2] 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3] 冉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