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改提出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这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五个方面提出了“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教学;建构路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要想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建构路径。
一、挖掘生活素材,精心备课,使教学目标“生活化”
要使课堂教学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中,精心备课极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即在备课中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是让政治课教学焕发生活魅力的前提和基础。对政治教师而言,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即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关注学生生活,努力开发学生中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通过教师创造性劳动,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即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听、多记,善于洞察生活,从中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使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这不仅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为教学增添乐趣,也更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在生活中活化理论知识。
二、运用典型生活事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气氛,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经济政治》第十章第二课“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投影仪给学生展示了针对这课内容创设的情景——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I:我校学生创业街IE数码超市A分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U盘。要求:会讲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报酬:30元/天。
招聘启事Ⅱ:我校学生创业街IE数码超市B分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U盘。要求:会讲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个U盘可获取10元提成。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这一情景是为走进、学习这一课内容而创设的,这样的导入学生们感同身受,引发共鸣,拉近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创设生活情境,讲授新课,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政治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与社会时政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现象、政治关系、哲学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来讲解知识。
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
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四、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使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是实践,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运用灵活多样的,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形式,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政治小论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又有利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进一步达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如针对当前农村日益泛滥的封建迷信活动的现状,有的同学表示困惑不解,有的将信将疑,有的茫然随从。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封建迷信危害的严重性,清除封建迷信的艰巨性。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迷信鬼神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思想根源,然后通过开辩论会,引导学生走出迷信鬼神的误区,我們再组织学生通过办墙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进一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同学们的思想又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上课通俗易懂,讲解灵活多变,使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讲解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讲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讲解离不开语言。那么教师应该以何种形式的语言来讲解呢?我认为应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提起,比如“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是听众不需要思维再加工就能接受、理解的。所以它具有灵活多变、轻松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根本不同于僵化不变、正儿八经、高深莫测的说辞。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能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之中,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一次教研组的公开课活动中,两位公开课老师都上同一框内容——“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导入环节,我记录了两位老师的不同阐述。
A老师: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政府依法行政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本,那么,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对,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财富越多,人民生活才可能越有保障。但如果人民分享不到社会财富,那么生活依然不会有保障,所以让人民过上殷实的生活,既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要把财富分配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
B老师: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呢?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章第二课“兼顾效率与公平”。
客观地讲,两位老师的点题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从易于学生接受的层面讲。显然B老师更胜一筹。他把经济学上两个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效率”和“公平”表述为再通俗不过的“做蛋糕”和“分蛋糕”,难怪课堂上许多同学哇的一声说:“原来就这么一回事呀!”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当然,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课是以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为基础的,否则会带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所以,我们老师平时一定要积极钻研教材,把教材内容研究透彻,再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生活化的语言,这样我们才能把课讲活、讲出味道,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觉得有意思。
“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使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并注意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丰富政治课程资源的内涵,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机会推动教学生活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蔡源.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
[3]马凤龙.生活化的思想教育课教学简论[J].教育探索,2008(6).
作者简介:曹国标(1970-),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教学;建构路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因此,要想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建构路径。
一、挖掘生活素材,精心备课,使教学目标“生活化”
要使课堂教学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中,精心备课极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变“在备课中生活”为“在生活中备课”,即在备课中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这是让政治课教学焕发生活魅力的前提和基础。对政治教师而言,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即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关注学生生活,努力开发学生中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通过教师创造性劳动,灵活变通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把一些现实生活中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即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听、多记,善于洞察生活,从中捕捉到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使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这不仅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为教学增添乐趣,也更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在生活中活化理论知识。
二、运用典型生活事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气氛,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经济政治》第十章第二课“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时,我通过投影仪给学生展示了针对这课内容创设的情景——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I:我校学生创业街IE数码超市A分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U盘。要求:会讲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报酬:30元/天。
招聘启事Ⅱ:我校学生创业街IE数码超市B分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U盘。要求:会讲普通话,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个U盘可获取10元提成。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这一情景是为走进、学习这一课内容而创设的,这样的导入学生们感同身受,引发共鸣,拉近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创设生活情境,讲授新课,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政治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与社会时政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现象、政治关系、哲学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来讲解知识。
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
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四、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使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是实践,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知行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倡导学生积极实践。运用灵活多样的,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形式,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政治小论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剪报办报、组织竞赛等,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又有利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进一步达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如针对当前农村日益泛滥的封建迷信活动的现状,有的同学表示困惑不解,有的将信将疑,有的茫然随从。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封建迷信危害的严重性,清除封建迷信的艰巨性。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们迷信鬼神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思想根源,然后通过开辩论会,引导学生走出迷信鬼神的误区,我們再组织学生通过办墙报,撰写小论文等活动进一步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同学们的思想又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上课通俗易懂,讲解灵活多变,使教学语言“生活化”
教师讲解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讲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讲解离不开语言。那么教师应该以何种形式的语言来讲解呢?我认为应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被人们经常提起,比如“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是听众不需要思维再加工就能接受、理解的。所以它具有灵活多变、轻松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根本不同于僵化不变、正儿八经、高深莫测的说辞。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能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之中,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一次教研组的公开课活动中,两位公开课老师都上同一框内容——“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导入环节,我记录了两位老师的不同阐述。
A老师: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政府依法行政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本,那么,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对,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财富越多,人民生活才可能越有保障。但如果人民分享不到社会财富,那么生活依然不会有保障,所以让人民过上殷实的生活,既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要把财富分配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
B老师: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呢?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章第二课“兼顾效率与公平”。
客观地讲,两位老师的点题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从易于学生接受的层面讲。显然B老师更胜一筹。他把经济学上两个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效率”和“公平”表述为再通俗不过的“做蛋糕”和“分蛋糕”,难怪课堂上许多同学哇的一声说:“原来就这么一回事呀!”整节课师生互动良好、气氛活跃。当然,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课是以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为基础的,否则会带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所以,我们老师平时一定要积极钻研教材,把教材内容研究透彻,再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生活化的语言,这样我们才能把课讲活、讲出味道,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觉得有意思。
“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和方法,使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并注意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丰富政治课程资源的内涵,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机会推动教学生活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蔡源.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
[3]马凤龙.生活化的思想教育课教学简论[J].教育探索,2008(6).
作者简介:曹国标(1970-),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