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是一个“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乐土以居,佳山水以游”的地方,被人们誉之为“奥区奇甸”。它是人类理想的劳动生息之地:是云南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美丽、丰富、神奇的大理,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清代大理文人马恩溥在其《大理形势说》中赞道:“五金皆出,五谷皆熟,鱼盐蔬果足于供,牛羊鸡犬易于畜。”大理,真可谓是“物华天宝。”正因有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因而成就了大理悠久的烟草种植历史。
烟草,属茄科植物,原产地为美洲,如今亚洲则已成了烟草的大本营。烟草非中国乡土植物,传人中国之后,先后被称为淡巴菰、烟草、烟酒、金丝醺、相思草等名。就烟草来说,古人云:“神农未品,仲景失笺。”这说明最具权威性的《神农本草经》和汉代名医张仲景,都不知烟草为何物。而且吸烟习俗,唐宋间骚人墨客何以不纳入诗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何以不载?也让人不解。但由此观之,不难得出:明代以前我国尚无吸烟习俗。服食烟草的历史,在中国并不太久。因此清代诗人潘奕隽才在其《菩萨蛮·咏烟草》中发出:“何人种出相思草?依人欲化情丝袅。赋到淡巴菰,翻书故事无”的感叹。福建莆田人姚旅,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所著的《露书》一书,为现存的中国第一本记载烟草之书,书中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烟草传人中国的时间,目前较为统一的看法认为是在明万历年间。万历年间为公元1573年至1620年,其间共计48年,因此烟草传入的具体时间较难确定。
大理烟草种植始于何时,众说不一,至今亦尚无定论。近年,在大理州巍山坝子东山、西山地区,先后发现一批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在巍宝山乡大楼坊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随葬品据称为青釉瓷烟嘴。如若这一出土文物确系烟嘴,并且年代准确无误,那么中国烟草的历史当得重写。然而,这一出土文物是否为烟嘴,尚不能断定。即使确定为烟嘴,那也还不能据此确定早在元明时期大理就有烟草种植。因为有吸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种植。吸食与种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这只是一孤证罢了,还需有史料为之佐证才行。此外,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介宾(公元1563年-1640年),号景岳,在其成书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景岳全书》中对烟草的医疗价值有一段记载:烟草“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诚顷刻取效之神剂;用以治里,善壮胃气,进饮食,祛寒滞阴浊,消膨胀宿食,止呕吐霍乱,除积诸虫,解郁结,止疼痛……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而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近年,则有人据此认为“大理州应属服食烟草的发祥地之一。”(见云南民族出版社《大理州烟草志》)笔者认为这一论点,亦值得商榷。
《景岳全书》中的这段记述,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是从烟草的药用价值方面来说的,并非记载历史。因而,在这段文字中有些地方应加以明确。首先,“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一句。查明代“征滇之役”有二:一是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对云南出兵进讨。十二月,三十万自湖南而人,下普定,克普安,于曲靖白石江,一举击败梁王,俘主帅达里麻。乘胜进军入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初,分兵向临安、大理,平定云南大部分。二是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任法,“欲尽复其父故地,称兵扰边”,侵夺孟养、南甸等土司地,又破缅甸,侵及孟定、干崖、腾冲、保山、孟连、湾甸、景东等地。于是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王朝派王骥“三征麓川”,遏制了思任法、思机法的势力,思氏后裔退据孟养,勒石于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畔,上刻“石烂江枯,尔乃得渡”,不准其越江东进,与其他土司争扰。由于《景岳全书》是医书,并非史书,书上所载,其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因而以之作为大理地区服食烟草的历史依据,是不足为据的。“三征麓川”之后百余年,张介宾才著此书,而其仅据传闻以证烟有避瘴之功效罢了。传闻不能当作信史,这是普通常识。若依此说,大理有诸葛亮以烟草避瘴的传说,那么远在诸葛亮南征时,大理即有烟草了。其次,“由是遍传,而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从中更可看出,大理并非烟草之原产地。如若明代烟草已传人大理地区,“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那么,大理古代方志之中定有所载。那又为何遍查现存的明代大理方志,如: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李元阳纂修的《大理府志》,成书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庄诚纂修的《万历赵州志》,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艾自修纂修的《重修邓川州志》等志书,均无所载。更何况古代的“西南”,并非就仅指大理而言。关于烟草的烟路历程,其实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之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然总不若闽中者。”
明代大理是否有烟草种植,虽说至今尚无文字资料可考,但明代大理就有烟草种植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据明万历《云南通志·兵食志》载,明军平定云南后,先后在大理设置大理卫、洱海卫(今祥云)、蒙化卫(今巍山)、大罗卫(今宾川)、鹤庆御(隶大理卫)、永平御(隶永昌卫),实行卫所屯田制,汉族官兵的大量进入大理,除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外,同时也会将烟草的种植技术带人大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相关的史料。
至于大理何时种植烟草,仅凭目前的资料尚难断定。但烟草是外来物种,这是可以说明的。
大凡土生土长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大理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酒”,白语读音为“资”。“茶”,白语读音为“早”。对一些外来物品或新生事物,白族往往以原称谓称之,只不过稍作白语音变而已。从白语称“烟草”为“烟”来看,大理地区的烟草,当为引进的外来物种无疑。正如清人吴大勋在《滇南见闻录》中所载:“蔫亦作菸,俗作烟,本名淡巴菰。夷地草也。初植于闽,今则遍天下尚之,滇省各郡无处不植蔫。”
目前所见有关于大理烟草的文字资料记载最早者,当为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蒙化府同知蒋旭所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一书。 《蒙化志稿》载:“蒙化,南诏发祥故墟。”巍山,古称“邪龙”,又名“蒙化”。在《康熙蒙化府志》一书“物产·食货”一项中,已载有“烟叶”之名目。由此观之,大理至迟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即有烟草种植,并已形成市场。巍山有着悠久的烟草种植历史,除地方志所载之外,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文龙亭壁上绘制的清代《松下踏歌图》壁画,也有力地印证了蒋旭《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烟叶”的记载。
巍宝山位于巍山古城东南面约10公里处,主峰海拔2569米,东连五道河,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北望点苍山。山势挺峻,古树葱茏,地涌青霞,花放异彩,人谓山有宝气.故名巍宝山。巍宝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始建于汉代,初为当地土著民族祭龙的龙王庙,清初成为道观。龙潭殿是一个清幽、宁静的地方,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殿的天井中有一碧波粼粼,清可见底的“龙池”,池中耸立着一个叫“文龙亭”的六角亭阁。亭的四壁之上绘有八幅壁画,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松下踏歌图》。这幅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的“踏歌图”,画中共画有30余人,人物有官有民,男女相杂,形态各异,动作形象,线条清晰。用黄、黑、赭、蓝、绿、白等多种色彩绘制而成。难得的是画图中透出了与大理地区种植烟草相关的信息。画图中除画有一男子口含长烟杆边吸烟边踏歌的动人舞姿外,还有一男一女用长烟杆正在借火的情景。这一清代文物表明,至迟在清代用长烟杆吸草烟已成为大理地区民间的一种时尚,而且烟草已成为热烈欢快的打歌场上的助兴之物。此幅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余年的民俗壁画,恰好是清人蒋旭在《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烟叶”记载的生动说明。
如今,这幅“踏歌图”成为研究清代巍山民俗、少数民族壁画艺术、传统歌舞踏歌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反映大理地区烟文化的难得资料。该壁画摹本曾于1983年参加云南少数民族壁画在京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
从现有的资料看,大理地方史料中与烟草相关的资料记载还较多。如: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编的《剑川县志》中,“食货”一项亦有“烟草”的记载。
在宾川曾家庄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的古墓中,出土了“铜烟锅”一支。
弥渡县文化馆馆藏文物中,有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琥珀、玛瑙、刻瓷鼻烟壶九个。
据弥渡天目山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的张氏墓碑和《云南县志》所载,弥渡县城南有个村庄。则以栽种晾晒烟而得名,曰:“烟园村”。
这些文史资料表明:大理地区种植和吸食烟草的历史悠久,有着极为深厚的烟文化积淀。
大理本地种植的烟草,为晾晒烟,俗称“土烟”。大理不仅有着悠久的烟草种植史,而且所产烟草亦负盛名。其中较著名者有:大理产的南门烟、云龙产的天登烟、巍山产的南门外烟、南涧产的阿朵乐烟、剑川产的朵格烟、永平产的马板河烟等。
烤烟,是后来因调制方法的不同,从晾晒烟中派生出来的又一个品类。因烤烟为1869年美国佛吉尼亚洲人所发明,所以又称为“美烟”、“佛吉尼亚烟”。由于晾晒烟不宜作卷烟之用,而烤烟则色泽香味具佳,宜作卷烟之用,故烤烟得以迅速推广。1931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应南华烟草公司经理毕近斗之请求,以《云南省政府第十八号令》责令试验种植,大理州的弥渡、宾川两县即在其中。开初之时.烤烟在大理州种植面积较少。1942年后,云南大力发展烤烟,大理地区的烤烟种植县大有所增,种植面积亦有所扩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烤烟生产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烤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云南烤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大理州成为云南省烤烟主产区之一,并荣获“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地区”称号。
大理,烟资源非常丰富,烟文化历史悠久。
烟草,属茄科植物,原产地为美洲,如今亚洲则已成了烟草的大本营。烟草非中国乡土植物,传人中国之后,先后被称为淡巴菰、烟草、烟酒、金丝醺、相思草等名。就烟草来说,古人云:“神农未品,仲景失笺。”这说明最具权威性的《神农本草经》和汉代名医张仲景,都不知烟草为何物。而且吸烟习俗,唐宋间骚人墨客何以不纳入诗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何以不载?也让人不解。但由此观之,不难得出:明代以前我国尚无吸烟习俗。服食烟草的历史,在中国并不太久。因此清代诗人潘奕隽才在其《菩萨蛮·咏烟草》中发出:“何人种出相思草?依人欲化情丝袅。赋到淡巴菰,翻书故事无”的感叹。福建莆田人姚旅,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所著的《露书》一书,为现存的中国第一本记载烟草之书,书中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烟草传人中国的时间,目前较为统一的看法认为是在明万历年间。万历年间为公元1573年至1620年,其间共计48年,因此烟草传入的具体时间较难确定。
大理烟草种植始于何时,众说不一,至今亦尚无定论。近年,在大理州巍山坝子东山、西山地区,先后发现一批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在巍宝山乡大楼坊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随葬品据称为青釉瓷烟嘴。如若这一出土文物确系烟嘴,并且年代准确无误,那么中国烟草的历史当得重写。然而,这一出土文物是否为烟嘴,尚不能断定。即使确定为烟嘴,那也还不能据此确定早在元明时期大理就有烟草种植。因为有吸食,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有种植。吸食与种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这只是一孤证罢了,还需有史料为之佐证才行。此外,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介宾(公元1563年-1640年),号景岳,在其成书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景岳全书》中对烟草的医疗价值有一段记载:烟草“用以治表,善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诚顷刻取效之神剂;用以治里,善壮胃气,进饮食,祛寒滞阴浊,消膨胀宿食,止呕吐霍乱,除积诸虫,解郁结,止疼痛……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而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近年,则有人据此认为“大理州应属服食烟草的发祥地之一。”(见云南民族出版社《大理州烟草志》)笔者认为这一论点,亦值得商榷。
《景岳全书》中的这段记述,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是从烟草的药用价值方面来说的,并非记载历史。因而,在这段文字中有些地方应加以明确。首先,“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一句。查明代“征滇之役”有二:一是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对云南出兵进讨。十二月,三十万自湖南而人,下普定,克普安,于曲靖白石江,一举击败梁王,俘主帅达里麻。乘胜进军入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初,分兵向临安、大理,平定云南大部分。二是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任法,“欲尽复其父故地,称兵扰边”,侵夺孟养、南甸等土司地,又破缅甸,侵及孟定、干崖、腾冲、保山、孟连、湾甸、景东等地。于是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王朝派王骥“三征麓川”,遏制了思任法、思机法的势力,思氏后裔退据孟养,勒石于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畔,上刻“石烂江枯,尔乃得渡”,不准其越江东进,与其他土司争扰。由于《景岳全书》是医书,并非史书,书上所载,其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因而以之作为大理地区服食烟草的历史依据,是不足为据的。“三征麓川”之后百余年,张介宾才著此书,而其仅据传闻以证烟有避瘴之功效罢了。传闻不能当作信史,这是普通常识。若依此说,大理有诸葛亮以烟草避瘴的传说,那么远在诸葛亮南征时,大理即有烟草了。其次,“由是遍传,而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从中更可看出,大理并非烟草之原产地。如若明代烟草已传人大理地区,“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那么,大理古代方志之中定有所载。那又为何遍查现存的明代大理方志,如: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李元阳纂修的《大理府志》,成书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庄诚纂修的《万历赵州志》,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艾自修纂修的《重修邓川州志》等志书,均无所载。更何况古代的“西南”,并非就仅指大理而言。关于烟草的烟路历程,其实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之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然总不若闽中者。”
明代大理是否有烟草种植,虽说至今尚无文字资料可考,但明代大理就有烟草种植那也是极有可能的。据明万历《云南通志·兵食志》载,明军平定云南后,先后在大理设置大理卫、洱海卫(今祥云)、蒙化卫(今巍山)、大罗卫(今宾川)、鹤庆御(隶大理卫)、永平御(隶永昌卫),实行卫所屯田制,汉族官兵的大量进入大理,除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外,同时也会将烟草的种植技术带人大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相关的史料。
至于大理何时种植烟草,仅凭目前的资料尚难断定。但烟草是外来物种,这是可以说明的。
大凡土生土长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大理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酒”,白语读音为“资”。“茶”,白语读音为“早”。对一些外来物品或新生事物,白族往往以原称谓称之,只不过稍作白语音变而已。从白语称“烟草”为“烟”来看,大理地区的烟草,当为引进的外来物种无疑。正如清人吴大勋在《滇南见闻录》中所载:“蔫亦作菸,俗作烟,本名淡巴菰。夷地草也。初植于闽,今则遍天下尚之,滇省各郡无处不植蔫。”
目前所见有关于大理烟草的文字资料记载最早者,当为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蒙化府同知蒋旭所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一书。 《蒙化志稿》载:“蒙化,南诏发祥故墟。”巍山,古称“邪龙”,又名“蒙化”。在《康熙蒙化府志》一书“物产·食货”一项中,已载有“烟叶”之名目。由此观之,大理至迟在清康熙三十七年即有烟草种植,并已形成市场。巍山有着悠久的烟草种植历史,除地方志所载之外,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文龙亭壁上绘制的清代《松下踏歌图》壁画,也有力地印证了蒋旭《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烟叶”的记载。
巍宝山位于巍山古城东南面约10公里处,主峰海拔2569米,东连五道河,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北望点苍山。山势挺峻,古树葱茏,地涌青霞,花放异彩,人谓山有宝气.故名巍宝山。巍宝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始建于汉代,初为当地土著民族祭龙的龙王庙,清初成为道观。龙潭殿是一个清幽、宁静的地方,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殿的天井中有一碧波粼粼,清可见底的“龙池”,池中耸立着一个叫“文龙亭”的六角亭阁。亭的四壁之上绘有八幅壁画,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松下踏歌图》。这幅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的“踏歌图”,画中共画有30余人,人物有官有民,男女相杂,形态各异,动作形象,线条清晰。用黄、黑、赭、蓝、绿、白等多种色彩绘制而成。难得的是画图中透出了与大理地区种植烟草相关的信息。画图中除画有一男子口含长烟杆边吸烟边踏歌的动人舞姿外,还有一男一女用长烟杆正在借火的情景。这一清代文物表明,至迟在清代用长烟杆吸草烟已成为大理地区民间的一种时尚,而且烟草已成为热烈欢快的打歌场上的助兴之物。此幅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余年的民俗壁画,恰好是清人蒋旭在《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烟叶”记载的生动说明。
如今,这幅“踏歌图”成为研究清代巍山民俗、少数民族壁画艺术、传统歌舞踏歌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反映大理地区烟文化的难得资料。该壁画摹本曾于1983年参加云南少数民族壁画在京展出,获得极高的评价。
从现有的资料看,大理地方史料中与烟草相关的资料记载还较多。如: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编的《剑川县志》中,“食货”一项亦有“烟草”的记载。
在宾川曾家庄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的古墓中,出土了“铜烟锅”一支。
弥渡县文化馆馆藏文物中,有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琥珀、玛瑙、刻瓷鼻烟壶九个。
据弥渡天目山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的张氏墓碑和《云南县志》所载,弥渡县城南有个村庄。则以栽种晾晒烟而得名,曰:“烟园村”。
这些文史资料表明:大理地区种植和吸食烟草的历史悠久,有着极为深厚的烟文化积淀。
大理本地种植的烟草,为晾晒烟,俗称“土烟”。大理不仅有着悠久的烟草种植史,而且所产烟草亦负盛名。其中较著名者有:大理产的南门烟、云龙产的天登烟、巍山产的南门外烟、南涧产的阿朵乐烟、剑川产的朵格烟、永平产的马板河烟等。
烤烟,是后来因调制方法的不同,从晾晒烟中派生出来的又一个品类。因烤烟为1869年美国佛吉尼亚洲人所发明,所以又称为“美烟”、“佛吉尼亚烟”。由于晾晒烟不宜作卷烟之用,而烤烟则色泽香味具佳,宜作卷烟之用,故烤烟得以迅速推广。1931年,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应南华烟草公司经理毕近斗之请求,以《云南省政府第十八号令》责令试验种植,大理州的弥渡、宾川两县即在其中。开初之时.烤烟在大理州种植面积较少。1942年后,云南大力发展烤烟,大理地区的烤烟种植县大有所增,种植面积亦有所扩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烤烟生产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烤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云南烤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大理州成为云南省烤烟主产区之一,并荣获“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地区”称号。
大理,烟资源非常丰富,烟文化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