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发展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在资料分析与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形成性评价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知形成性评价与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为高校学生的发展与英语教学事业的进步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高校学生 英语教学
  前 言
  教学评价是高校学科课程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教学评价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自我,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与教师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当今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下,研究形成性评价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现实意义。
  形成性评价及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克里芬(M.Seriven)提出并应用的,他主张通过诊断教学过程或课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质量反馈与方法改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形成性评价与传统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进行了对比分析,将其定义为: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日常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学习态度、行为、情感、方法与成绩进行的系统性、发展性评价[1]。因此,形成性评价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的满足,是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的评价;其二,基于形成性评价下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可以是教师、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学生、社区成员和家长;其三,基于形成性评价下的教学评价存在双向反馈特征,既注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侧重教学问题的有效改进,又注重学生综合成绩评价和学生行为、习惯与效果的反馈;其四,评价内容具有丰富性特征,在传统评价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实现对学生活动参与度、合作竞争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的有效评价[2]。
  2.高校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由形成性评价概念与特征可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对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形成性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学评价而言,其评价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学生在高校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促进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其次,形成性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发展情况,包括情感、能力、素养、行为、态度、习惯等。因此,通过应用形成性评价,可有效实现学生各项学习信息与发展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能够全面、系统认知与掌握,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针对性调整与完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由新《英语课程标准》可知,形成性评价的宗旨在于:为课程与教学提供准确、全面、真实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教师与学生发现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规划、课程学习计划的科学调整,用以在保证教学与学习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获取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效果[3]。因此,应用形成性评价,可有效把握学生英语学习进度,基于整体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任务的科学划分,在保证各学习阶段相关联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并在此基础上,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
  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文献资料统计与分析可知,众多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证等角度,就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现状、问题、评价机制、学习动机、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为高校学生英语教学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此,为进一步探知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掌握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影响高校英语教学的因素,笔者从高校英语教学困境、评价体系构建、形成性视角下影响高校英语教学因素的三个维度,对某高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相关教育工作者与专家进行了访谈。
  第一,与其他科目相比,高校英語教学的难度更大,学生英语学习存在诸多障碍。例如,85%以上的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较差,在英语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侧重于通过教师讲解与课本阅读学习英语知识。与此同时,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意识,56%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取优异成绩,虽然有54%的学生具有英语学习兴趣,但仅有23%的学生认真学英语,多数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了其他科目上。
  第二,就高校英语教学评价而言,学校教师在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多侧重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内容相对单一,导致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与此同时,学校仍以终结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期末成绩与日常成绩评价比重在8∶2左右,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全面、正确反映高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无法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在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多数学校仅以四六级英语考试为衡量英语教学水平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我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多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水平不高,受这些因素影响,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要想达到学校标准,需在英语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易出现厌烦心理,降低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影响高校英语教学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内与外两个方面:内在因素主要指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身问题;外在因素主要指社会与环境问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普遍低下,导致高校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较差。目前,高校虽然加大了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但在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产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上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1.遵循形成性评价基本原则,构建完善评价体系与方案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想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化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在严格遵循形成性评价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具体实践。
  (1)科学性原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其教学宗旨与教学目标在于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升。而基于形成性评价,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學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组织开展英语教学评价活动时,注重科学性原则,以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形成性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评价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与此同时,明确掌握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科学改进,以保证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最大化发挥作用。
  (2)激励性原则
  基于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影响高校英语教学各因素的客观存在。在进行教学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注重激励性原则,促进学生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案设计中的有效参与,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教学评价在英语教学质量提升与自身第三语言习得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保证方案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注重正面信息的有效反馈,让学生从英语测评结果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3)导向性原则
  基于形成性评价,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应遵循导向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对理论性、实践性问题进行有效探讨,通过探讨实现英语知识的强化记忆与理解,提升学生英语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借助教学评价结果,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英语习得能力。
  (4)多元化原则
  形成性评价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应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多元化原则,构建动态评价体系,促使教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发展。就教学评价方法而言,实现“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就教学评价内容而言,从学生角度出发,除进行学生英语总体成绩评价外,也应注重学生英语素质、综合能力、各阶段英语学习情况的评价,包括英语学习活动参与度、英语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表现、学习方法的应用与掌握情况等。从教师角度出发,应注重教学质量、方法、内容、效果等,就教学评价指标而言,通过全面分析,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表现、学习方法等。
  (5)可行性原则
  基于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学质量测试应与教学进度相统一,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测试内容应符合教育改革要求与社会发展趋势,保证与时俱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推动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灵活应用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状况,就高校英语教学评价提出了如下实践方法。
  (1)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对学生英语学习信息进行全面统计与反馈。在此过程中,通过入学英语测评,探知学生英语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我评价、他人评价、阶段性测评报告等档案项目内容,采用“观察记录”法对学习情况与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英语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英语课堂问题回答情况、所获学科奖励情况等,以便实现学生信息的全面反馈,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规划与任务目标。
  (2)制作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课堂效果评价表。
  为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有效监督与评价,可制作课堂表现、课堂活动参与、课堂效果评价表,将评价内容以量化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信息统计与分析,进行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有效调整与创新。例如,依据英语教学要求,设计“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试∶期末测试1∶1∶3∶5”课堂表现评价表,其中课堂表现包括“主动提问”“主动回答”“被动提问”“课堂质疑”四方面内容。并采用加分制度进行分层评价,即根据学生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合理加分,通过分数统计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又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教学活动参与频率、参与深度与参与效果为基准,设计标准型(单词造句、语篇阅读、语篇写作)与创新型(语篇改编、主题讨论、意见发表)两种活动内容,并进行学生评价。
  结 语
  总而言之,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教学质量与水平增加了新动力。对此,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时,高校应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要求与英语教学目标,明确认知形成性评价与高校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用以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优化发展,实现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育卫:《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对整合连贯型英语教学的启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1卷第4期,第87-92页。
  [2]姚尚莲:《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科技视界》2015年第34期,第53、68页。
  [3]李艳:《新型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和问题探析》,《海外英语》2015年第22期,第89-90页。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其他文献
以银杏为原料,通过酶法制备银杏混浊汁,考察不同的淀粉酶和蛋白酶对银杏浊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酶制剂对银杏浊汁的品质有不同的影响,采用组合酶系较使用单一酶制剂
6月27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武汉举行的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全范围模拟机升级改造出厂验收仪式上宣布: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国外核动力仿真技术的依赖,具备了自主开发大型核
针对连续小波变换中各尺度系数间存在较大相关性的特点,建立协方差矩阵,用主成分分析法去除各尺度系数间的相关性,提取原信号中的主要频率成分。利用给定样本信号对该方法的有效
【摘要】文章以实现高校琵琶教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琵琶的艺术特征和教学现状,进而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改革策略,力求做到紧密结合实践、细化考核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琵琶文化。  【关键词】高校琵琶教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琵琶是我国优秀的弹拨乐器之一,拥有十分优美的曲调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等
利用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地区的介质非弹性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500km震源距范围内,研究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217.8f0.816。这一结果为在四川盆地地区进一步开展震源谱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多球训练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多球训练法的优势和作用,其次介绍了多球训练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5点建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乒乓球运动水平。  【关键词】多球训练 高校 乒乓球教学训练  多球训练是高校在开展乒乓球教学训练期间所使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带有双面性,多球训练也不例外,一方面可以提高
对昆明市“城中村”民房的数量、空间分布、结构特点、抗震设防、使用功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给出了相关调查结果。引入云南以往地震中破坏比的统计值,对“城中村”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五佛寺、杨窝铺、窑洞水3条断层不构成左阶羽列;五佛寺断层晚更新世活动段展布于石板沟东一大台子北东,长度为8.3km,地质剖面中具有明显的宏观蠕滑特征,室内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前兆震群参数指标为能量释放均匀度U≥045,震群信息熵K≥055,地震发生方式ρ≤07,震群b≥09或≤075,最大震级与次大震级差ΔM≤04,综合判定指标为5项震群参数指标3项达标。前兆震群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ΔM无区域特征,U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