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纳教育视野下,每位儿童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都应得到尊重和接纳。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有助于每位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民主社会的建设。幼儿园首先应关注和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满足不同儿童的教育需要,建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多方协作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需要儿童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的5条原则: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全纳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反对歧视和排斥,接纳所有儿童,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需求,反映了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念,它虽然产生于特殊教育领域,但又不局限于这一领域,事实上,它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延伸到普通教育改革的很多方面。这表现在,特殊需要的主体由狭义上的残疾儿童拓展至广义上的每一位儿童,同时全纳教育反对把个体差异绝对化,认为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属类意义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所有个体的人格尊严、平等权利和生命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并应以此为基础来对待和处理差异。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全纳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接纳所有儿童而不考虑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等方面的条件如何。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无论是对特殊幼儿,还是对普通幼儿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全纳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坚持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反映了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这一追求要求教师树立全纳教育理念,掌握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具备全纳教育的知识与能力,拥有应对儿童特殊需要的智慧。如此必然要求幼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全纳教育的素养,由此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再次,有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民主观念的传播,在教师中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教育观,在幼儿园课程中追求教育民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撒民主意识的种子,帮助孩子发展平等参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前后,幼儿园阶段的全纳教育在欧美地区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而在我国还只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主题或是作为一种尝试在少数幼儿园实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迅速传播,为人们了解、学习和借鉴全纳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不仅对所有幼儿的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接纳,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为政府节省教育经费。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包含了不受国家、社会团体、其他公民侵犯的含义”。《教育法》第九条对此做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为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正义、人本等文化思想为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礼记·礼运》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叙述便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对残疾的宽容和接纳。在受教育权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前者强调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后者倡导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并把它作为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种形势背景也为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
全纳视野下幼儿园开展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途径
第一,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关注和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园需要对过去生产流水线般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不再生硬地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所有儿童,不再要求具有不同需要的孩子去适应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而应改革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每一位儿童的特殊需求,为每一位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平等的机会,促进每位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来讲,幼儿园管理应当从文化氛围、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幼儿园文化是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幼儿园应把全纳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文化感召、环境影响、制度约束等途径,使教职员工认同全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尊重和接纳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所有儿童创设宽松、包容的心理环境。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生活需要,为他们配置方便的、无障碍的生活设施,创设适合他们现状与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如游戏区角、资源教室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综合考虑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孩子的特殊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制定相对灵活的课程方案,使课程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儿童的发展需要,不忽视和排斥任何人。
第二,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满足不同儿童的教育需要。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充分认识全纳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接纳所有儿童的观念,不断提高全纳教育的能力,提高自己指导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能力。面对具有不同需要的孩子,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在生活经验、发展水平、能力倾向、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对此进行认真深入的观察,以了解带着各自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孩子的特殊需要。杜威曾指出:“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样?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孩子是如何的想与别人不一样?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教师需要通过反复的追问来识别儿童之间的差异,反思其中的价值意义,评估儿童发展特点、潜能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保证特殊需要儿童能够平等地参与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取得成功。
第三,建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多方协作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在幼儿园关注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全纳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家长、特殊教育机构、社区、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需要这些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其中,家长和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营造的家庭环境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情感、性格、习惯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状况,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与幼儿园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特殊需要儿童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的5条原则: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全纳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反对歧视和排斥,接纳所有儿童,满足不同儿童的特殊需求,反映了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理念,它虽然产生于特殊教育领域,但又不局限于这一领域,事实上,它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范畴,延伸到普通教育改革的很多方面。这表现在,特殊需要的主体由狭义上的残疾儿童拓展至广义上的每一位儿童,同时全纳教育反对把个体差异绝对化,认为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属类意义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所有个体的人格尊严、平等权利和生命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并应以此为基础来对待和处理差异。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每一位儿童的健康成长。全纳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接纳所有儿童而不考虑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等方面的条件如何。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无论是对特殊幼儿,还是对普通幼儿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全纳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坚持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反映了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这一追求要求教师树立全纳教育理念,掌握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具备全纳教育的知识与能力,拥有应对儿童特殊需要的智慧。如此必然要求幼儿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全纳教育的素养,由此在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再次,有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民主观念的传播,在教师中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教育观,在幼儿园课程中追求教育民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撒民主意识的种子,帮助孩子发展平等参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的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前后,幼儿园阶段的全纳教育在欧美地区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而在我国还只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主题或是作为一种尝试在少数幼儿园实施。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迅速传播,为人们了解、学习和借鉴全纳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国外已有的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不仅对所有幼儿的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接纳,有助于降低教育成本,为政府节省教育经费。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包含了不受国家、社会团体、其他公民侵犯的含义”。《教育法》第九条对此做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即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为幼儿园实施全纳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儒家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正义、人本等文化思想为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礼记·礼运》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叙述便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对残疾的宽容和接纳。在受教育权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前者强调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后者倡导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并把它作为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种形势背景也为幼儿园全纳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
全纳视野下幼儿园开展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途径
第一,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关注和接纳特殊需要儿童。幼儿园需要对过去生产流水线般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不再生硬地用一个模子去塑造所有儿童,不再要求具有不同需要的孩子去适应整齐划一的教育方式,而应改革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去适应每一位儿童的特殊需求,为每一位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平等的机会,促进每位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来讲,幼儿园管理应当从文化氛围、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的教育。幼儿园文化是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幼儿园应把全纳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文化感召、环境影响、制度约束等途径,使教职员工认同全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尊重和接纳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所有儿童创设宽松、包容的心理环境。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生活需要,为他们配置方便的、无障碍的生活设施,创设适合他们现状与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如游戏区角、资源教室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综合考虑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孩子的特殊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制定相对灵活的课程方案,使课程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儿童的发展需要,不忽视和排斥任何人。
第二,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孩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满足不同儿童的教育需要。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园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学习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充分认识全纳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接纳所有儿童的观念,不断提高全纳教育的能力,提高自己指导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能力。面对具有不同需要的孩子,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在生活经验、发展水平、能力倾向、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对此进行认真深入的观察,以了解带着各自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孩子的特殊需要。杜威曾指出:“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样?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孩子是如何的想与别人不一样?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教师需要通过反复的追问来识别儿童之间的差异,反思其中的价值意义,评估儿童发展特点、潜能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保证特殊需要儿童能够平等地参与教育过程,并在其中取得成功。
第三,建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多方协作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在幼儿园关注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全纳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家长、特殊教育机构、社区、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支持,需要这些支持系统的共同努力。其中,家长和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营造的家庭环境和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情感、性格、习惯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状况,加强与幼儿园老师的沟通与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与幼儿园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