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思想
鉴于对部分学科内容(如历史、地理)超时空性和广覆盖面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条件下较难开展真实的探究教学,选择WebQuest的方式可以弥补这点不足。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超时间、跨空间的实践学习。下面是以《环球科考家》为主题,利用WebQuest方式设计的网络探究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环球科考家》是在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第六章(世界的居民)之后设计的一节综合探究课。这三章的知识前后联系,但由于知识点较多且相对分散,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内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机整合这三章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采用WebQuest模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生活在温带大陆的中国学生难以想象出西伯利亚滴水成冰的严寒、非洲大漠居民在干旱中生活的艰辛、南极企鹅在冰天雪地中嬉戏的生动情景。相关电视节目地传播大大开阔了他们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异国考察的兴趣。初中生对神秘的异国风土人情的向往成为开展“环球科考”这一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描述出世界主要的11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2.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知道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3.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知道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以及不同语言的分布地区,列举出考察地的人文景观,包括代表性的建筑物、风俗习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存的意识。
3.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将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整合、分析。
2.气候类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师:同学们,世界一面向我们展示着热带雨林那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一面又向我们呈现出她那极地的冰肌玉骨、层层冰嶂、绝世无双的美丽。我们不是从小就心怀畅想,做着一个跨洋考察,遨游世界的梦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做一次环游世界的科考活动。
(二)任务
师:本次活动选择分布范围较广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极地气候作为我们科学考察的对象。同时也选取对上述气候特征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三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作为同学们考察目的地,它们分别为马来西亚、埃及、意大利和南极洲。
师: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四个考察团分别赴上述四个国家(地区)考察。通过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作一份考察报告,作为实践活动课的成果,报告需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自己的考察经历,做出科考小贴士,其中包括去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出行的最佳时间,考察路线、时间安排及交通工具等。
2.所去目的地有哪些自然景观(自然风光、植物和动物)。
3.根据自然景观,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目的地有哪些自然资源,按照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5.所去考察的目的地有哪些人文景观(建筑、名胜古迹),当地人讲什么语言,有什么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
(三)过程
1.搜索资料,自主学习
(1)推选团长,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分工。每个团员都要根据不同角色的要求,承担团内中的一部分任务。
(2)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每个团员都要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并且做好自己的记录。资料的收集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以及各种有效的资源。各考察团在团长地组织下,筛选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图片、文字、表格、视频等),按照任务要求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形成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
(3)各团讨论并总结,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做好汇报准备。
2.汇报成果,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考察团推选一名代表作为本小组的讲解员,将自己小组里搜集的资料,有顺序、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或对该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同时,老师对四个考察团的汇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等知识点原本是零散的,通过用PPT的形式整合成一份考察报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此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织、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了解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教师将学生整合的报告与事前做好的PPT演示文稿(以表格形式呈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自然景观)相对照,将抽象的气候知识与感性的具体图片(学生报告中呈现的真实图片、图表等)相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分析各种气候的特点及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四)评价
评价环节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察开始前,学生必须明确评价的内容,这便于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师:世界是美好的,更是神秘的,多少未知的领域正等待着我们这代年轻的“科考家”去开拓。别忘了把你科考中获得的知识告诉你的家人、朋友、邻居,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世界、走近世界!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点评
这是一堂颇有创新特色的地理课。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将学生扮演成前往不同地域的科考家,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科考家们带着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认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既复习了课堂知识,又学会了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一堂高效学习的地理课。通过WebQuest,以科考为线索,以国家为单位,将分布于不同章节的气候、景观、资源和人口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使其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点评人:西北师范大学 张筱兰教授)
鉴于对部分学科内容(如历史、地理)超时空性和广覆盖面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条件下较难开展真实的探究教学,选择WebQuest的方式可以弥补这点不足。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超时间、跨空间的实践学习。下面是以《环球科考家》为主题,利用WebQuest方式设计的网络探究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环球科考家》是在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第六章(世界的居民)之后设计的一节综合探究课。这三章的知识前后联系,但由于知识点较多且相对分散,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内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机整合这三章的知识,把学过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采用WebQuest模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拓展视野、感悟生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生活在温带大陆的中国学生难以想象出西伯利亚滴水成冰的严寒、非洲大漠居民在干旱中生活的艰辛、南极企鹅在冰天雪地中嬉戏的生动情景。相关电视节目地传播大大开阔了他们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异国考察的兴趣。初中生对神秘的异国风土人情的向往成为开展“环球科考”这一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描述出世界主要的11种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2.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知道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3.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知道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以及不同语言的分布地区,列举出考察地的人文景观,包括代表性的建筑物、风俗习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人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存的意识。
3.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将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整合、分析。
2.气候类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
师:同学们,世界一面向我们展示着热带雨林那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一面又向我们呈现出她那极地的冰肌玉骨、层层冰嶂、绝世无双的美丽。我们不是从小就心怀畅想,做着一个跨洋考察,遨游世界的梦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做一次环游世界的科考活动。
(二)任务
师:本次活动选择分布范围较广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极地气候作为我们科学考察的对象。同时也选取对上述气候特征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三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作为同学们考察目的地,它们分别为马来西亚、埃及、意大利和南极洲。
师: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四个考察团分别赴上述四个国家(地区)考察。通过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作一份考察报告,作为实践活动课的成果,报告需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自己的考察经历,做出科考小贴士,其中包括去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出行的最佳时间,考察路线、时间安排及交通工具等。
2.所去目的地有哪些自然景观(自然风光、植物和动物)。
3.根据自然景观,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4.目的地有哪些自然资源,按照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5.所去考察的目的地有哪些人文景观(建筑、名胜古迹),当地人讲什么语言,有什么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
(三)过程
1.搜索资料,自主学习
(1)推选团长,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分工。每个团员都要根据不同角色的要求,承担团内中的一部分任务。
(2)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每个团员都要认真负责地收集数据和资料,并且做好自己的记录。资料的收集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网络,以及各种有效的资源。各考察团在团长地组织下,筛选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图片、文字、表格、视频等),按照任务要求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形成一份完整的考察报告。
(3)各团讨论并总结,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做好汇报准备。
2.汇报成果,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考察团推选一名代表作为本小组的讲解员,将自己小组里搜集的资料,有顺序、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或对该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同时,老师对四个考察团的汇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从书本中学习到的气候类型、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宗教等知识点原本是零散的,通过用PPT的形式整合成一份考察报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此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织、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思考,了解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教师将学生整合的报告与事前做好的PPT演示文稿(以表格形式呈现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自然景观)相对照,将抽象的气候知识与感性的具体图片(学生报告中呈现的真实图片、图表等)相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分析各种气候的特点及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四)评价
评价环节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考察开始前,学生必须明确评价的内容,这便于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师:世界是美好的,更是神秘的,多少未知的领域正等待着我们这代年轻的“科考家”去开拓。别忘了把你科考中获得的知识告诉你的家人、朋友、邻居,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世界、走近世界!
参考文献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点评
这是一堂颇有创新特色的地理课。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将学生扮演成前往不同地域的科考家,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科考家们带着一种神圣感和责任感认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既复习了课堂知识,又学会了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这也是一堂高效学习的地理课。通过WebQuest,以科考为线索,以国家为单位,将分布于不同章节的气候、景观、资源和人口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使其对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点评人:西北师范大学 张筱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