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主要是三位,一位是结发之妻王弗,一位是续妻王闰之,一位是侍妾朝云。
  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乡贡进士,她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知书达理。王弗没有“大家闺秀”的资本,但有“大家闺秀”的气质。根据苏轼在纪念她的文章里写的几件小事,想象她应该是那种眉目疏朗的闺中贤媛,气质如兰,落落大方。虽不一定“入得厨房”,但一定是“出得厅堂”的那种。如果有幸生在当代,她的倩影一定常伴着苏轼,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光彩照人。
  王弗比苏轼小两岁,嫁给苏轼年方十六。据说,王弗的父亲是苏轼的老师。如果真是这样,说明老师对青年苏轼欣赏至极,不惜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他。这位岳父兼媒人,欣赏苏轼的什么呢?当然只能是文字与才华了。
  王弗是苏轼相濡以沫的妻子,然而他们的结合并非珠联璧合。豪放派词人苏轼,天生有一种浪漫的空灵和野性,不羁的浪荡之下,是一颗近乎赤纯的童心。王弗则是一位务实的女人,她时常惦记着将手中的缰绳收紧一点。当然,更多的时候,王弗主动承担为苏轼“红袖添香”的角色。
  “其始 ,未嘗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这是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一段话。其中透露了一个信息,苏轼与王弗并不像今天有些学者说的一样,两人是自由恋爱再结成婚姻的。如果是自由恋爱,苏轼不可能不知道王弗“不知书”,更不可能才在结婚之后才了解其“敏而静”的性格。
  王弗见苏轼读书,整天陪着他。苏轼太低估了她,你陪着就陪着吧,这你也能看懂?等苏轼看书遇到遗忘的地方,王弗倒是能够记得。想象苏轼那时惊异的表情,一定是瞪大了眼睛:“你,你还能知书?”不相信似的,又考查了她一些别的书籍,她都能答上来一些。王弗为丈夫查漏补缺,一方面表明她的确聪明,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表明她确实用心,其用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丈夫。
  苏轼对别人心无防范,曾说“天下无一不是好人”。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别人想得太善良,要么是大风范,要么是太天真。因此,对于苏轼的日常生活,王弗很不放心,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程度。她的“幕后识人”是出了名的。苏轼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往往立于幕后,只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哪类人,准确率相当高,可谓是“闻言识人”的典范。
  有人有求于苏轼,对苏轼特别亲热,王弗告诫他:这人恐怕不能长久,来得快,去得快啊!果然后来王弗的话一一应验。比如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的谢景温、章惇等人,后来为党派或个人私利,与苏轼翻脸,整起苏轼来,下手狠辣,毫不留情。
  作为苏轼的贤内助,王弗还像是一位道德监护人。当苏轼将要做出错事、傻事时,王弗能够及时阻止、规劝。苏轼从小就对道士炼丹之事非常迷恋,他酷爱“丹药”、“求仙之术”。有一次,他怀疑某人的坟墓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想挖开坟墓看看。王弗委婉地阻止道:“假如我婆婆还在的话,一定不会让你做这种事!”一句话将苏轼说成了大红脸,惭愧得要命。
  王弗这样说话很有水平。第一,她不直说,是自己不想让苏轼挖坟。封建社会,女人嫁夫随夫,在家里,妻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将苏轼去世的母亲搬出来就不同了,儿子不听母亲的话,就是不孝。第二,更深沉的意思,其实有让苏轼好好反省的深意在里头。以传统伦理道德来看,挖祖坟是最损阴德最缺德的事情,你苏轼要挖别人的坟,死者的后代怎么想,试想一想,将心比心,假如有人挖你母亲的坟,你会怎么想?
  也许是为苏轼操心太多,王弗只活了26岁就不幸病逝。
  王弗撒手人寰时,想必带着太多的不舍与遗憾。长子苏迈,年仅6岁,亲骨肉难离弃;丈夫苏轼,在王弗看来,就像糙石中的一块美玉,经过她这样的女人的精心打磨,璀璨的迷人光芒呼之欲出。可惜,她已无福消受……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这个儿媳妇的早逝也特别遗憾,他对儿子说,你妻嫁到我们家后,你事业未成,她也没有享一点福。希望你将她埋藏在你母亲的坟旁。
  王弗去世后,苏轼没有写悼念文章,也许是“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十年过后,苏轼调知密州,才写下了悼念亡妻的千古名篇《江城子》。
  编辑/梁宇清
其他文献
芸娘为何人?读过笔记《浮生六记》的人都知道,她是作者——乾隆时代的寒士沈三白的妻子,林语堂先生曾称之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还对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娘是三白舅舅的女儿,比他大十个月。三白说自己13岁时,去舅舅家,看了她写的诗,“叹其才思隽秀”,就爱上了这个表姐。  芸娘并非国色天香的女子,三白形容她削肩长颈,瘦不露
期刊
1881年5月初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竣工,从唐山开平煤矿驶出不少拉煤的货车,让人奇怪的是货车并不是由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由马拉,这仿佛又回到了18世纪的英国。那时候人们发现在铁轨上运行的货车,摩擦力很小,用不大力气可以牵引很重的货车,于是人们在煤矿里铺出铁轨用骡马牵引货车。不过自从1804年斯蒂芬孙发明火车以来,到1881年这种现象在西方基本绝迹了。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原来火车驶过
期刊
“硬水”和“软水”,这两个词很多人听起来耳熟,但恐怕没多少人清楚其中的概念,由一知半解而衍生出来的“恐硬症”,怕也不少。  很多人都很怕喝硬水,担心会喝出结石病来。  其实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天然水,特别是地下水,多少含有一些钙、镁离子。这些离子有些是以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的形式存在。将水烧沸,碳酸氢盐变成碳酸根,不溶性的碳酸盐就沉淀下来。简单来说,就是形成了水垢。不过,我们完全不必“
期刊
冲着上野树里看了这部电影,也因自己是极爱猫的人,对猫总是无法抗拒。只是常人眼里总觉得猫猫不如狗狗那么贴心懂人,似乎关于人与动物间感人关系的片子,也大多是以狗狗为主的居多。其实用心来养猫的人,一定会明白,猫猫也很懂人,猫猫也很聪明,只是它们更独立更懂得给彼此空间,更愿意和人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而本片并不是单纯的讲述人和猫的故事,猫更像是一个见证者,串起了主人公一段一段的人生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京的
期刊
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曾被艾略特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现在谈起叶芝的诗歌,几乎人们都能想起他那首温馨的《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期刊
青春真是个不老的主题,它可以是残酷而伤感的,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春也可以是明亮而倔强的,比如《蓝色大门》;青春还可以是叛逆而纯净的,比如《朱诺》。可是田村裕的青春却完全不是以上的路数。家庭惨遭变故的他流落街头,住在公园的螺旋形滑梯中却被恶作剧的孩子骂作“便便妖怪”。一个原来衣食无忧的中学生突然被生活抛进了必须自力更生的现实,这可不是什么“吃苦夏令营”或者整人节目,每一天都生死攸关。为了求生
期刊
重点班很重要吗  何老师,你好。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可是,现在的我状态很不好,很迷茫。  半年前,由于在学校内部重点班的选拔考试中发挥失常,所以我没有考上重点班。于是,我只好回到老家,上那里的重点班。老家和我自己的家有500多公里,真的是千里之外了。由于远离了父母,所以,我上课也不专心,结果成绩大跌。看着在及格线徘徊的分数,我简直不敢相信。要知道,在初中,我一直是老师夸奖的对象,同学们追赶的目
期刊
“许三多”王宝强成名以后,演过一个消防员的角色,参军当兵却被分到了武警消防部队,一开始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兵”,非常失望,后来经过锻炼,才觉得当消防员也是一样的光荣。  实际上,俄罗斯的主要消防力量也是军事体制的部队——1995年夏天,恐怖分子袭击布琼诺夫斯克市,就是把人质中的军人、警察以及消防队员首先甄别出来杀害的。  但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发展,消防体制也在逐渐起着变化。对于一个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来
期刊
1735年,年仅28岁、尚在荷兰求学的瑞典青年卡尔·林奈出版了一本名叫《自然系统》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林奈大胆地采用了一种新的植物分类方法,按植物的性器官——主要是花——的性质和数目来对它们进行分类。  也许是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他的新系统,具有诗人气质的林奈把花比作床,把雄蕊比作丈夫,把雌蕊比作妻子;于是,一朵有9枚雄蕊和1枚雌蕊的月桂花便被他描述为“九个新郎和一个新娘共居洞房”。  这种描
期刊
杜威是薇奇·麦仑工作的小镇图书馆里收养的小猫。薇奇在杜威第一个生日的时候,列了张“杜威好恶”的列表,诸如喜欢“四仰八叉地躺着”,不喜欢“长时间站立”;喜欢“暖和,暖和,暖和”,不喜欢“寒冷,寒冷,寒冷”;喜欢“捉迷藏,把笔推到地上”,不喜欢“摔跤”……如此轻松的描写,对爱猫人士和养宠物的读者来说,足以会心一笑。而安静、耐心、总是心平气和、对谁都很友好,这些薇奇总结的杜威的优点,让小猫成了图书馆的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