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基于结构潜能和能量耗散地震破坏评估

来源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8356341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评估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以及研究加固结构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对应的破坏状态,基于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和能量耗散原理,计算了两耗能元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抵抗破坏潜能”;借助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计算了各工况地震作用下每一耗能元件所耗散的能量,基于构件的“抵抗破坏潜能”和各工况下的地震耗能建立了耗能元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并借助能量分配系数找出了各耗能元件破坏状态与整体加固结构破坏状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整体加固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评估模型。应用该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定量计算了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整体加固结构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系数,并基于破坏程度,得出了整体加固结构不同破坏系数对应的结构不同震害等级。研究结果可为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的震前破坏预测和震后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再修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抵抗破坏潜能;能量耗散;地震破坏评估;破坏系数
  中图分类号:TU36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3)06010309
  古建筑是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艺术以及科学文化状况,这其中,木结构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被广泛应用在宫殿、庙宇、民居、楼阁等建筑中,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族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射,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但是对于现存的古建筑木结构来说,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受到了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材料发生腐朽、虫蛀、老化以及结构或构件发生破坏,再加上多年来对其保护不够重视、年久失修,使得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绝大多数处于不同程度的残损状态,其健康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有的已处于危险状态甚至濒临损毁[23]。但是由于木材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中国保护文物的政策性要求,不可能大面积地采用替换新材的方法来修缮和改造破坏的木结构古建筑。因此,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修缮保护已迫在眉睫,而对加固后各构件及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也成为古建筑木结构修缮保护的关键工作。为了能够合理地评估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以及研究加固结构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对应的破坏状态,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客观评价加固后木结构地震破坏程度的方法。
  通过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可以发现,在枓栱铺作层以及柱架榫卯节点发生滑移前,结构或构件不断吸收外部输入的能量,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这个过程中结构将少量的能量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储存;而开始滑移之后,结构或这两部分耗能元件进入弹塑性阶段,塑性变形和阻尼使得地震输入能不断被释放和耗散导致结构也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也就是说,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过程实质上是能量耗散和释放的过程,而结构或构件最终的破坏是因为地震输入的能量向结构或构件释放的过程受到抑制[46]。因此,对于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来说,结构的破坏是因为枓栱铺作层或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的破坏不断加剧而导致。鉴于此,借助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以及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和四铺作枓栱拟静力试验,基于耗能元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构件抵抗破坏潜能”以及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各种工况下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建立了古建筑木结构各耗能元件及整体结构在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并结合试验进行破坏分析,以期能够客观地反映木结构古建筑的实际震害等级。
  1.2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破坏评估
  为了定量地评估2个耗能元件在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结合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采用本文提出的构件破坏评估模型对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中的柱架榫卯节点和枓栱铺作层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动力响应分析,得出了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层和枓栱铺作层在各种工况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并根据公式(4)和(5)分别计算出了碳纤维布加固整体结构的2个耗能元件在地震过程中的累积滞回耗能(如图4所示)。
  2.1整体加固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
  根据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地震作用下古建筑木结构发生倒塌(图7(a))之后的破坏情况如图7((b)~(i))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角燕尾榫节点和西北角燕尾榫节点破坏相当严重,卯口发生断裂,且发生脱榫现象;东南角和西南角燕尾榫节点卯口局部出现竖向裂缝,但并未发生脱榫现象;东北榫头纵向开裂,其余榫头没有出现破坏;普拍枋在倒塌过程中被折断;柱头馒头榫在水平反复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弯曲挤压破坏;枓栱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主要破坏情况为暗榫的弯曲挤压破坏,而枓栱本身并未发生较大破坏;梁、柱构件基本完好。
  未加固结构模型经过首次振动台试验倒塌破坏之后,根据试验中的破坏情况,分别对图7出现的不同破坏形态按照加固规范的规定[13]进行加固或者替换修复:将劈裂的榫头、卯口以及节点区域的外表面用丙酮清洗干净,以除去破损处以及外表面的污物,待丙酮完全挥发后,涂敷配套的树脂粘结剂,再用碳纤维布将受损的节点区域进行包裹拼装成加固模型如图8所示。各节点采用同一规格的、相同数量(层数、长度)的材料(碳纤维布和粘结剂)以及相同的加固方法,保证结构的各节点松紧程度尽量一致;同样对普拍枋破损处用用丙酮清洗干净后,再涂敷配套的树脂粘结剂将其粘好;对枓栱铺作层和柱头由于挤压导致破坏的榫头进行更换处理,然后将修复加固后的模型重新拼装如图9所示,并对加固后试验模型进行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研究。
  3结论
  借助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的拟静力试验以及整体加固结构的振动台试验,计算出了两耗能元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所具有的“抵抗破坏潜能”和各工况地震作用下每一耗能元件所耗散的能量,并基于构件/结构的“抵抗破坏潜能”和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各构件及整体加固结构在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为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的震前破坏预测和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再修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主要耗能元件为碳纤维布加固柱架榫卯节点,但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榫卯节点破坏逐渐加剧,枓栱铺作层分担的地震能量越来越多。
  2)利用构件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定量地计算出了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以及枓栱铺作层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系数,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由于粘合榫卯本身的弱承载力以及碳纤维布的单一受力性能,当地震动强度为800 gal时,节点几乎完全退出工作,破坏系数接近于1;而枓栱铺作层即使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其破坏系数也仅仅在034左右,属于轻微破坏。
  3)基于能量分配系数建立的碳纤维布加固古建筑木结构整体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较好地计算出了整体加固结构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情况,与试验现象基本符合,并基于破坏程度,得出了整体加固结构不同破坏系数对应的结构不同震害等级。
  参考文献:
  [1]李诫(宋). 营造法式[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2]谢启芳.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加固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张鹏程.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8287.
  [4]Tanahashi H,Suzuki Y. Elastoplastic Pasternak model simul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loading tests of traditional wooden frames [C]// World Conference on Timber Engineering WCTE 2010, Riva del Garda, Italy, vol. 2, 2010: 476485.
  [5]Seo J, Choi I, Lee J. Static and cyclic behavior of wooden frames with tenon joints under lateral load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999, 125(3): 344349.
  [6]Suzuki Y, Maeno M.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wooden frames by dynamic and static tests [J]. 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 2006, 13: 508522.
  [7]JGJ 101-96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8]邱法维,钱稼茹,陈志鹏.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薛建阳, 赵鸿铁, 张鹏程.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4,37(6):611.
  [10]隋. 中国古代木构耗能减震机理与动力特性分析[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7497.
  [11]隋,赵鸿铁,薛建阳,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铺作层与柱架抗震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1):5057.
  [12]姚侃. 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27139.
  [13]GB 50165-92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4]于琦,孟少平,吴京.基于变形与能量双重准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评估[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5):1623.
  [15]Park Y J, Ang A H S. Mechanistic seismic damage model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5,111 (4):722739.
  (编辑罗敏)
其他文献
摘要:将CFG 桩复合地基技术应用于深埋暗道这类特种结构的地基处理问题,通过对具体试验工程进行现场测试以及不同厚度碎石垫层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对深埋暗道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进行了分析,指出褥垫层的压缩量是应该被考虑到的,沉降变形计算不能仅仅考虑针对复合地基的修正,并应同时考虑褥垫层变形的修正。利用ABAQUS有限单元法分析了不同厚度褥垫层对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总沉降量、垫层压缩量和桩身
期刊
摘要:针对某采用咬合桩围护方案的邻近高填土基坑工程进行分析,当咬合桩作为围护桩时,可采用等效刚度法计算围护桩的桩身变形;作为隔离桩使用时,忽略素混凝土桩的作用,仅考虑钢筋混凝土桩的抗弯能力。现场实测表明,邻近高填土基坑工程在开挖时,咬合桩明显地降低了基坑开挖对紧邻高填土的扰动,满足了高填土自身的稳定,保证基坑工程在高填土作用下的安全。而咬合桩作为一种新型排桩围护结构,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应力隔离作用,
期刊
摘要: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2合成燃料或有机化工产品近年来已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热点。首先就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2产甲烷的阴极功能微生物、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2产甲烷的机制、生物电化学系统的反应器及影响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2产甲烷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生物电化学系统还原CO2产甲烷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其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生物电化学系统
期刊
摘要:以针杆藻(Synedra sp.)为研究对象,考察了NaClO与KMnO4在不同投量和不同pH条件下对针杆藻的灭活特点以及对光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 mg/L投加范围内,NaClO对针杆藻的灭活效果随剂量的增大而提高,投加量为3 mg/L是抑制藻活性的最佳投量,并且在酸性条件下NaClO能更好的发挥其氧化降解的作用;KMnO4对针杆藻的降解效果不明显,说明投加KMnO4(≤5 mg
期刊
摘要:  通过溶胶凝胶制得H3PW12O40Ti(OH)4凝胶,并柱撑于膨润土层间制备了复合光催化剂H3PW12O40TiO2/膨润土。由XRD、SEM、EDS对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进行表征测试表明,固载的H3PW12O40TiO2使膨润土层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柱撑体H3PW12O40TiO2呈弥散状态,且TiO2为锐钛结构,催化剂为颗粒粒径大小不一、分布松散的复合材料。对甲基橙的H3PW12O40
期刊
摘要:库水位升降作用下三峡库区土质岸坡坡体吸水、应力集中及滑移变形,形成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部位的裂缝体系。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土质岸坡在一个蓄水降水循环周期内裂缝体系的时空演化分期配套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蓄水初期,裂缝主要出现在岸坡前缘水位线附近,且出现频率高、规模逐渐增大,岸坡出现局部坍塌破坏;蓄水中期,岸坡前后缘均有裂缝出现,但出现频率低、规模减小;蓄水后期,前缘裂缝发育基本消失,后缘裂
期刊
摘要: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外部因素(水、拉裂缝、外荷载)与加固措施(锚杆、锚索、土工织物、土钉)对边坡的作用,推导出能模拟各种极限平衡方法的改进通用条分法(IGLE)理论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Rslope。运用改进通用条分法(IGLE)模拟了不平衡推力法,并对不平衡推力法(强度储备法)与不平衡推力法(超载法)的安全系数与剩余下滑力进行了精度分析,给出了使用建议。针对工程人员容易混淆剩
期刊
摘要:  通过静态称重法和干湿杯法测得了加气混凝土在15、25和35 ℃下的等温吸放湿曲线和蒸汽渗透系数,讨论了蒸汽渗透系数的变物性取值方法,并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中的取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气混凝土的等温吸放湿曲线和蒸汽渗透系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受温度影响不大。该取值方法能针对吸湿过程,在中等相对湿度(60%~80%)或者整个典型建筑环境相对湿度(40%~95%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锚固材料早期强度低、体积收缩等问题,开发具有快硬、微膨胀、高强的锚固材料对满足锚杆支护快速施工具有重要的价值。以铝酸盐和硫酸盐生成钙矾石的反应具有快速和膨胀的特点为理论依据,选用明矾石、石膏对注浆材料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注浆材料具有早期膨胀迅速、后期膨胀稳定的特点,硬化时间能控制在0.5~1.5 h时之间,1、3 d强度分别达到20、40 MPa;微观测试发现随养护时间的增加
期刊
摘要:  探讨通过利用畜禽废水中氨氮实现矿化垃圾中铵氧化菌的富集,再利用其对CH4同等氧化能力实现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总量减排。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对畜禽污水中氨氮具备较强的硝化能力,运行120 d内氨氮去除率高于60%;投加200 mg·kg-1氨氮后的培养研究中,120 h驯化后矿化垃圾硝酸盐氮的生成量分别为原生矿化垃圾样品和粘土样品的2.0倍和3.8倍;矿化垃圾和粘土样品中CH4消耗和CO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