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具有生命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八年级中国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江阴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历史教学中,我适时补充以江阴保卫战为代表的江南等地人民抗清斗争、中国海军史上最惨烈的战斗----江阴保卫战、江阴要塞起义、刘氏三兄弟等等知识;在介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时,补充了民国元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江阴各界欢迎会的演说,特别是“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殷切希望给学生以强烈震撼。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其中语文阅读占据教学中主要地位,为能提高阅读能力,一定的方法策略是必须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
期刊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重要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着重要解决的是使学生由片面发展变为全面发展;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由应付考试变为发展素质。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期刊
摘要: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期刊
摘要: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 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 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
期刊
初中音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對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音乐知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提倡综合性学习就成了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活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教师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水平方面的。  1.教师的态度  近年来听了许多公开课,可是有关以综合性学习为内容的却很少。为什么会
期刊
提要:思想政治课不仅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中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本文针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低效性的现状提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得好:“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
期刊
摘要: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他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验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但有助于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利用不同形式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达到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素质的提高是依靠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施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科目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必须从初中抓起;教師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使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