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高校体育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希望能够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举措,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确保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有所提高。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182-02
据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专业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体育运动项目在课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职称较高的老师占绝大多数,师生比例差异明显,因此,高校必须优化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思维取向,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近期教育实践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也是教育行业中的一个关注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涉及种类、层次、要求等方面。建立明确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学制课程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传统思想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沿用传统模式,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1]。因此,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更换传统的单调培养模式,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做前提。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困境分析
1.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要领,能够从体育教学、动作训练、运动比赛、课外活动指导、体育科研项目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它的总体指导思想一直基本定格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目标单一,就业范围狭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不具备社会性和多向性,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招生规模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究其原因,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基础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过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近几年,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一现象使得在校学生人数变少,进而加剧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过剩。此外,人才规格显得过于单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得人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直接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
2.培养途径。多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因此,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并根据毕业论文和教育实践的标准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加基础教学课时,进而提高并改进体育专业的技术和技能,通过“再学习”的专修教学模式的培养,已经不能全面、高效地实现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教学目标。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还是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都应该做更近一步的研究与改革。
3.课程设置。我国当前的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处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显得单调,专业性太强,但又不具有灵活性,知识扩展的范围小,而且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时代性。一些内容重复,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用书中没有合适的材料供学生参考,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基础课大多都是竞技体育,民间传统社会体育的比例明显下降,高校对这些科目的开设较少,对于幼儿体育和残疾人体育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学校更是没有考虑到,因此,课程开设项目少之又少;第二,专业选修课覆盖面窄,没有看到体育自身具备的娱乐性和健身性,没有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育,导致相关课程无法及时有效开展,运动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娱乐、体育旅游、产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完善和改进;第三,公共基础课的种类不足,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了解缺乏;第四,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不够,课余时间不充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师资队伍。当前,高校有大量教师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单一型”人才,受传统教学思想与体育技术知识的限制,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都体现为“竞技化”,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对学科知识进行引进和渗透,体育教学演变成一种技术教学。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给学生造成了压力,学生只能盲目模仿和记忆,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个性难以彰显,不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3]。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新,进而影响学生,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变得科学、正确、合理。
三、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构建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而确定培养目标。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化和生活化。而且,近年来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成为很多毕业生和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由单一化转换为多元化,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和体育技能的体育教育人才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宗旨。这类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各项素质都很优秀,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体育水平也一定堪称一流。还有,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重要,可以迅速在各种环境中适应变化,并接纳新事物,这才是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建设先进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配备良好的运动技术与专业理论水平兼具的师资队伍,只有软件硬件设施都准备充分,才能完美体现体育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规格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专业理论和运动技术要领,不但可以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组织并裁判体育竞赛,还可以进行科研活动,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跻身于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行列中,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变化。相对来说,重点大学在学术方面相对有优势,可以考虑跨度学习或者以选修的方式培养知识与技术含量都比较高的全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较强,人文知识丰富;而一些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扩大范围,包括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农村、社区体育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能在艰苦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还能在其他行业承担体育工作的重任。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往婴幼儿方面发展,既实用又能培养体育教师,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和代职进修等,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合作,制造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学校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以在社会上招聘教师这一做法,改变教师来源单一现象;以人才交流平台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推动人员优化组合;以教师业务考核办法的更新提高教师水平,全面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设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是实现人才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处于领导地位。改革内容大致为:①精心安排专业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必须关注课程质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②适当增加选修课,特别是娱乐性强的非竞技项目;③调整学科结构,加大社会与自然学科所占比重,注重学生的人文知识;④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交流,深入前沿;⑤打破传统考试方法,重新拟定考核标准,强调灵活性与多样性。优化课程体系,涵盖了课程建设、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技术考试只看重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关心学生对体育技能到底掌握多少,各项考核都不尽合理,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
四、结语
体育专业教学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办学就不具有社会性,难以提高学生就业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实际,放眼未来,才能构建新时期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与能力都优秀的体育人才,素质与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04):103-106,14.
[2]张娟容,程如意.从就业形式来探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8):95-96.
[3]姚建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8):29-30.
[4]丁洁.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02):122-124.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182-02
据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专业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体育运动项目在课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职称较高的老师占绝大多数,师生比例差异明显,因此,高校必须优化体育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思维取向,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近期教育实践领域中,人才培养模式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也是教育行业中的一个关注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涉及种类、层次、要求等方面。建立明确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对学制课程的确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传统思想的作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沿用传统模式,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1]。因此,必须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更换传统的单调培养模式,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做前提。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困境分析
1.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要领,能够从体育教学、动作训练、运动比赛、课外活动指导、体育科研项目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它的总体指导思想一直基本定格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目标单一,就业范围狭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不具备社会性和多向性,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招生规模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究其原因,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基础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过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近几年,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一现象使得在校学生人数变少,进而加剧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过剩。此外,人才规格显得过于单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得人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发生冲突,直接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
2.培养途径。多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因此,必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并根据毕业论文和教育实践的标准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加基础教学课时,进而提高并改进体育专业的技术和技能,通过“再学习”的专修教学模式的培养,已经不能全面、高效地实现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教学目标。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还是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都应该做更近一步的研究与改革。
3.课程设置。我国当前的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处于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显得单调,专业性太强,但又不具有灵活性,知识扩展的范围小,而且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时代性。一些内容重复,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用书中没有合适的材料供学生参考,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基础课大多都是竞技体育,民间传统社会体育的比例明显下降,高校对这些科目的开设较少,对于幼儿体育和残疾人体育这些特殊人群的需求,学校更是没有考虑到,因此,课程开设项目少之又少;第二,专业选修课覆盖面窄,没有看到体育自身具备的娱乐性和健身性,没有发展多样化的体育教育,导致相关课程无法及时有效开展,运动休闲、体育健身、活动娱乐、体育旅游、产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建设都需要完善和改进;第三,公共基础课的种类不足,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了解缺乏;第四,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不够,课余时间不充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师资队伍。当前,高校有大量教师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单一型”人才,受传统教学思想与体育技术知识的限制,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都体现为“竞技化”,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对学科知识进行引进和渗透,体育教学演变成一种技术教学。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给学生造成了压力,学生只能盲目模仿和记忆,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个性难以彰显,不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3]。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新,进而影响学生,使得体育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变得科学、正确、合理。
三、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构建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而确定培养目标。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化和生活化。而且,近年来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的严峻成为很多毕业生和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由单一化转换为多元化,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和体育技能的体育教育人才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宗旨。这类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各项素质都很优秀,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体育水平也一定堪称一流。还有,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很重要,可以迅速在各种环境中适应变化,并接纳新事物,这才是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建设先进的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配备良好的运动技术与专业理论水平兼具的师资队伍,只有软件硬件设施都准备充分,才能完美体现体育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规格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专业理论和运动技术要领,不但可以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组织并裁判体育竞赛,还可以进行科研活动,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跻身于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行列中,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变化。相对来说,重点大学在学术方面相对有优势,可以考虑跨度学习或者以选修的方式培养知识与技术含量都比较高的全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指导能力较强,人文知识丰富;而一些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扩大范围,包括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农村、社区体育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能在艰苦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还能在其他行业承担体育工作的重任。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往婴幼儿方面发展,既实用又能培养体育教师,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和代职进修等,对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合作,制造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学校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以在社会上招聘教师这一做法,改变教师来源单一现象;以人才交流平台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推动人员优化组合;以教师业务考核办法的更新提高教师水平,全面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设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是实现人才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处于领导地位。改革内容大致为:①精心安排专业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必须关注课程质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②适当增加选修课,特别是娱乐性强的非竞技项目;③调整学科结构,加大社会与自然学科所占比重,注重学生的人文知识;④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交流,深入前沿;⑤打破传统考试方法,重新拟定考核标准,强调灵活性与多样性。优化课程体系,涵盖了课程建设、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传统技术考试只看重学生的体育成绩,不关心学生对体育技能到底掌握多少,各项考核都不尽合理,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
四、结语
体育专业教学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办学就不具有社会性,难以提高学生就业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实际,放眼未来,才能构建新时期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与能力都优秀的体育人才,素质与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04):103-106,14.
[2]张娟容,程如意.从就业形式来探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8):95-96.
[3]姚建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8):29-30.
[4]丁洁.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0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