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于腾冲县大塘社区的傈僳族,至今都保留着传统的风俗文化,但生活的方式和地區阻碍了人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花傈僳族社会进经济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关键词】腾冲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现约62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之中[1]。傈僳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以前的商、周时期属青藏高原北部一带的古氐羌部落族群中的一支,傈僳族人民为了生存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四川盆地,再经云贵高原进入澜沧江、怒江峡谷地带生息繁衍[2-4]。腾冲地区的傈僳族于清康熙四年从怒江迁移至此,由于民族人口数量的弱势与迁徙的客观因素,使得傈僳族民族本源文化与地域内的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族源相同而地域文化不同的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和傈坡等支系[5]。由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一直选择山高谷深、地势险峻的地区栖息,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留了傈僳族独特的传统文化[6,7]。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社区,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25°38’N,98°40’E),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与泸水、西与缅甸交界,国土面积133.64km2,海拔约1850m,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800mm[8]。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自然村是完全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村民小组,该地的傈僳族村民是从怒江洲泸水、碧江、兰坪,大理州云龙,保山市潞江坝及缅甸岗房等地迁徙至此,现有农户45户,人口285人,13个姓氏,16个家族。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林木产品和畜牧养殖为主[9],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500元。村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和傈僳语2种,但是现今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文字。由于大塘产业基础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经济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来源[10],与曲石乡的烟草、油菜、粮食基地相比,不具备大面积开发农业的条件。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传统文化
1.1服饰文化
居住在大塘社区的傈傈族,由于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自称为“Xiangxiang Pa”,当地的其他族同胞根据他们美丽的服饰而称之为花傈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等组成,同时佩戴傈僳族民族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贝饰”,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海贝集、俄勒帽等。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称为“喜鹊衣”,由傈僳语叫“Wu Te”的青布包头头饰、项圈、白布长衫、大襟衣、腰带、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鞋组成,配以海贝带花包、胸花、辫花缀、长刀、箭包、努子、弹笼和火枪等装饰物,有些富裕的年纪较大的长者,还爱挂珊瑚或玛瑙耳坠。
与怒江地区傈僳族相比,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和层次多样的胸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都显示出了当地花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2传统节日
虽然大塘社区的傈僳族属花傈僳支系,但也同样保留有傈僳族传统的节日,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阔时”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意,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1],每年12月20至22日举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年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同时在春节期间还要举行“澡塘会”,傈僳族人们相聚在温泉边一起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僳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宵狂欢,尽兴方散,这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因而,傈僳族习惯上称九至十月为“醉酒月”。
1.3表演文化
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唱歌跳舞,每当有传统节日时,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12]。花傈僳作为傈僳族重要分支,唱歌更是大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地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反映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到人们所驯服的猪、鸡、羊、马的沸腾的王国,一个鸟飞鱼跃、鸡跳羊斗,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的天地。鸟兽舞大多是独舞形式,跳舞的人怀抱琵琶,自弹自舞,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当地居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年节、婚嫁时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跳戛”是一种集体歌舞,过去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坝转着火塘、烧着水酒,边唱边跳,由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结尾时,由群舞者唱高八度。《锅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爱的舞蹈。“锅庄”,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而得名。 歌唱与当地花傈僳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3,14],民间谚语说:“盐不可不吃,歌不唱不得”。花傈僳族人民在探亲访友、打猎放牧、田问耕作、谈情说爱、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更有甚者就民事纠纷或打官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调解,堪称世界歌唱一绝。花傈僳民歌按歌曲功能和歌唱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中歌曲功能类可分为九种,分别是:(1)木刮亦称木刮哺即叙事古歌;(2)摆时即山歌;(3)优叶即情歌;(4)喂然哦即结婚调;(5)尸乌刮即丧葬调;(6)密达即劳动歌;(7)赤罗嘎即牧歌;(8)萨讷其哦即儿歌 (摇儿歌、摇篮曲);(9)然哈枯即祭祀歌。歌唱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大调十部”。
2.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2.1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文物收藏、档案管理的机构,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花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请专门的学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字作科学分类、收集、贮存,除了对现有传统建筑和民族服饰进行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的记录,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保障花傈僳族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文化传承人[15],保障花傈僳传统文化传承。
2.2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点
挖掘、筛选出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化嫁接的文化因素,促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成为花傈僳族走向现代化的支撑。
塘社区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可现代化的因素,如恋爱自由、婚礼简单、火葬习俗、重视生态、保护水源及水源林、重视畜牧、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长敬老、耻于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直接可与现代经济嫁接的文化因子,如服饰、节日、民间文学艺术、刺绣、传统饮食等[16]。只要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经济接轨的文化因素,导入现代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那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对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进行包装、提升,利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吸引本民族及外地游客参与,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花傈僳族群众带来了经济实惠,又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经济发展了,就能唤起花傈僳族爱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3实施经济的文化战略
如何从过去不经意的“文化資源”中开发出经济效益,为大塘花傈僳族脱贫致富开辟新思路,这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点,但表现方式不一,开发的价值、难度不一,“文化战略”则帮助我们寻找闪光点、开发点。例如大塘社区花傈僳族作为山地民族,它的采集、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对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就极具吸引力,加上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组织开发就是财富。因此,大塘社区的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将其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扩大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体现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4收外来优秀文化
经济发展给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加之汉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同时腾冲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文化,都使其传统文化内外交汇,导致花傈僳族传统文化衰退、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现象必须正确应对,这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吸收整合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大塘花傈僳族有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在当今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只有敞开胸怀,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充实到本民族文化中去,民族传统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
3.结语
大塘社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地方,温泉群、田园风光、抗战历史、大树杜鹃等。近几年来,进入大塘开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开发将作为大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好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并存的局势,有巨大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合理把握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共进,是今后大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
【参考文献】
[1]王学辉.法人类学的体验——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傈僳族习惯法文化简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7):233-244.
[2]杨套华.傈僳族刀杆节伦理意蕴研究概述[J].金田(社会视野),2002,12:270.
[3]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5):39-43.
[4]高志英.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J].学术探索,2007,3:117-121.
[5]杨晨飞.傈僳族历史变迁对其传统体育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63-65.
[6]赵学先.民族理论视野下怒江傈僳族的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25-29.
[7]斯陆益.僳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薛纪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沈立新,马建忠.高黎贡山西坡大塘村社会林业活动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8,(3):58-62.
[10]熊清华,朱明育.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侯兴华.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及其演变[J].保山学院学报,2012,31(3): 84-89.
[12]李茂林,斯琴高娃.傈僳族风俗志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3]李艳芳.傈僳族婚俗类大调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 2013,26(3):91-96.
[14]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5]高小康.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39-46.
[16]何奎.基于民族旅游视野下的腾冲傈傈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1,30(4):82-88.
【关键词】腾冲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
傈僳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现约62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之中[1]。傈僳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以前的商、周时期属青藏高原北部一带的古氐羌部落族群中的一支,傈僳族人民为了生存从青藏高原迁徙到四川盆地,再经云贵高原进入澜沧江、怒江峡谷地带生息繁衍[2-4]。腾冲地区的傈僳族于清康熙四年从怒江迁移至此,由于民族人口数量的弱势与迁徙的客观因素,使得傈僳族民族本源文化与地域内的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族源相同而地域文化不同的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和傈坡等支系[5]。由于傈僳族的生活习俗,一直选择山高谷深、地势险峻的地区栖息,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此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保留了傈僳族独特的传统文化[6,7]。
云南省腾冲县界头乡大塘社区,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25°38’N,98°40’E),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与泸水、西与缅甸交界,国土面积133.64km2,海拔约1850m,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1800mm[8]。大塘社区大河边傈僳族自然村是完全由傈僳族村民组成的村民小组,该地的傈僳族村民是从怒江洲泸水、碧江、兰坪,大理州云龙,保山市潞江坝及缅甸岗房等地迁徙至此,现有农户45户,人口285人,13个姓氏,16个家族。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林木产品和畜牧养殖为主[9],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约2500元。村民交流的语言有汉语和傈僳语2种,但是现今已没有人会写傈僳族文字。由于大塘产业基础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缺乏经济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来源[10],与曲石乡的烟草、油菜、粮食基地相比,不具备大面积开发农业的条件。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塘社区傈僳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以期从花傈僳族传统文化着手,寻求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1.传统文化
1.1服饰文化
居住在大塘社区的傈傈族,由于传统服饰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多彩,自称为“Xiangxiang Pa”,当地的其他族同胞根据他们美丽的服饰而称之为花傈僳。当地傈僳族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银须项圈、串珠珠、披挂、大裆裤、膝箍、吊筒、竹麻尼等组成,同时佩戴傈僳族民族服饰中最重要的装饰元素“贝饰”,主要款式有拉本里底、海贝集、俄勒帽等。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称为“喜鹊衣”,由傈僳语叫“Wu Te”的青布包头头饰、项圈、白布长衫、大襟衣、腰带、大裆裤、漆箍、吊筒、竹麻鞋组成,配以海贝带花包、胸花、辫花缀、长刀、箭包、努子、弹笼和火枪等装饰物,有些富裕的年纪较大的长者,还爱挂珊瑚或玛瑙耳坠。
与怒江地区傈僳族相比,大塘社区花傈僳族服饰装饰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形态各异的头饰、银光闪烁的耳饰、色彩艳丽的颈饰和层次多样的胸腰饰,以及流光溢彩的佩饰,都显示出了当地花傈僳族人民的爱美情节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2传统节日
虽然大塘社区的傈僳族属花傈僳支系,但也同样保留有傈僳族传统的节日,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阔时”是傈僳语音译,为“岁首”、“新年”之意,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1],每年12月20至22日举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过年期间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同时在春节期间还要举行“澡塘会”,傈僳族人们相聚在温泉边一起洗浴,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
刀杆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办,已有数百年历史。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刀杆节是僳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僳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新米节又叫收获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至十月,当稻谷、玉米成熟收获季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以举行收获节活动方式,品尝刚收获的粮食并煮酒杀牲聚众活动来庆祝一年辛劳的收获。在聚众活动中,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自带酒、肉和米饭聚集在村寨中央的晒场、草坪或者附近的田地中,人们燃起篝火,边聊天边饮酒尝新。老人围着熊熊的火塘过讲述远古的祖先历史故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欢歌笑语,弹着琵琶歌唱丰收,往往通宵狂欢,尽兴方散,这种活动往往延续十几天,因而,傈僳族习惯上称九至十月为“醉酒月”。
1.3表演文化
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唱歌跳舞,每当有传统节日时,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都要进行表演[12]。花傈僳作为傈僳族重要分支,唱歌更是大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当地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反映被人们所猎取捕获的鹿、熊、猴、兔,到人们所驯服的猪、鸡、羊、马的沸腾的王国,一个鸟飞鱼跃、鸡跳羊斗,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的天地。鸟兽舞大多是独舞形式,跳舞的人怀抱琵琶,自弹自舞,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当地居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群众自娱性的《琵琶舞》是年节、婚嫁时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只要弹拨乐器“弦子”一响,从儿童到老人都会翩跹起舞。“跳戛”是一种集体歌舞,过去只要一跳起来就要跳几天,短的也要跳一夜。常在堂屋和院坝转着火塘、烧着水酒,边唱边跳,由长辈或有威望的人及其他人相和。结尾时,由群舞者唱高八度。《锅庄舞》是彝族、傈僳族所喜爱的舞蹈。“锅庄”,则因为最初围着火塘跳的舞而得名。 歌唱与当地花傈僳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3,14],民间谚语说:“盐不可不吃,歌不唱不得”。花傈僳族人民在探亲访友、打猎放牧、田问耕作、谈情说爱、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更有甚者就民事纠纷或打官司时也用唱歌来表达、调解,堪称世界歌唱一绝。花傈僳民歌按歌曲功能和歌唱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中歌曲功能类可分为九种,分别是:(1)木刮亦称木刮哺即叙事古歌;(2)摆时即山歌;(3)优叶即情歌;(4)喂然哦即结婚调;(5)尸乌刮即丧葬调;(6)密达即劳动歌;(7)赤罗嘎即牧歌;(8)萨讷其哦即儿歌 (摇儿歌、摇篮曲);(9)然哈枯即祭祀歌。歌唱内容类可分为十部即“大调十部”。
2.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探索
2.1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
建立专门的资料整理、文物收藏、档案管理的机构,整理和收集传统文化,建立社区文化博物馆,展示花傈僳族的传统文化。请专门的学者对民族文学和文字作科学分类、收集、贮存,除了对现有传统建筑和民族服饰进行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外,还要注重对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的记录,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保障花傈僳族民众在文化保护方面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文化传承人[15],保障花傈僳传统文化传承。
2.2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连接点
挖掘、筛选出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化嫁接的文化因素,促使经济与文化相结合,使文化成为花傈僳族走向现代化的支撑。
塘社区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可现代化的因素,如恋爱自由、婚礼简单、火葬习俗、重视生态、保护水源及水源林、重视畜牧、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长敬老、耻于偷窃等。此外还有许多直接可与现代经济嫁接的文化因子,如服饰、节日、民间文学艺术、刺绣、传统饮食等[16]。只要认真挖掘、筛选,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与现代经济接轨的文化因素,导入现代科技文化、经济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那传统文化也就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如对傈僳族的传统节日阔时节、澡塘会、刀杆节、新米节等进行包装、提升,利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吸引本民族及外地游客参与,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花傈僳族群众带来了经济实惠,又使本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经济发展了,就能唤起花傈僳族爱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3实施经济的文化战略
如何从过去不经意的“文化資源”中开发出经济效益,为大塘花傈僳族脱贫致富开辟新思路,这需要培养一种新的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特点,但表现方式不一,开发的价值、难度不一,“文化战略”则帮助我们寻找闪光点、开发点。例如大塘社区花傈僳族作为山地民族,它的采集、生产方式和民风民俗,对于外民族、外文化的人就极具吸引力,加上当地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以组织开发就是财富。因此,大塘社区的花傈僳族传统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而应将其注入旅游业的发展之中。一方面扩大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体现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同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累资金,从而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2.4收外来优秀文化
经济发展给大塘花傈僳族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加之汉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同时腾冲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商业文化,都使其传统文化内外交汇,导致花傈僳族传统文化衰退、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现象必须正确应对,这就需要主动、积极地吸收整合外来优秀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大塘花傈僳族有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传统,在当今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闭关自守、孤芳自赏,只有敞开胸怀,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充实到本民族文化中去,民族传统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
3.结语
大塘社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旅游开发潜质的地方,温泉群、田园风光、抗战历史、大树杜鹃等。近几年来,进入大塘开发、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多,旅游开发将作为大塘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把握好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旅游。花傈僳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并存的局势,有巨大的可塑性与发展空间,合理把握文化开发与经济发展共进,是今后大塘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
【参考文献】
[1]王学辉.法人类学的体验——云南省怒江大峡谷傈僳族习惯法文化简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7):233-244.
[2]杨套华.傈僳族刀杆节伦理意蕴研究概述[J].金田(社会视野),2002,12:270.
[3]马世雯.傈僳族的传统思想及其当代社会观念的演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5):39-43.
[4]高志英.流动的文化和文化的流动——唐代以来傈僳族的迁徙及其文化变迁研究[J].学术探索,2007,3:117-121.
[5]杨晨飞.傈僳族历史变迁对其传统体育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63-65.
[6]赵学先.民族理论视野下怒江傈僳族的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25-29.
[7]斯陆益.僳僳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薛纪如.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沈立新,马建忠.高黎贡山西坡大塘村社会林业活动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8,(3):58-62.
[10]熊清华,朱明育.高黎贡山周边社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侯兴华.傈僳族刀杆节的由来及其演变[J].保山学院学报,2012,31(3): 84-89.
[12]李茂林,斯琴高娃.傈僳族风俗志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3]李艳芳.傈僳族婚俗类大调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 2013,26(3):91-96.
[14]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5]高小康.走向“后申遗时期"的传统文化保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39-46.
[16]何奎.基于民族旅游视野下的腾冲傈傈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1,30(4):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