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创新的“科研之星”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成为一个时代的信息载体,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可以用“飞跃”来形容。而徐元森正是这个飞跃的经历者和见证人……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一间实验室里,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站在一台精密的大型设备前,指导几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研究一个国家重点新课题。他仔细地分析着刚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很快得出一个结果,并向科研人员部署下一步的实验。他就是被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誉为“不断创新的科研之星”的我国著名微电子及冶金专家徐元森教授。
  农家出了个读书郎
  1926年5月22日,徐元森出生在浙西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位农家子弟从小就喜爱读书,学习成绩始终非常优秀。他在本地读完小学后,就考进了江山县立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他又以优良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立衢州中学读高中。
  在徐元森读中学期间,抗日战争早已爆发。1940年8月间,日寇派飞机轰炸了衢州、江山等地,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之下,火车站、民房等一些建筑物被炸成一片废墟。两年后,日本陆军部队又侵占了衢州地区多地,侵略者大肆杀人放火,犯下了累累罪行。徐元森所在学校也无法正常开课,师生们经常东躲西藏,学习环境非常差,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学生在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还要提防着日寇的枪弹,连生存也受到威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徐元森仍坚持刻苦学习,白天认真听讲,晚上则在蜡烛灯下看书做作业,所以学习成绩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特别是每次看到或听说日寇在全国多地犯下了烧杀抢掠等滔天罪行后,他愤慨之余,更是暗暗在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让祖国强大起来,不再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
  1946年,徐元森考进了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是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抗战爆发后,浙大师生于1937年11月11日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曾相继迁往本省建德和江西、广西、贵州等地。抗战胜利后,浙江大学于1946年从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迁回杭州,徐元森有幸成为浙大回迁后的首批学生。他牢记浙大的求是校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学习了理工科,特别是化学方面的知识。在浙江大学4年的求学生涯中,徐元森如鱼得水,进步很快,为他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和科研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工作显身手
  转眼间到了1950年,徐元森从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建国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之一。徐元森和同事们在老一辈科学家指导下研究出了一批批金属、半导体和电子材料等新材料,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键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建设需要大量钢材,而钢厂已被破坏殆尽。因此研究所提出研制球墨铸铁。这一种新材料不仅具有钢的强度、铁的成本,而且还兼具制造工艺和设备简单的优点。
  徐元森等科研人员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认真制订了研究计划,反复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经常走访有关科研部门和冶金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工人共同探讨与试验。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53年首先研制成功球墨铸铁这一新型材料。随后它在全国许多企业推广生产,并在机械、造船、兵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以铁代钢,以铸代锻”的目标,实现了令人满意的使用效果,同时,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成果荣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53年下半年,我国着手实施开发内蒙古白云鄂博铁矿计划,并开始建设包头钢铁公司。但白云鄂博铁矿石中含有大量的萤石和稀土元素,为世界所仅有。这种矿石的冶炼,在世界炼铁史上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在所长周仁的领导下,上海冶金研究所接下了白云鄂博铁矿矿石高炉冶炼的研究工作。周仁所长率先在研究所进行了总动员,组织成立了会战组。徐元森被选为会战组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包头铁矿的高炉冶炼科研工作,并由他负责两项子课题的研究,即:探明氟在高炉冶炼中的变化规律和氟对高炉煤气燃烧的影响。他和有关科研人员迅速建成一座1立方米的小型高炉进行科学试验,并在实验室内同步开展实验,系统地分析氟在高炉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获取了几万个宝贵的数据。
  经过近3年的努力,徐元森等科研人员终于发现氟在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高炉煤气中除氟的方法及其对燃烧的影响,为包头钢铁公司炼铁厂的设计、生产、环保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研究还相继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如今,包头钢铁公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科研生产基地,是中国钢铁和稀土生产的大型联合集团。有了徐元森等科研人员取得的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包头钢铁公司至今渣铁畅流,也没有因为氟而产生环保问题。
  1958年,国家有关地质部门在金沙江畔一个叫攀枝花的山区(现为攀枝花市),探明了贮量巨大的钒钛磁铁矿,国家决定建设攀枝花钢铁公司。但由于攀钢钒钛磁铁矿经选矿后,铁精矿石中仍含有大量的二氧化钛,故在冶炼时炉渣中二氧化钛的含量高达20%~32%。这种高钛渣极容易变稠并堵塞炉缸,造成高炉损坏甚至停产。因而,这种矿藏全世界都没有大规模开采和冶炼,成为世界炼铁史上又一难题。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受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委托,由徐元森领导一个课题组,负责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高炉冶炼难题进行研究攻关。徐元森等科研组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含钛高炉型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原有的1立方米的试验高炉,进行了长达2年的艰苦试验。经过多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掌握了钛渣在高炉内的变化规律。最后,他们发明了“吹炼风口法”,在实际生产中,有效防止了堵塞炉缸或相关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渣铁的正常流动。这在世界炼铁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使高钛铁矿的高炉冶炼成为可能的,而且还能获得优质含矾生铁。如今,攀枝花钢铁公司已成为我国西南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和世界上著名的矾生产厂,攀钢以它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冶炼工艺技术,被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一面旗帜。而这一工艺技术,就是在“吹炼风口法”等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起来的。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   国家冶金工业部将上述成果在全国同类企业中推广,不仅让其他厂矿从中受益,而且使我国一跃成为产矾大国。至今,这些科研成果还在许多厂矿发挥作用。
  新征途上创新业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科技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徐元森所在的研究所也进行了战略转移,转向纯金属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领域。1960年,他被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了研究室副主任,领导三、五族高纯元素和砷化镓单晶的制备研究。他带领全室同志巧妙地将冶金原理应用到高纯元素的提纯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领域,例如区域焙化、萃取、升华、蒸馏和真空蒸馏等工艺,获得我国第一批7种纯度为5个9、6个9的高纯元素,研制出第一批砷化镓的单晶,并在有关企业推广生产,为我国半导体材料的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应对世界计算机研制技术的新变化,上世纪60年代,中国计算机研制技术攻关人员正在奋起直追,国家下决心研制国产大型计算机。但要研制大型机,必须先研制出集成电路,国家有关部门便将这个任务下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1965年至1987年(“文革”期间除外),徐元森一直主持上海冶金研究所集成电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他在人员少、时间短、设备简陋和“文革”运动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批高速电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并用这些集成电路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运算速度达百万次的655机、500万次的905机、2000万次的757机等大型计算机。其中,“PN结隔离技术”和“双极型64位ECL高速存储器”两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高速、超高速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项目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1978年起,徐元森先后担任集成电路研究室主任、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等职。1979年,他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从1964年到1981年间,他负责的集成电路研究室,先后3次被评为中科院或上海市的先进集体。如今,该研究室已成立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微电子学分部,并成为上海微电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从1982年开始,该研究室重点开展MOS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单片8位、16位CPU电路。这些集成电路和工艺技术均处于当时国内领先地位,促进了我国CMOS技术的发展,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年6月,他作为中国科学院集成电路代表团团长,曾赴朝鲜讲学两周。1989年,他又领导研制成功120门、600门的GaAs大规模集成电路,该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90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此外,徐元森还主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基础的研究。1995年5月,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10月14日,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求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币设立的“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奖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经严格评选,徐元森等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老骥欣喜逢盛世,满目青山夕照明。多年来,年逾八旬的徐元森院士从未停止科研工作,从未过一般人想过的清闲日子,而是仍坚持在科研领域为祖国发挥余热。他不断攻克生物芯片应用技术,将生物学、医学与微电子学、MEMS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DNA测序,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分析,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新贡献。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徐元森每年还要带一些年轻的研究生,尽自己所能做好科研精神的薪火相传。虽然他的工作很忙碌,但是他晚年的生活却充实有益,丰富多彩,就像夕阳一样绚丽。
  在本文写就不久,笔者惊悉徐老因病于2013年3月27日6时06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在徐元森院士逝世后,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总工会、中国工程院等单位都发去唁电、唁函,并敬献了花圈、花篮。本刊也在此向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表示深切的悼念。
其他文献
100多年来,合成化学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合成物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正如2001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所指出的那样:化学是现代科学的中心,而化学合成则是化学的中心。近些年,我国几次食品安全问题都将化学合成的分支——食品添加剂推上风口浪尖。许多媒体和公众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归咎于食品添加剂,对其恐惧甚深。我国正陷入“政府越打击非法添加物,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就越恐惧”的怪圈。其
朋友,在这里首先对微观世界的“心脏”——原子核作一简单介绍。我们对“万有引力” (如苹果落地)和“电磁力”(如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再熟悉不过了,但研究表明,在原子核中还存在着另外两种力……    世界万物,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但是如果你细加研究就不难发现,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称”。  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天坛,均因其建筑的对称性留给人们以庄严肃穆、和谐优美之感。再看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明显为轴
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是人为的因素——要发展就必须了解过去。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过去,就等于没有了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是不完整的,他的发展方向更无从谈起。 ——侯仁之语录他被称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他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他是最早
2013年6月23日晚19时12分,月球过近地点,距地球356991千米,月亮视直径最大,角距为33.47分,月亮、地球和太阳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紧接着,21分钟后即19时33分,地球又迎来月圆时刻,这便是2013年最大最圆的月亮——“超级月亮”。  “超级月亮”的说法始于1979年,为占星家理查德·诺勒所定义。经多年修正后,该天象名词指的是:新月或满月期间,又恰逢月球与地球间距离较平常更近,换言之
古时,人们夜观星空,占卜算卦,预测未来。不过在长期观测星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星星的位置关系竟然可以准确地告诉我们时间,而最早的天文学就是为了准确报告时间而诞生的。  现在的天文学家依旧观测星空,不过早已不是为了预报时间,而是为了科学地了解物理规律。我们知道,遥远的星光仅仅是电磁波的一部分,从那遥远天体发出来的除了可见光,还有电磁波的其他部分,比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这些成分同样包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利用光线控制神经活跃性,通过激活控制强迫性行为的大脑回路,成功阻止了老鼠的强迫性行为——梳理毛发。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强迫性行为的老鼠大脑中,都有一种名为Sapap3的基因,其基因蛋白质代码存在于大脑纹状体神经突触中,该大脑部分与沉溺和重复性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他们发现Sapap3基因具有光敏性,可通过光线进行控制。这项研究结果不仅将有助于科学家研制新型强迫症的
日前,科学家研制出一款可以打开“时间空洞”的新型设备。如果我们将一段需要隐藏的信息置入这个“时间空洞”中,那么就可以实现信息秘密传输,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这个“时间空洞”能让物质隐形。这款设备不仅可用于秘密信号的通讯,对信息进行保密,也可以创造一个极短的隐身时间。那么“时间空洞”究竟能持续多久呢,答案是0.00012秒。
仙女座星系是银河系的近邻,科学家通过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发现了仙女座星系中的26个新黑洞,其中7个分布于中央黑洞周围,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陷阱”。黑洞是一类拥有强大引力的天体,几乎不会发出可见光,只有当物质落入黑洞时,才会形成强大的X射线喷流。在大多数星系中央,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它们就如同星系的“马达”,通过强大的引力场控制着整个星系,并以一定的速度旋转。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4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宏观等级的3D打印材料按照预编程序自主组装。一旦这项新技术研制成功,我们就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未来的管道系统,管道可以按照预编程序,自主膨胀或收缩,改变容量或者管内液体的流速,实现蠕动式水流。这项4D打印技术绝对是颠覆性的。4D打印过程使用的材料可以改变形状,能够自主响应水、空气、重力、磁性或者温度的变化,因此它不但能够创造出有“智
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卡伦·柯林斯率领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大约700光年的神秘星系,那里拥有一个类似土星大小的行星,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KELT-6b行星。研究人员通过一种专门用于探索系外行星的陆基望远镜,对KELT-6b行星进行日常观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KELT-6b行星的公转周期仅为7.8个地球日,这意味着这颗星球上的一年仅相当于地球上一周的时间。而且,KELT-6b行星是一颗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