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教学方式上仍很大程度地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有所脱节,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能有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就在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术学校 计算机 一体化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技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技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是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我就技校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深刻认识教学对象
技校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讲,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通过培养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二、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现行的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的,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与培养职业型人才要解决的“怎样做”、“怎样做更好”问题不相适应,给教师的教和技校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多不便,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能呈现实际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要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3.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4.最好具有生动性;5.案例必须成系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技校计算机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到上机房操作时许多学生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技校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具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第二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能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通过以上四条,基本上可以形成计算机类课程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南国农.信息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林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技术学校 计算机 一体化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技工学校的办学目标。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技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技校计算机类课程大多是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我就技校计算机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深刻认识教学对象
技校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这些学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讲,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通过培养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
二、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
现行的教材大多数还是按学科课程思想编写的,偏重于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的陈述,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与培养职业型人才要解决的“怎样做”、“怎样做更好”问题不相适应,给教师的教和技校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多不便,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建立在现代行动体系教学基础上,能呈现实际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开发案例式一体化课程的关键在于设计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要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且要把相关知识点作适当的描述和解释;2.案例要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要与现实中的工作过程相吻合;3.案例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4.最好具有生动性;5.案例必须成系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地编排。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除了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外,还要设计大量供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案例习题库,让学生在大量的上机练习中不断强化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建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分为两部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通常老师讲解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生上机实践部分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由于技校计算机课程大多是讲软件的操作,在多媒体教室讲了的操作步骤,等到上机房操作时许多学生又忘记了,老师又要重新讲,这样浪费时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好。这种理论与实践分割的教学场地安排,与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技校教学不相适应,不符合技校学生形象思维的智力特点。
因此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授课模式,建设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具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中加装投影仪和幕布,使计算机房同时具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上课时老师一边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投影仪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一边就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边讲边练;第二种方式是在计算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中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软件,通过软件的方式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把教师机的屏幕演示内容投射到各学生机的屏幕上,这个功能也可以实现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插进行,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客观上要求老师必须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的一体化教师。
在应用“一体化教学”中,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真正具有“双师”素质,可能通过培训,深入生产第一线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参加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满足教学要求。
通过以上四条,基本上可以形成计算机类课程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是针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形式,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此,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教学,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南国农.信息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林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