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习惯问题造成的信息传递不通畅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大学开展语言习惯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从心理层面展开对策是解决其长时间养成的语言习惯问题的捷径。
【关键词】大学生 语言习惯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2-00-0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信息工具,还是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感情、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作为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它是识别一个群体的符号,是表达一个群体个性的特征,也是群体与群体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及信息传递的障碍。
1 大学生语言习惯教育的重要性
1.1 信息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人之间的信息往往因语言习惯造成传递的误差,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巨大且不应该的损失。虽然近十几年来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语言习惯问题依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若想解决则需要一符合受益人群年轻、涉及群体广泛、可操作性强的载体,而各大高校则成为了首选。
1.2 最适合的教育群体
大学校园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人才,故而其既是各地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场所也是个地方行为习惯冲突最为明显的场所。南北各地的语言习惯充斥在一起,其造成的信息交互不通畅也最明显。作为大多数人才四年集中学习场所,大学为缓解甚至解决语言习惯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对大学生这一庞大且将会在各行各业扮演重要角色的群体进行语言习惯教育对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 目前大学生语言习惯现状
2.1 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校园中,语言习惯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南北方差异,在我国北方高校,尤其是生源来自北方的学生比较多的学校,一些来自南方的同学在学习与交流上明显存在着困难,而且还常常因理解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在北方,仅京津唐这一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区域便存在严重用词分歧,更不用说诸如沈阳话与大连话差别。而在南方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2.2 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对大学生语言习惯认知与矫正的相关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长达20年左右的语言环境使每名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根深蒂固。其次,大学生对自身特质的来自外力的改变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最后,大学生对这种语言习惯的认知与纠正的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这些现状,解决大学生语言习惯问题任重而道远。
3 解决大学生语言问题的方案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习惯问题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首先让大学生接受语言习惯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到的障碍这一事实。形式可以是短片或者讲解,其实现关键是载体。学校不可能单独设立一门公共学科来讲解这一问题,而选修课的受众面又太少,主题班会操作上难度又大,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发布,但前提是校园网有足够吸引力。相较之下,以在报告厅进行专题报告的形式或者诸如思修、历史一类特定必修课上潜移默化的渗透的可行性较大。大学生是敏感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具主动性的群体。如果对问题的认同程度较高,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开始试图自己寻求解决方案,而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认同则会产生一种抵触。这种抵触一旦产生将对后面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所以在初期博得学生们对问题的普遍认同将关系整个方案的成败,而且最佳方案也是建立在同学们对该问题的普遍认同这个前提上的。
3.2 大学生语言习惯心理矫正
对任何一个群体而言,纠正语言习惯都是一个无比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大学生更不例外。当学生们对语言习惯问题有了初步的且客观的认识并逐渐认同以后,会处于一种短暂的自我尝试改变的阶段,然而由于长年养成的习惯以及不懂得要领而必然导致其受挫,当然还有一些强烈不愿意改变和并不在意的人。同样针对大学生猎奇与寻求兴趣的特点,可以在进行矫正教育的同时建立一种兴趣培养。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问题,愿意解决问题并且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后付诸实践并在目标达成前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兴趣那一切都是徒劳。
在这当中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是矫正不愿意改变的同学的心理。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当在人生命的某一时刻被告知知自己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坚持的或者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荣的是不仅不被提倡,而是应该改正的,那是很难接受的。但凡正视这个问题的人一时间都会无所适从。在大学生无所适从的时候恰恰是新概念介入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期间如果能够明确的给予指引的话,都会坦然接受并试图去改变自我。而另有一些人虽然可以承认事实但不愿意改变,这些人往往是由于对某些习惯的依恋或无法是从。其实我们说的语言习惯依然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我们并不是要抛弃某种习惯的行为,只是多了一种相同意义的行为供我们顺畅的交流。
当然就如一门外来语言一样,对语言习惯的纠正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因失去信心而选择放弃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坚定其信念。一是要提醒同学们纠正的必要性和实际性,二是要培养好同学们的兴趣,三是让同学们在纠正过程中感到受益。尤其可以选择在某些人文课堂上播放华人年轻精英们的高级对话,潜移默化中就在宣传着正确的语言习惯。
3.3 利用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对自身独有的特质都有着偏爱,同时也希望这种特质能得到广泛的承认。对这一心理,在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看待:首先同学们对自己的语言习惯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是要让大家养成另一种可选择的通用的语言习惯而并非抹杀其原本的习惯。其次利用这种心理,让大家理解想要有张扬个性的舞台就先要有能顺利传递个性的表达方式,信息传达准确才能得到欣赏。
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偶像情节,所以我们还可以打造一个甚至一些能让同学们欣赏的典范,在诸如演讲比赛等媒介中为语言习惯好的或表达方式流畅的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制造此类舆论导向宣传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能达到一种偶像效应,我们的工作将事半功倍。
诸如此类利用大学生的独特心理个性进行引导的方法还有很多,其关键在于大学生的心理要从多角度进行剖析,而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达到期望的目标。运用各种心理对策会使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处于国家的掌控之中,同时服务于各项方针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生产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教育的成功将直接造福社会。大学生得体的言行举止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其语言习惯也会使整个社会的语言习惯逐渐规范,使信息的交互更加畅通,使我国信息高速发展的齿轮得到了新一轮的润滑,为今后国家长远规划带来更多的便利。
【关键词】大学生 语言习惯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2-00-0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信息工具,还是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感情、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作为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它是识别一个群体的符号,是表达一个群体个性的特征,也是群体与群体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及信息传递的障碍。
1 大学生语言习惯教育的重要性
1.1 信息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人之间的信息往往因语言习惯造成传递的误差,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巨大且不应该的损失。虽然近十几年来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语言习惯问题依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制约。若想解决则需要一符合受益人群年轻、涉及群体广泛、可操作性强的载体,而各大高校则成为了首选。
1.2 最适合的教育群体
大学校园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人才,故而其既是各地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场所也是个地方行为习惯冲突最为明显的场所。南北各地的语言习惯充斥在一起,其造成的信息交互不通畅也最明显。作为大多数人才四年集中学习场所,大学为缓解甚至解决语言习惯问题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对大学生这一庞大且将会在各行各业扮演重要角色的群体进行语言习惯教育对中国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 目前大学生语言习惯现状
2.1 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校园中,语言习惯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南北方差异,在我国北方高校,尤其是生源来自北方的学生比较多的学校,一些来自南方的同学在学习与交流上明显存在着困难,而且还常常因理解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在北方,仅京津唐这一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区域便存在严重用词分歧,更不用说诸如沈阳话与大连话差别。而在南方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
2.2 所面临的困难
当前,对大学生语言习惯认知与矫正的相关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长达20年左右的语言环境使每名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根深蒂固。其次,大学生对自身特质的来自外力的改变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最后,大学生对这种语言习惯的认知与纠正的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综合这些现状,解决大学生语言习惯问题任重而道远。
3 解决大学生语言问题的方案
3.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习惯问题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首先让大学生接受语言习惯对信息传递的影响及这种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到的障碍这一事实。形式可以是短片或者讲解,其实现关键是载体。学校不可能单独设立一门公共学科来讲解这一问题,而选修课的受众面又太少,主题班会操作上难度又大,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发布,但前提是校园网有足够吸引力。相较之下,以在报告厅进行专题报告的形式或者诸如思修、历史一类特定必修课上潜移默化的渗透的可行性较大。大学生是敏感的群体,同时也是最具主动性的群体。如果对问题的认同程度较高,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开始试图自己寻求解决方案,而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认同则会产生一种抵触。这种抵触一旦产生将对后面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所以在初期博得学生们对问题的普遍认同将关系整个方案的成败,而且最佳方案也是建立在同学们对该问题的普遍认同这个前提上的。
3.2 大学生语言习惯心理矫正
对任何一个群体而言,纠正语言习惯都是一个无比艰巨且任重道远的任务,大学生更不例外。当学生们对语言习惯问题有了初步的且客观的认识并逐渐认同以后,会处于一种短暂的自我尝试改变的阶段,然而由于长年养成的习惯以及不懂得要领而必然导致其受挫,当然还有一些强烈不愿意改变和并不在意的人。同样针对大学生猎奇与寻求兴趣的特点,可以在进行矫正教育的同时建立一种兴趣培养。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认识问题,愿意解决问题并且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后付诸实践并在目标达成前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能保证学生们的兴趣那一切都是徒劳。
在这当中难度最大,耗时最多的是矫正不愿意改变的同学的心理。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当在人生命的某一时刻被告知知自己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坚持的或者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荣的是不仅不被提倡,而是应该改正的,那是很难接受的。但凡正视这个问题的人一时间都会无所适从。在大学生无所适从的时候恰恰是新概念介入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期间如果能够明确的给予指引的话,都会坦然接受并试图去改变自我。而另有一些人虽然可以承认事实但不愿意改变,这些人往往是由于对某些习惯的依恋或无法是从。其实我们说的语言习惯依然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我们并不是要抛弃某种习惯的行为,只是多了一种相同意义的行为供我们顺畅的交流。
当然就如一门外来语言一样,对语言习惯的纠正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因失去信心而选择放弃的人,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坚定其信念。一是要提醒同学们纠正的必要性和实际性,二是要培养好同学们的兴趣,三是让同学们在纠正过程中感到受益。尤其可以选择在某些人文课堂上播放华人年轻精英们的高级对话,潜移默化中就在宣传着正确的语言习惯。
3.3 利用大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引导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对自身独有的特质都有着偏爱,同时也希望这种特质能得到广泛的承认。对这一心理,在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看待:首先同学们对自己的语言习惯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我们是要让大家养成另一种可选择的通用的语言习惯而并非抹杀其原本的习惯。其次利用这种心理,让大家理解想要有张扬个性的舞台就先要有能顺利传递个性的表达方式,信息传达准确才能得到欣赏。
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偶像情节,所以我们还可以打造一个甚至一些能让同学们欣赏的典范,在诸如演讲比赛等媒介中为语言习惯好的或表达方式流畅的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制造此类舆论导向宣传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能达到一种偶像效应,我们的工作将事半功倍。
诸如此类利用大学生的独特心理个性进行引导的方法还有很多,其关键在于大学生的心理要从多角度进行剖析,而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达到期望的目标。运用各种心理对策会使大学生的成长方向处于国家的掌控之中,同时服务于各项方针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生产的中流砥柱对大学生教育的成功将直接造福社会。大学生得体的言行举止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其语言习惯也会使整个社会的语言习惯逐渐规范,使信息的交互更加畅通,使我国信息高速发展的齿轮得到了新一轮的润滑,为今后国家长远规划带来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