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坎特伯雷故事》是一部具有代表性与颠覆性的狂欢化诗体故事集,主要讲述一群香客在前往坎特伯雷城完成朝圣的途中所讲述的奇异故事。正是因为这批香客来自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诸如工匠、大学生、修女、武士、教士等,所以,他们讲述的故事在以讽刺与幽默作为基调的同时,通过刻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彰显当时的社会习俗与风貌。由喜剧场面形成的各色故事,既符合每位讲述人的身份,也能体现十四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反封建倾向思想。而其中人文主义思想与狂欢化诗学提倡的精神相吻合。本文从狂欢节的笑、广场上的狂欢与语言上的狂欢进行分析,探索了《坎特伯雷故事》的狂欢特征。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狂欢特征;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29-03
从《坎特伯雷故事》中包含的故事类型与内涵进行分析,可认识到该部诗集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点。这是因为《坎特伯雷故事》作者乔叟在创作过程中,引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法与框架结构,其目标在于形成一个由香客自己讲故事的“第二种生活”或“第二种世界”,该种创作方法在无形当中打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交流、相处环境,而此类狂欢化的环境类似于狂欢节,是非国家化、非教会化与非官方化的超越社会现实的自由文化环境。同时,《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个别市井类故事,将上述狂欢化特征推进了更高层次,该类市井故事包括《管家的故事》、《磨坊主的故事》、《托钵曾的故事》等,且《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具有十分显著的狂欢化特征。
一、狂欢节的笑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的情节中包含了对狂欢节的笑进行阐释与象征的内容,此两故事中包含的狂欢节的笑属于一种戏谑的笑或嘲讽的笑,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在对狂欢广场进行描述之后,伴随而来的即为狂欢化色彩浓厚的广场语言。在《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中,狂欢化的语言与笑为当时读者与后世读者带来了难得的释放人性、缓解压力、摆脱束缚、追求清新的自由感,以及一种充满了乐观主义思想的喜剧氛围或怪诞情绪。此外,在上述两个故事的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能够产生非颠倒效果的笑声描写,从而使得故事中存在的妄自尊大、自负、傲慢的品质与非自然的老夫少妻的婚姻状态受到了嘲弄。这就表明,《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笑,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颠覆或否定的含义,还可以激发肯定的力量,对当时社会中的常识与青春作以礼赞与庆贺。具体而言,《磨坊主的故事》为一篇具有明显市井色彩的故事,该非贵族生活的听众为贵族,即故事阐述者通过滑稽的模仿上流社会人士的优雅举止,达到嘲弄上流社会人士的错误爱情观的目的。
由此可见,《磨坊主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乔叟对上流社会价值观与爱情观的质疑,并以此为载体表达了对所谓的被骑士崇拜的爱情理想是否存在的怀疑。所以,该篇故事细节对狂欢化的精神以不同方向、不同形式为出发点,在讽刺模拟骑士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用两种语言意图、问题提出方式、思考方式、问题看待方式等,将两种世界观赋予相应的生命与活力。在对两种狂欢化色彩浓厚的故事进行对比后,读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强化之后的狂欢化的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均展现了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统一、连贯的世界感受,在此种世界感受中,各种行为的实施与出发点均是个人世界观的外在表现。
二、广场上的狂欢
对于《坎特伯雷故事》而言,广场为全民性的“代名词”,即广场为狂欢的象征。在诗学领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供形形色色人群交际与相聚的地方,诸如船上的卧室、客厅、加班、酒馆、澡堂、大街等,均带有狂欢广场的韵味。以《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为例进行说明,该两个故事以主人的生活住所為狂欢场所,尤其是卧室之内。由磨坊主提供的故事中,女主人公艾莉森和她的情人尼古拉在达到骗取老约翰信任的目的之后,使老约翰真的相信洪水即将到来的事实,从而获得了在卧室偷欢的机会。然而由艾莉森与她的情人共同策划的计谋却被艾莉森的追求者阿伯沙朗破坏,这是因为在夜幕降下之后,阿伯沙朗走到艾莉森与尼古拉偷情的窗下示爱,却无意中亲吻到了艾莉森的臀部,于是在这个充满讽刺的夜晚上演了一出狂欢场面。在阿伯沙朗亲吻到艾莉森的臀部之后,其为了报复艾莉森,将本想取笑自己的尼古拉的臀部烫伤,之后,尼古拉痛苦的高声喊叫“水,水”,而这一喊叫声恰恰使得老约翰真的以为洪水到来,因此,老约翰砍断了拴着木桶的绳索,使其自己因坠落地面而被摔伤。由该故事情节可以看出,《磨坊主的故事》呈现了一环扣一环的描写特点,使得狂欢化特征影响下的气氛进入一浪高过一浪的状态,并为最终出现的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该故事中,正是因为作者乔叟熟知臀部是指“翻面的脸”与“背面的脸”,因此,他在故事中用臀部代替脸的目的即为在以下充上的同时,更加凸显狂欢化的特征。这种描写手法与花样繁多的以臀代脸的描写方法相类似,从狂欢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贬低化与降格化即为现实主义中的艺术原则之一,且在怪诞现实主义中,一切崇高与神圣的事物均来自于对肉体、物质下部的重新理解,或是将上部与下部进行混淆与结合。
此外,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其他市井故事亦在猥亵、粗俗的语言基础上,展现了狂欢化的显著特征,例如:在泰巴旅馆的老板哈利贝利的热情邀请之下,一群香客聚集在一起游玩,尽情地饮酒、玩乐、逗趣,如同在度过节假日或庆祝庆典般快乐。旅馆店主哈利贝哈想尽设法的让修士和骑士先讲故事,在平日里都是按照社会等级来决定讲述顺序的,但此次香客们并没有按照社会等级顺序来讲述故事,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使社会的等级体制受到了挑战。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一群香客们前往圣地朝圣,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欢乐的笑声与活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有些香客讲述的故事体现出不以等级秩序生活的世界,充斥着挑战传统社会等级体制的氛围,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体现着多种不同的立场与心声。 三、朝圣上的狂歡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由不同的阶层与阶级的人组成了朝圣团队去往坎特伯雷朝圣,从这事件的本身来看,人们在朝圣的路上讲故事助兴聊以慰藉,你打发在朝圣路上寂寞的时间。在这段描述中,作为一个“治外法权”者,作者又一次地承袭了“狂欢游行”和“讲故事”的基本框式之外,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内在自由,尤其是“总引”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双重自由感,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都成为了“治外法权”在文学中的对等物。在作者身处的时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以及艺术的真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是不同的两个范畴,作者之所以将它们等而视之,完全是强大的官方文学体制下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虽然《坎特伯雷故事》朝圣与成功具有这宗教性的目的,但是其旅程却带有着实用性与世俗性的特征,宗教节目也如同民间活动一样,在朝圣的过程中一一开展,天朝圣者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隔离性,也促进了阶层之间的交流。在朝圣的旅途中,人们之间的等级秩序逐渐消散,从而形成了类似于狂欢节的“第二生活”和“第二世界”。所以可以说在《坎特伯雷故事》整个朝圣的过程,犹如一个狂欢类型的庆典活动,不仅具有着全民性质,同时也是阶层之间的交流形式,为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例如:《磨坊主的故事》与圣经相比,体裁较为相似,其模仿了圣经中约瑟夫和圣母玛利亚的描述,《磨坊主的故事》所描述的故事与圣经故事里的人物传说极为相似。讲述市井故事的《磨坊主的故事》在描述时使用了具有侮辱性与反叛性的情节与语言,体现出其狂欢化特征。《磨坊主的故事》描写了普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讲述了百姓挑战社会等级体制的狂欢生活,其讲述的故事完全颠覆了之前所讲述的守秩序和遵循社会等级体制的史诗故事。
四、语言上的狂欢
狂欢化文学写作方法是中世纪民间诗学文化与诙谐文化的关键性组成部分,狂欢化特征作用下形成的狂欢文化多被融合于广场语言中,此类语言充满着对神圣事物的歪曲与亵渎,以及同一切事物与一切人的不拘而又随意的交际。狂欢节庆祝模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部分官方意识下的宗教等级观念与政治等级观念,《坎特伯雷故事》中的文本狂欢的特征在于语言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写作体裁层面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狂欢化特点显著的作品会存在多种声部,以及问题戏仿与混杂性的优势,例如,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由巴斯夫人、磨坊主、哈利·贝利讲述的故事,以及市井故事共同组合而成的故事都包含了狂欢化元素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狂欢化世界。
换言之,在具体的作品中,讽刺性摹拟、脱冕、加冕、多声、杂语等为狂欢化语言的媒介,即语言上的狂欢体现了以肉体性原则为基础的怪诞现实主义。深入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中每篇故事的特点,可了解到由香客们讲述的故事在语言文体上各不相同,既有散文语言,又有诗歌语言,其中,牛津学士、女修院长、骑士等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讲述,而磨坊主、厨师、海员、差役等受自身教育程度较低的客观条件的影响,选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讲述故事,而此亦增添了故事语言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由此可见,乔叟在创作《坎特伯雷故事》过程中,并未将狂欢化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简单吸收或盲目叠加使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充分利用其叙述技巧与艺术素材,从而保障故事叙述者能够摆脱来自道德等层面的谴责。
正如《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乔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把狂欢化的各种因素、情节加以虚构故事当中,而是把狂欢化作为主要中心点,并以此展开讲述,在讲述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讲述能力,使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能抛开世俗道德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例如:模仿主讲述的市井低俗故事和巴斯人在讲述故事时对宗教教义进行批判等,体现出作品狂欢化特征。
综上所述,狂欢化特征作用下形成的文学作品包含多重的世界观与思想内容上的各种狂欢。《坎特伯雷故事》含有的狂欢化特征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暂时摆脱各方压力的自由感,因此,狂欢特征转变成了克服恐惧与严肃之后而产生的欢快感,并同时充满了乐观主义思想精神。这就表明,在对香客们讲述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故事进行集中创作的过程中,乔叟通过《坎特伯雷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英格兰社会传统习俗与文化之间的撞击与融合,且狂欢化特征展现了中世纪英国群众对官方正统文化引发的压抑而严肃的文学氛围的颠覆与反抗。
参考文献:
〔1〕郭志明.语言认知学视角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语言风格[J].语文建设,2016(18):39-40.
〔2〕纪晓云.《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实”与“虚”[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73-175,193.
〔3〕李伟光.以动物世界影射人类社会——浅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拟人手法[J].北方文学(中),2014(10):37-37.
〔4〕付邦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巴斯妇形象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7):59-60.
〔5〕杨林,张辉.论《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人文主义精神[J].学术交流,2012(10):198-200.
〔6〕张德明.朝圣:英国旅行文学的精神内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59-166.
〔7〕向欣.神圣与世俗的朝圣之旅——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08(32):212-213.
〔8〕李洋.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5-136.
〔9〕屈平.“从心所欲,不逾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新论[J].殷都学刊,2008,(2):107-112.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e Canterbury Tales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subversive Carnival poetic stories, it is mainly about a group of pilgrims in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way to Canterbury city to from different people. It is because this group of pilgrims who i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such as artisans, students, nuns, priests, warriors, their stories in satire and humor as imag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characters, it highlights the social customs and style at that time. All kinds of storie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comedy scene, it is not only accord with the identity of each narrator, but also embody the thoughts of humanism and anti feudalism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in the England, humanism and the spirit of Carnival poetics is similar. In this paper, the carnival, the carnival in the square and the carnival in the language a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Carnival features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Keywords: The Canterbury Tales; Carnival Features; Carnival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狂欢特征;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129-03
从《坎特伯雷故事》中包含的故事类型与内涵进行分析,可认识到该部诗集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点。这是因为《坎特伯雷故事》作者乔叟在创作过程中,引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法与框架结构,其目标在于形成一个由香客自己讲故事的“第二种生活”或“第二种世界”,该种创作方法在无形当中打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交流、相处环境,而此类狂欢化的环境类似于狂欢节,是非国家化、非教会化与非官方化的超越社会现实的自由文化环境。同时,《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个别市井类故事,将上述狂欢化特征推进了更高层次,该类市井故事包括《管家的故事》、《磨坊主的故事》、《托钵曾的故事》等,且《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具有十分显著的狂欢化特征。
一、狂欢节的笑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的情节中包含了对狂欢节的笑进行阐释与象征的内容,此两故事中包含的狂欢节的笑属于一种戏谑的笑或嘲讽的笑,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在对狂欢广场进行描述之后,伴随而来的即为狂欢化色彩浓厚的广场语言。在《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中,狂欢化的语言与笑为当时读者与后世读者带来了难得的释放人性、缓解压力、摆脱束缚、追求清新的自由感,以及一种充满了乐观主义思想的喜剧氛围或怪诞情绪。此外,在上述两个故事的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能够产生非颠倒效果的笑声描写,从而使得故事中存在的妄自尊大、自负、傲慢的品质与非自然的老夫少妻的婚姻状态受到了嘲弄。这就表明,《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笑,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颠覆或否定的含义,还可以激发肯定的力量,对当时社会中的常识与青春作以礼赞与庆贺。具体而言,《磨坊主的故事》为一篇具有明显市井色彩的故事,该非贵族生活的听众为贵族,即故事阐述者通过滑稽的模仿上流社会人士的优雅举止,达到嘲弄上流社会人士的错误爱情观的目的。
由此可见,《磨坊主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乔叟对上流社会价值观与爱情观的质疑,并以此为载体表达了对所谓的被骑士崇拜的爱情理想是否存在的怀疑。所以,该篇故事细节对狂欢化的精神以不同方向、不同形式为出发点,在讽刺模拟骑士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用两种语言意图、问题提出方式、思考方式、问题看待方式等,将两种世界观赋予相应的生命与活力。在对两种狂欢化色彩浓厚的故事进行对比后,读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强化之后的狂欢化的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均展现了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统一、连贯的世界感受,在此种世界感受中,各种行为的实施与出发点均是个人世界观的外在表现。
二、广场上的狂欢
对于《坎特伯雷故事》而言,广场为全民性的“代名词”,即广场为狂欢的象征。在诗学领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供形形色色人群交际与相聚的地方,诸如船上的卧室、客厅、加班、酒馆、澡堂、大街等,均带有狂欢广场的韵味。以《管家的故事》与《磨坊主的故事》为例进行说明,该两个故事以主人的生活住所為狂欢场所,尤其是卧室之内。由磨坊主提供的故事中,女主人公艾莉森和她的情人尼古拉在达到骗取老约翰信任的目的之后,使老约翰真的相信洪水即将到来的事实,从而获得了在卧室偷欢的机会。然而由艾莉森与她的情人共同策划的计谋却被艾莉森的追求者阿伯沙朗破坏,这是因为在夜幕降下之后,阿伯沙朗走到艾莉森与尼古拉偷情的窗下示爱,却无意中亲吻到了艾莉森的臀部,于是在这个充满讽刺的夜晚上演了一出狂欢场面。在阿伯沙朗亲吻到艾莉森的臀部之后,其为了报复艾莉森,将本想取笑自己的尼古拉的臀部烫伤,之后,尼古拉痛苦的高声喊叫“水,水”,而这一喊叫声恰恰使得老约翰真的以为洪水到来,因此,老约翰砍断了拴着木桶的绳索,使其自己因坠落地面而被摔伤。由该故事情节可以看出,《磨坊主的故事》呈现了一环扣一环的描写特点,使得狂欢化特征影响下的气氛进入一浪高过一浪的状态,并为最终出现的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该故事中,正是因为作者乔叟熟知臀部是指“翻面的脸”与“背面的脸”,因此,他在故事中用臀部代替脸的目的即为在以下充上的同时,更加凸显狂欢化的特征。这种描写手法与花样繁多的以臀代脸的描写方法相类似,从狂欢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贬低化与降格化即为现实主义中的艺术原则之一,且在怪诞现实主义中,一切崇高与神圣的事物均来自于对肉体、物质下部的重新理解,或是将上部与下部进行混淆与结合。
此外,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其他市井故事亦在猥亵、粗俗的语言基础上,展现了狂欢化的显著特征,例如:在泰巴旅馆的老板哈利贝利的热情邀请之下,一群香客聚集在一起游玩,尽情地饮酒、玩乐、逗趣,如同在度过节假日或庆祝庆典般快乐。旅馆店主哈利贝哈想尽设法的让修士和骑士先讲故事,在平日里都是按照社会等级来决定讲述顺序的,但此次香客们并没有按照社会等级顺序来讲述故事,突破了传统的等级观念,使社会的等级体制受到了挑战。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一群香客们前往圣地朝圣,整个过程中充满了欢乐的笑声与活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有些香客讲述的故事体现出不以等级秩序生活的世界,充斥着挑战传统社会等级体制的氛围,在《坎特伯雷故事》中体现着多种不同的立场与心声。 三、朝圣上的狂歡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由不同的阶层与阶级的人组成了朝圣团队去往坎特伯雷朝圣,从这事件的本身来看,人们在朝圣的路上讲故事助兴聊以慰藉,你打发在朝圣路上寂寞的时间。在这段描述中,作为一个“治外法权”者,作者又一次地承袭了“狂欢游行”和“讲故事”的基本框式之外,还在作品中融入了内在自由,尤其是“总引”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双重自由感,而艺术的“真实性”原则都成为了“治外法权”在文学中的对等物。在作者身处的时代,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描述,以及艺术的真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是不同的两个范畴,作者之所以将它们等而视之,完全是强大的官方文学体制下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虽然《坎特伯雷故事》朝圣与成功具有这宗教性的目的,但是其旅程却带有着实用性与世俗性的特征,宗教节目也如同民间活动一样,在朝圣的过程中一一开展,天朝圣者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隔离性,也促进了阶层之间的交流。在朝圣的旅途中,人们之间的等级秩序逐渐消散,从而形成了类似于狂欢节的“第二生活”和“第二世界”。所以可以说在《坎特伯雷故事》整个朝圣的过程,犹如一个狂欢类型的庆典活动,不仅具有着全民性质,同时也是阶层之间的交流形式,为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例如:《磨坊主的故事》与圣经相比,体裁较为相似,其模仿了圣经中约瑟夫和圣母玛利亚的描述,《磨坊主的故事》所描述的故事与圣经故事里的人物传说极为相似。讲述市井故事的《磨坊主的故事》在描述时使用了具有侮辱性与反叛性的情节与语言,体现出其狂欢化特征。《磨坊主的故事》描写了普通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讲述了百姓挑战社会等级体制的狂欢生活,其讲述的故事完全颠覆了之前所讲述的守秩序和遵循社会等级体制的史诗故事。
四、语言上的狂欢
狂欢化文学写作方法是中世纪民间诗学文化与诙谐文化的关键性组成部分,狂欢化特征作用下形成的狂欢文化多被融合于广场语言中,此类语言充满着对神圣事物的歪曲与亵渎,以及同一切事物与一切人的不拘而又随意的交际。狂欢节庆祝模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部分官方意识下的宗教等级观念与政治等级观念,《坎特伯雷故事》中的文本狂欢的特征在于语言风格的多元化,以及写作体裁层面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狂欢化特点显著的作品会存在多种声部,以及问题戏仿与混杂性的优势,例如,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由巴斯夫人、磨坊主、哈利·贝利讲述的故事,以及市井故事共同组合而成的故事都包含了狂欢化元素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狂欢化世界。
换言之,在具体的作品中,讽刺性摹拟、脱冕、加冕、多声、杂语等为狂欢化语言的媒介,即语言上的狂欢体现了以肉体性原则为基础的怪诞现实主义。深入分析《坎特伯雷故事》中每篇故事的特点,可了解到由香客们讲述的故事在语言文体上各不相同,既有散文语言,又有诗歌语言,其中,牛津学士、女修院长、骑士等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讲述,而磨坊主、厨师、海员、差役等受自身教育程度较低的客观条件的影响,选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讲述故事,而此亦增添了故事语言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由此可见,乔叟在创作《坎特伯雷故事》过程中,并未将狂欢化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简单吸收或盲目叠加使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充分利用其叙述技巧与艺术素材,从而保障故事叙述者能够摆脱来自道德等层面的谴责。
正如《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乔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把狂欢化的各种因素、情节加以虚构故事当中,而是把狂欢化作为主要中心点,并以此展开讲述,在讲述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讲述能力,使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能抛开世俗道德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例如:模仿主讲述的市井低俗故事和巴斯人在讲述故事时对宗教教义进行批判等,体现出作品狂欢化特征。
综上所述,狂欢化特征作用下形成的文学作品包含多重的世界观与思想内容上的各种狂欢。《坎特伯雷故事》含有的狂欢化特征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暂时摆脱各方压力的自由感,因此,狂欢特征转变成了克服恐惧与严肃之后而产生的欢快感,并同时充满了乐观主义思想精神。这就表明,在对香客们讲述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故事进行集中创作的过程中,乔叟通过《坎特伯雷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英格兰社会传统习俗与文化之间的撞击与融合,且狂欢化特征展现了中世纪英国群众对官方正统文化引发的压抑而严肃的文学氛围的颠覆与反抗。
参考文献:
〔1〕郭志明.语言认知学视角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语言风格[J].语文建设,2016(18):39-40.
〔2〕纪晓云.《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实”与“虚”[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73-175,193.
〔3〕李伟光.以动物世界影射人类社会——浅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拟人手法[J].北方文学(中),2014(10):37-37.
〔4〕付邦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巴斯妇形象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27):59-60.
〔5〕杨林,张辉.论《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人文主义精神[J].学术交流,2012(10):198-200.
〔6〕张德明.朝圣:英国旅行文学的精神内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59-166.
〔7〕向欣.神圣与世俗的朝圣之旅——解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08(32):212-213.
〔8〕李洋.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5-136.
〔9〕屈平.“从心所欲,不逾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新论[J].殷都学刊,2008,(2):107-112.
(责任编辑 徐阳)
Abstract: The Canterbury Tales is a representative and subversive Carnival poetic stories, it is mainly about a group of pilgrims in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way to Canterbury city to from different people. It is because this group of pilgrims who i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of society, such as artisans, students, nuns, priests, warriors, their stories in satire and humor as imag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characters, it highlights the social customs and style at that time. All kinds of storie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comedy scene, it is not only accord with the identity of each narrator, but also embody the thoughts of humanism and anti feudalism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in the England, humanism and the spirit of Carnival poetics is similar. In this paper, the carnival, the carnival in the square and the carnival in the language a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Carnival features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Keywords: The Canterbury Tales; Carnival Features; Carn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