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画家创作了一幅长卷山水画,面世后好评如潮,有人问他画中最美的部分是哪里?画家很郑重地说:留白。
  初闻我深感愕然。听其下文方解其惑。
  留白,其实就是“空白”,是中国画里常见的手法,那看似线条与颜色以外的虚无里,恰恰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深长的韵味,凝聚着作者的一片苦心。
  诗文中的留白是意在言外;音乐中的留白是弦外之音;戏曲中的留白是留其要处隐其全;绘画中的留白是虚与实的和谐;书法、摄影、篆刻的留白是加法和减法的取舍……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纵观古今诗词歌赋中的留白,可谓不胜枚举,妙趣横生。现代文学作品鲁迅的《祝福》《故乡》;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中的留白,不仅成为文学人致敬的经典,也被选为文学课的经典教材。我深知,留白不是作品的缺失之处,而是作者刻意创造的一种意境,力图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这是舒朗的艺术,诗意的含蓄,像深山听泉,曲径藏幽,凝聚着作者格调的高雅和超凡的睿智。
  国外作家毛姆的《雨》、海明威的《桥边老人》、泰戈尔的《素芭》、芥川龙之介的《橘子》等作品的留白處,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掩卷回味留白处延伸的想象领地,我们的脚步会跟随作家笔下的人物,走进异国他乡新奇的空间,去继续未来的生活,与其同呼吸共命运,荣辱兴衰,亦喜亦悲。
  不是所有作品的留白都独出心裁,也不是所有的留白都诗情画意,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人生的态度各有差异,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就有高低、深浅之分,这个“瓶颈”的形成被作家张炜一语中的:“凡飘浮和廉价的写作,往往都是由作者轻飘的生活所决定的,生活对他来说已没有足够的重量,心中再无反抗,更没有不屈,没有那样的根,于是不必指望发芽茂长”。他最近创作的《他们用一生的写作曲折回应原生家庭的深刻记忆》中,列举了哈代、狄更斯、契科夫、杰克·伦敦、博尔赫斯的幼年生活状态及家庭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此书指出了作品质量提高缓慢的“通病”,值得我们品读借鉴。心中有文学,笔下有情景,放下轻飘的心态,沉淀生活,在回忆爱与恨的往事中,找到最难忘的“曲折”点,让“反抗”的人性进行激烈碰撞,我们才会写出更贴近心灵,连接地气的作品,许多经典的留白也会随之应运而生。
  草原因为有湖泊、河流的留白而美丽宽广;森林因为有空地、山路的留白而浩瀚深远;文学作品因为“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而传诵于世……
  花开半更美。呼伦贝尔文学就像草原上盛开的百花,我们期待经典作品的问世,也愿意分享精彩的留白。
其他文献
1  也许是清晨飘起细雨的缘故,游人寥寥,异常清静。院子里弥漫着雨后的清香,和着一缕淡淡的幽兰芳香。几竿修竹,一丛幽兰,数间瓦房,几根石笋……极其简约,一如板桥先生自撰的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这便是先生自嘲为“聊避风雨”的故居,多少带有几分诙谐幽默。院子不大,粉墙黛瓦,倒也精巧雅致。想当年,板桥的故居未必有今日的整洁与宽敞。  踩在青砖铺地的天井里,似乎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在院子里的
期刊
单桃花这个女人,我还是很喜欢的。  单桃花是个寡妇,男人死后一个人拉扯大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南湖镇一个二婚男人,不过,这个二婚男人是个公派教师,不愁吃不愁喝。老二是儿子,大学毕业在省委大院里上班。  我来蛟龙掌第一天就睡在单桃花家里。  蛟龙掌地形像个巨大的龙掌,六道沟聚拢起扭曲森森的龙爪。当地人讲,很久很久以前,南湖有一个很大的湖泊,后来因为龙王收了天水人童男童女的贿赂,把雨下在了天水,这里十年
期刊
故乡并非是我的出生地  称为故乡是有祖父的坟茔和父亲的童年  月光照亮白沙  涌动的丘陵掩埋了  一支血脉的来由  回溯只到祖父就戛然而止  然后就剩下遥远的额尔古纳河  一直绵延流淌  那是一个唤作库伦的地方  我从来没有居住过  只有填写履历时一笔带过  在我踏着父亲的年迈走向年迈时  清明成为归乡的屋檐  五棵大柳树  以及树下的两座坟茔  提示着  风的去处我的来处  我也是在父亲快八十岁
期刊
徐斌的《蔬菜月令》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散文作品。从文体角度上看它更像是一本耕读笔记,详细记录了作者在种植蔬菜瓜果时的感悟与心得,整部作品散发出浓郁的田园风味,抒写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却又胸怀天下、关注苍生的古典情怀。  《蔬菜月令》书名乍看显得有点另类和小众化,仔细阅读后,难免被它打动。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十分用功的匠心之作。作者将自己几年来种菜时经历的辛
期刊
暮色压低天空。秋风紧贴草棵  燭泪凝滞,青香无语  散乱纸帛中,言辞化作云烟  这是你的插旗山。火焰将记忆  洗出干净轮廓  ——所谓幸福,意即被忽视、折磨  又在遗忘中闪烁  现在,心跳停下来,阳光  停下来。草叶放弃生长  一些青春退场,带走一部分枯萎  包括你的那份苦难  在残破人世,谁忍心提及命运  而彩色影像犹如童话般美好,深嵌坟头  ——鲜花烂漫的十五岁  正好用于解构  墓志定义的三
期刊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散文,是回忆录体式,抒写了一家三口人温馨和谐的生活,也写了丈夫钱钟书的有趣“坏事”,甚至还写了争执和不愉快。这种真实细腻抒情的笔触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更让读者动容的是“我们仨”身上流露出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祖国至上的大爱境界,在社会与家庭动荡变故中对理想的坚守,对爱的守候。也正是在剧变和磨难中,“我们仨”心靠得越来越紧,在生命之路上享受着相守相助的温暖,也品尝着离散相
期刊
街道脉搏微弱  就像夏日山中的萤火  黄河路像一根长笛  我像一个温热的音符  从一盏街灯飘向另一盏  偶尔经过的车子  酷似童年射出的弹丸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  往事难以追溯  脚步如飘渺的回声  满身珠光宝气的大楼  辉映着灯带装饰的河岸  青春却没有留下碑文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  在越来越酸甜的悲傷中  一轮异常清澈的月亮  从松林的黑暗中缓缓升起  在经过林梢时  我看见了它隐秘的裂痕  
期刊
一  初冬穿着棉靴的脚步咯吱咯吱走来,踏上塞北大地,草色为之变黄,旷野为之寥寂。落尽叶子的榆树缩紧膀子,兀自立着,使视野开阔。目之所及,鹰隼如影随形,飘来飘去,若有若无。就在这一派秋尽冬藏肃杀之气中,接到赵晏彪先生的信息,邀我去广东东莞观音山参加首届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论坛会议。赵晏彪先生是我的文学前辈,多有提携关照。他是个有能量有胸怀的人。在进取人身上,能量就是温度,温度是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
期刊
午饭一过,整个村庄都安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的门楞和窗户都是崭新的,红艳艳的春联、窗花,乖巧地守在自己的位置,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吴守贵手中拿着一只大扫把,在门外的走廊上挥舞着。这个走廊在房子的外面,并不长,地上也不脏,可是他扫了很长时间。有时扫着扫着就停了下来,燃起一根烟,猛地吸了一口,然后吐出一圈浓浓的烟雾,在空中久久不散。他的眼光不时地越过村庄,飘向村子的尽头,眼神里期待的光隨着烟雾一起一灭。
期刊
一  从事评论工作日久,一直对小说评论敬而远之。不是因为难,主要原因还是平日工作繁忙,而小说评论又太过于耗时。尤其是面对不熟悉的作家、不熟悉的作品。同时,写好小说评论的基础,首先就是要遇到一部好作品,而现实中又恰好能够遇见的实在是不多。个人私下以为,一篇好的小说,透过开头的只言片语就能看出小说的格局和气象。从文字到要义,大致上应该呈现出一种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状态,令人过目不忘、难以释怀。  《神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