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讲真话听真话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领导干部讲真话与听真话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听真话,必须首先讲真话,领导干部只有带头讲真话才能听到真话。各级组织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和激励领导干部带头保证讲真话、听真话。
  [关键词]讲真话 听真话 途径
  
  讲真话与听真话是个简单而又实际的问题,近年来,百姓频频抱怨某些领导干部说假话、空话、大话,就是不说真话。而领导干部常常也是相当无奈,部分领导抱怨听不到真话,或者感到听真话很难。其实,说真话与听真话是相辅相成的,领导干部要群众说真话,自己必须带头讲真话。领导干部只有喜欢听真话,群众和基层干部才能敢于讲真话,说真话与听真话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领导干部要讲真话,更要听真话
  
  领导干部要带头讲真话。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所谓“信”,既是诚实无欺,也是要人们讲实话、说心里话,要如实地反映实际问题。但是,现在有些群众包括一些基层干部不愿意讲真话,甚至说假话、空话、套话。
  自古以来,讲真话不仅需要勇气,有时还要冒着撤职、罢官甚至杀头的危险。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就因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则遭受了宫刑;而在我党的历史上因为说真话被撤职、罢官、以及开除党籍的也不罕见,彭德怀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有些群众和基层干部不愿意讲真话,一是怕得罪上级部门和领导,遭到打击报复,或使自己的利益受到限制和冲击。如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和谐”,讲话模棱两可,使党内关系庸俗化、功利化;有些人言不及义,话出口时留半句;也有些人虽然敢讲真话,但因为心理“不平衡”或“气不公”不讲原则、不顾大局、不负责任地乱发牢骚和怨气;而极个别利益受限、官场失意、思想畸形的人,则打着直言的幌子,专挑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攻击报复,甚至全面否定改革开放成果。二是上行下效。少数上级机关官僚主义严重,下达的指标不切实际,并暗示、默许下级虚报说谎。有些地方说真话的人遭冷落、受排挤,说假话的人反被重用,致使人们不愿意或不敢说真话。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要群众讲真话,自己必须首先带头讲真话。上级机关要下级部门讲真话,首先要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坦陈直言。只有领导干部带头讲真话,群众才能讲真话,愿意讲真话,敢讲真话,领导干部也才能听到真话。
  领导干部要善于听真话。隋唐时期,裴钜曾两朝为官,隋杨帝喜欢恭维,裴钜溜须拍马,说尽好话。到了唐朝,李世民爱听真话,裴钜每朝必谏。为此,司马光说,裴钜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有变也,而是“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忠”。如果没有毛泽东带头讲真话,喜欢听真话,中国恐怕还在黑暗中苦斗;如果没有邓小平敢于听真话,就不会在全国推广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经验,也不会有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后来的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喜欢听真话,善于听真话,有胸怀听真话,也不会有今天的和谐社会。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经济学上讲供求关系,有求才有供。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抱怨听不到真话,或者感到听真话很难,直接原因是百姓深恶痛绝的假话有市场。一是有些上级机关和某些领导干部为追求政绩,心浮气躁、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不想听真话、也昕不进去真话。二是对讲假话的人不制止甚至提拔重用,助长了说假话的歪风。周恩来说:“要大家讲真话,首先领导干部必须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只有领导干部带头说真话,特别是要带头听真话,才能听到真话。从这种意义上说,听真话比讲真话更重要。
  
  领导干部讲真话和听真话的途径
  
  领导干部要带头讲真话和带头听真话路径很多,首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领导干部自己要保证讲真话和听真话。讲真话是反映民情,听真话是了解民意。讲真话是做人的基本人格,听真话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没有真实的信息就无从决策,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会耽误我们的事业。领导干部保证带头讲真话,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二要心底无私,坦荡做人;三要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正确路线,践行科学发展观。四要带头履行职责,饭要一口口吃,工作要一点点做,蓝图要一张张地画,发展要讲速度,更要重质量,求稳定。特别是对一些刚刚探索推广的工作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不能急于出成果,出经验。各级部门必须做到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讲真理不讲面子,不为上,不为书。领导干部在保证带头讲真话的同时,更要保证带头听真话。真话有好听的话,也有难听的话,有时还有牢骚和骂人的话。领导干部要保证听真话,必须处以公心,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内,培育讲真话的人和讲真话的市场,善于听真话,敢于听真话,有胸怀听真话。毛泽东指出:“让人讲真话,天塌不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善于听真话关键要体察民情,增强公仆意识。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及时落实对党的事业有利的话,正确对待不利的话。
  第二,各级组织必须激励群众和基层干部讲真话,听真话。讲真话不仅需要个人良知、勇气和能力,更需要氛围。一、各级组织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基层干部群众本着对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负责的精神,讲真话,说实情,对为人民事业讲真话,能够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及做法的人予以表彰和重用;对误导、煽动、蛊惑群众甚至破坏团结统一的人,坚决予以反驳,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理。要改变谁讲真话谁吃亏,报喜不报忧等不正常现象,真正形成不让投机专营的人得利,也不让说真话、干实事的老实人吃亏的社会氛围。二、要鼓励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挖掘真话。让群众评价和监督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坚决查处调研路线先确定,座谈人员先确定,调研内容先教会的弄虚作假行为。三、要规范问责制、破除潜规则。实践证明,当民意在干部考核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干部自然就会主动听真话,寻真话。实践也证明,唯有贴进群众,才能听到更多的真话。因此,当前要把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问责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织、法纪等各种监督机制的作用。建立领导干部信用档案,对那些惯于说假话、不听真话、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的人和事向社会公开曝光,表明党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干部讲真话听真话的自觉性,从而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度。
其他文献
元代疆域辽阔,交通便捷,文人游历之风大盛,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远距离游历与跨文化互动的热潮,中外之间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以西域纪行、上京纪行、海外纪行等为代表的元代异域纪行诗的创作数量大增。其中,陈孚《安南即事》是元代域外纪行的一首非常奇特的诗。这首诗的奇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异常丰富详尽,涉及元代时期安南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婚姻习俗、语言服饰、交通道路、军事信息、官僚系
元和七年(812)秋天,已经是柳宗元贬到永州的第八个年头了,作为司马的闲职,除了游山玩水、读书著文,实在是无所事事。而郁积在内心深处的孤愤又需要发泄,苦闷至极只得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片刻的慰藉。  南涧便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处所,这是柳宗元新近发现的一个美妙胜境,南涧即石涧,他在《石涧记》中这样描写道:“(石涧)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响若操琴。揭跣而
王鸣盛的历史身份首先是经学家、史学家、考据学家,朴学的代表人物,“嘉定三史家”之一(严衍、王鸣盛、钱大昕)。然其青年时代以诗人著称,尤受沈德潜器重、青睐。柴德赓先生《王西庄与钱竹汀》指出王钱二人中进士前以词章为主,钱大昕更是因献赋行在而获赐举人。王鸣盛壮年之前文名籍甚的景况,钱大昕《西沚先生墓志铭》有述:  在吴门与王琴德、吴企晋、赵损之、曹来殷诸君唱和,沈尚书归愚以为不下嘉靖七子……蚤岁论诗,溯
【摘要】守法成因,即公民为什么要服从和遵守法律。从古至今关于这一命题有诸多学派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通过分析发现,法律认同是其共同点,法律认同在公民守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守法成因 认同 法治社会     守法成因——理论界诸派解答    公民对法律的服从历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先哲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上,西方
一、雁迹=大雁的踪迹?  诗友知畏斋问:钟教授您好!读清人张穆诗《有强以杨忠愍雁迹属题者为举旧闻告之二首》,我知道“杨忠愍”即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三十四年(1555)遇害。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谥“忠愍”。请问,“雁迹”是代指其平生踪迹、事迹吗?  钟振振答:知畏斋诗友,“雁迹”在古诗词里一般指“大雁的踪迹”或“
红 鞋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藤缠蔓,蔓缠藤,藤蔓之间,隐藏着花与鸟,虽然已经有点变色,拿在手里,还是有种“不可能是真的”的那种艳异。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当年如何美貌,如何以小家碧玉的身份和闭门苦练出的女红成为东城壕第一美女,是杨小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卷十四收入黄庭坚《过家》诗(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第四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自宋代黄《山谷年谱》起,皆将此诗系年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39岁,见《宋人年谱丛刊》第五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仍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未作辩证。但细细品味《过家》诗的具体内容,对此诗系年产生一些质疑,同时对其创作时间的确定也直接影响到
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题中的“九年”指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由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正是“甘露事变”发生的当日,后人皆认为诗人所“感”之事即甘露事变。当然此诗不可能作于事变当天,因为洛阳距离长安六百余里,不可能获知当日长安突发事变的消息。况且诗人于题下注
一、 重要的事说两遍  老子喜欢在章末对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事项加以强调,以达到警醒世人的说理效果,因而《道德经》存在重言一遍的现象。蒋锡昌先生《老子校诂》一书较早关注到老子这种独特句法,并予以揭橥:“盖‘夫唯’之句,常承上句之意而重言之,此《老子》特有文例也。”他从《道德经》中找出四个例证加以说明,如第二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二句,系承上句弗居之意而重言之,例一。”第八章
槟榔是热带乔木,对于古代的中土人士来说,自然是难得寓目。东晋俞益期《与韩康伯笺》称槟榔乃“南游之可观”者,然而“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慨叹“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自令人恨深”。俞氏此时正在交州(今越南),难以抑制心情的激动,向远在万里的韩康伯介绍自己所见的槟榔树,再三传达那种无法同享眼福的遗憾。不过,作为热带奇景的槟榔树虽有地域上的限制,但其果实却可作为商品、贡品远达内地。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