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荡涤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迦牟尼悟道的这棵伟大的菩提树,经过时光的荡涤,已经将此地带动成了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
  佛陀顿悟的那棵树在两千多年中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遇风暴,但都生出新芽。其中一枝被阿育王的女儿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井在那里繁衍成一棵大树。当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枯萎后,信徒们又从锡兰的那棵树上截取了一段树枝,栽种在这里。到了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ham)重修大菩提寺,见老树已倒,又切下一根树枝在原地栽上。现在还在当地最大的寺庙——大菩提寺中的菩提树已经属于曾孙辈份了。
  菩提树与佛教的生命轨迹竟然如此相似。千年以前,佛教在自己的故土湮灭了,但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已经繁衍成了精神大树。佛教徒又千里迢迢来到佛悟道的宝地修建寺庙,接续香火,这与菩提树的命运是多么的相似,生生不息延续着。
  在车上,导游就郑重的告诫大家,晚上天黑以后这个地方不安全,因为菩提伽耶地处印度最穷的比哈尔邦境内,时有劫案发生。当大巴渐渐从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开到绿树繁茂的小镇的时候,我们知道,圣城菩提伽耶到了。我们从另一座圣城瓦拉纳西坐大巴经过乡间公路到菩提伽耶,一路上颠簸,从清晨到黄昏,以至于到达的时候大家都显得有点疲惫。
  初来乍到,日已渐落,但街上的行人并不少,其中很多穿着僧袍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虔诚的僧侣,长着东亚、东南亚的面孔,还有的是年龄较大的信徒,穿着便服,背着香包,从世界各地赶来菩提伽耶拜佛的。街边卖杂货的、卖佛教用品的店都安静的开着,偶有过客光临。我走进一家卖服装的店里,本只是随意看看,抬眼看到店中贴了许多不干胶的画片,其中一张上用英文写着:所有的生命都是珍宝(All lives are precious)。下面画着家禽家畜。这是一个宣传素食的标语,虽然不能明显看出店主是否信奉佛教,但至少在这个佛光普照的地方,善良是无处不在的。在天黑透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了导游的告诫,放弃了步行,选择坐人力车回到了距离只有三五百米远的宾馆。
  翌日清晨,我们就散着步去了来菩提伽耶必去的大菩提寺。一路上有不少乞丐沿街乞讨,也有贩卖菩提树叶标本和佛珠的小贩追着游客兜售,这与在印度的任何旅游景区无异,不过我并未觉得厌恶或不妥,毕竟在印度这个人口众多,种姓制度严格的国家,生存是一些低种姓人必须面对和克服的主题,何况在菩提伽耶这样一个有如此多善良人的地方,更是争取生存的绝佳温室。
  进大菩提寺的大门之前要脱鞋,而且这个寺庙里面无与伦比的大,在4月底炎热的印度,光着脚走还是有点烤猪蹄的味道,不过看着那么多僧人、信徒义无反顾地奔向寺庙,我也有点自惭形秽了,我扛着摄像机,沿着正门的石栏往主殿走,两边是高高矮矮的塔,颜色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新有的旧,许多塔上都挂着鲜花做成的花环,这些塔都是世界各地的信仰者建造的,作为对圣人的礼物,成为了寺庙的一部分。
  如果说在主道上还能感受到一丝游客游览景点的浮躁气息的话,那进入供奉释迦牟尼像的主殿的时候,就只剩下袅袅的虔诚气息了。
  写到这,我要插一段我曾在普陀山的亲身经历:那是在一个参观佛像的展厅中,展厅门口委婉的表达了不让拍照的意思,而我的一位家人还是对着佛像按了几下快门,拍的时候可能不小心还闪了几下光,本来参观完也就走了,出门一看相机,竟然白屏丫,之前在展厅拍的几张全都无法打开,只能格式化内存卡了,好在那卡也只拍了那几张照片。当时大家笑说可能是佛像们不想被拍而发出的小小抗议吧。而地点转换到菩提伽耶大菩提寺的主殿的时候,这事竟然还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拿着摄像机进了主殿,想记录一下大殿中信徒安静念经的状态及佛像的样子,可是拍的时候总是被进出的人打断,所以拍了好几条才完成,正当我拍完全貌想进里面一个厅拍摄佛像的时候,我的摄像机一下子自动关机了,原因是电正好用完了,结果我还是没有拍到清楚的佛像。可能也是佛祖觉得我扰了庙堂的清净,给我以善意的提示吧。由这两件事我得出的结论是,佛教的诸神们都不太喜欢被现代科技打扰,要在这点上注意尊敬他们,不然说不定他们就会用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善意的提示你。
  从寺的中心绕出来,跳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绿,而支撑这片绿的就是那棵神奇的菩提树。它那遒劲的枝叶,像诵念经书一般娓娓道出让人平静的树语。我不禁在树下陷入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儿去。这些人类共同的疑惑,想必佛祖已在这棵树底下顿悟出来了吧。望向树的另一边,盘坐着一位出家人,是位女子,她仰头看着面前的菩提树,面容平静,光洁饱满的脑袋使她看上去有一种大智慧。旁边偶有游客经过,指指点点或是感叹,完全激不起她的一丝反应,仿佛坐在此地,已是千年,尘世诸事,皆已放诸脑后,她的灵魂,已经摆脱了轮回之苦。
  寺庙的后面,有很多僧人在给游客讲故事,就像是学堂般的欣欣向荣,这些僧人大多不是本地人,都是千里迢迢从别的国家或地区来到了菩提伽耶,其中有几位甚至是步行走了释迦牟尼当年的线路,来到此地的,确实让人敬佩,这在中国早有传统,唐代时,我国高僧玄奘、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佘人先后都曾跋山涉水来到此地,也许他们并没有像西游记中打过那么多的妖怪,但是要克服重重的心魔和生理上的劳顿,饥饿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打妖怪”吗?
  菩提伽耶是个不大的地方,但是千年流淌的智慧却让这里充满了灵气。这座在绿荫中的小镇,隔绝了印度干燥炎热的平原,就像一座心灵的驿站,想必这也是佛陀当年选择在这里停下来思考的原因吧!无法说是佛陀造福了此地,还是此地庇佑了佛陀,但这块宝地经过时光的荡涤,千年的积淀,俨然已经成为了释迦牟尼的一种化身,为芸芸众生点拨智慧。
其他文献
2010年5月2日的清晨,我们从印度的阿格拉出发到粉城斋普尔,斋普尔是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首府。这个城市是在1728年由当时权倾一时的国王斋·辛格二世建造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才被称为斋普尔。而“普尔”则是“城市包围的城市”之意。印度还有许多城市的名称中也有“普尔”。  印度·五月,高温40多度,整个印度仿若西游记中讲到的火焰山。  为了避开中午的炎热,我们去斋普尔那天,依然是早5点,天蒙蒙亮就
期刊
环境滋养人的秉性,学养造就人的品位。初识田舍郎君的时候是在都市的一个很具田园色彩名称的地方一杭州松木场流水桥。这里原是京杭大运河通往西湖的一条支流春天里浙北、苏南的香客带着各自的民风民俗在这里流淌。我少儿时的“狗侣式”泳姿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往事如烟,而今田舍郎君的书斋就枕在这条古河道上。书斋不大,没进门就见门庭上挂着两只鸟笼,进门后又见两只鸟笼挂着硕大的画案居中放着,上面懒散地躺着几幅未作完的画。
期刊
记得2006年秋日,“梁平波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令很多人意外、惊喜。身为一位省部级领导,他既是一位社会精神文明、文化大省建设的组织领导者,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政务之余醉心绘事,对文化艺术的认识理念和践行经验很自然地融注在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使其在绘画艺术上颇有造诣和成就,实为难得。欣悉近日将在浙江美术馆举办新作展览,我为之高兴。  梁平波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接受严格的造型基础训
期刊
2010年端午,梁平波、张华胜、张卫民及张谷良四位画家采风福建惠安,创作了以“惠安女”为主题的系列画作,集结成《海女》一书出版。    序    束发裹巾,衣衫紧瘦且长不及脐,裤腿肥大似裙I斗笠、头饰、胸前簇满着鲜花。不知她们源白何方,不知她们穿戴的“奇装异服”传承了多么久远一一这就是我们很想见到的“惠安女”。  2010年6月中旬,正值农历庚寅年的端午节,应“中国美协惠安创作基地”张川河先生之邀
期刊
到了加尔各答,我们的访问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已经访问了11个印度城市,会见过成千上万的印度各阶层的人士。自己认为,对印度人民的心情已经摸透了;决不会一见到热烈的欢迎场面就感到意外、感到吃惊了。  然而,到了加尔各答,一下飞机,我就又感到意外、感到吃惊起来了。  我们下飞机的时候,已经过了黄昏。在淡淡的昏暗中,对面的人都有点看不清楚,但是,我们还能隐约认出我们的老朋友巴苏大夫,还有印中友协孟加拉邦的负
期刊
同治二三年问,之谦刻印最多的,莫过于沈树镛的名印、字印、斋堂和收藏等印,其次则为白用、胡澍、魏锡曾及两位弟子之印。边款中,常记述印文仿效的对象,使人知道他所刻无不有所根据,绝非像某些人所指责他的“标奇立异”和“向壁虚造”。  仿古文物的印卓,以仿金文的最多,其中有仿秦诏、汉镫、古泉及镜等,不一而足。  一两年来,之谦无时不在关怀体弱多病,孑然一身的钱式。他远奇温州钱式的印文,就带有关怀和祝福的意味
期刊
临行前拉哈尔的一位老华侨告诉我们,印度农村比巴基斯坦还穷。但我们这一路看来并非如此,可能这五百公里在印度农村中算是比较富庶的,实在要比巴基斯坦好得多。如果拿中国来比,巴基斯坦整个南部即信德、俾路支地区那么长达几千公里让人窒息的贫困,在全中国任何地方都很难找到了,至多在西北、西南有少数过于冷僻的村落。生态状况差距很大,相当于冀北、赣南十六七年前的模样吧,但又必须除开人群。  在印度,不管你来到村庄还
期刊
叶列梅耶夫    奥列格。阿尔卡季耶维奇。叶列梅耶夫,1923年出生于俄罗斯彼得格勒。1938年进入全俄罗斯美术研究院下设的列宁格勒绘画、雕刻和建筑学院学习。  1946年,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鲍里斯‘约甘松创作工作室,被授予绘画艺术家称号。毕业作品为油画《加入红军解放诺夫哥罗德》。毕业后继续在该学院就读研究生。1946年成为苏联列宁格勒艺术家联盟成员。1949年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列宾列宁格勒绘画
期刊
菩提树籽发芽了    菩提树发芽了!  从印度一回国,我便急急地将从鹿野苑带回的那些菩提树籽,种在家中的花园里,在整整一个多月的灌溉和祈盼之中,它终于长出一对忸怩而嫩弱的小叶子,小小细细的树干支撑着一双与它不对称的大叶芽,总让我提心吊胆地担忧枝干是否承担了太大的负荷。  很有意思的是,这对树芽的形状和纹理竟和她的母亲——那棵树干要几入围抱的参天大树的叶子惊人相似,生命的遗传如此神奇!  她的母亲,
期刊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椿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