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加上金融脱媒,当时业界一致认为这两个压力将对中国银行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可是十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两者对整个银行业的压力并不大。2008~2009年,全球百年不遇的危机,对西方的金融业包括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银行业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不大。中国银行业真正感到困难是从最近这两年开始的,现在银行业遭遇到的挑战是两面夹击式的战略挑战,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同时、持续地产生压力和挑战。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首先,2013年以来,资产业务越来越感觉到有压力,产能不过剩的行业已经很稀少了,在信贷投放方面始终感到风险压力巨大。其次,目前资产质量的压力巨大,从2013年开始不良转为双升,未来恐怕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持续上升,很可能今年的行业不良资产比例会上升到1.14到1.19。
通过压力测试来看看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巨大的风险。如果说GDP在未来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话(从现在大概7.5左右降到6.5左右),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会是一个什么态势呢?经测算,不良率将上升两个百分点。从现在的82万亿元信贷上升两个百分点就是1.6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就意味着现有规模的营利荡然无存。
从负债的角度来看,存款增速在最近一两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存贷款的增速依然是很快的,但是存款的增速持续下降,从8月数据来看,存款增速只有10.1%,而贷款的增速是13.3%,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所以在目前存贷比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确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应该怎么做?
首先,改革。没有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整个银行业的状况不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改革涉及到银行业本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城商行,比较多的是外部人控制、政府控制,不像西方的商业银行是内部控制。因此,从现在来看,我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前提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且国家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制力不能松懈。
其次,转型。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改革,改革不到位,内部的体制机制不能更多地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变,转型也是难以实现的。转型涉及到内部的管理体制、考核机制、业务模式等,只要通过很好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转型不是问题。
最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最关键的是从宏观管理、监管怎么创造一个跟市场化发展、跟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环境相适应的监管环境,跟整个市场运营实际状况相适应的监管环境,这是放在监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说不能及时地跟进这种变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改革的要求,还是沿用现有的监管方式、体制、模式,显然是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变化,需要加快利率改革,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简政放权。
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高,所有监管体制模式需要很好地、及时地加以反思,做及时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条件下银行业才能保持平稳地运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保证、保障、支持我们的经济能够获得平稳地增长,不断地改善质量、调结构,实现我们的目标。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首先,2013年以来,资产业务越来越感觉到有压力,产能不过剩的行业已经很稀少了,在信贷投放方面始终感到风险压力巨大。其次,目前资产质量的压力巨大,从2013年开始不良转为双升,未来恐怕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来看,不良资产反弹的压力持续上升,很可能今年的行业不良资产比例会上升到1.14到1.19。
通过压力测试来看看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巨大的风险。如果说GDP在未来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话(从现在大概7.5左右降到6.5左右),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会是一个什么态势呢?经测算,不良率将上升两个百分点。从现在的82万亿元信贷上升两个百分点就是1.6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就意味着现有规模的营利荡然无存。
从负债的角度来看,存款增速在最近一两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存贷款的增速依然是很快的,但是存款的增速持续下降,从8月数据来看,存款增速只有10.1%,而贷款的增速是13.3%,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所以在目前存贷比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确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下一步中国银行业应该怎么做?
首先,改革。没有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整个银行业的状况不会发生积极的变化。改革涉及到银行业本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城商行,比较多的是外部人控制、政府控制,不像西方的商业银行是内部控制。因此,从现在来看,我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前提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且国家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制力不能松懈。
其次,转型。转型的推动力在于改革,改革不到位,内部的体制机制不能更多地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变,转型也是难以实现的。转型涉及到内部的管理体制、考核机制、业务模式等,只要通过很好的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转型不是问题。
最后,外部环境、市场环境。最关键的是从宏观管理、监管怎么创造一个跟市场化发展、跟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环境相适应的监管环境,跟整个市场运营实际状况相适应的监管环境,这是放在监管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说不能及时地跟进这种变化,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适应金融机构改革的要求,还是沿用现有的监管方式、体制、模式,显然是不能适应新一轮的变化,需要加快利率改革,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简政放权。
市场发生了变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个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高,所有监管体制模式需要很好地、及时地加以反思,做及时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条件下银行业才能保持平稳地运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保证、保障、支持我们的经济能够获得平稳地增长,不断地改善质量、调结构,实现我们的目标。
(作者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