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在南昌市前进路北口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在家门口支了个炉子在半锅油里裹油香。那金黄软绵的腰型油香顿时勾起了我的食欲。我赶紧上前买了两个。软而不黏、满口糯香……还是儿时的味道,我眼前仿佛岀现了儿时邻居大婶制作油香的情景。
邻居大婶每天晩上都要用红糖和着糯米团用力揉擦,揉匀后盖块湿巾静静地放着。第二天一早她在街边支起炉子裹油香,满街飘浮着油与焦糖混合的香味。这无声广吿吸引了路人纷纷驻足购买。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时想吃油香了,我买的必定是那头锅油裹的。
想来,儿时的小吃也不止油香。船山路南面的坡地是我和小伙伴的游戏宝地。路旁有家龚记包子铺,卖着包子和瓯子糕。小笼包晶莹剔透,皮薄如纸,汤汁如泉,咬一口满嘴汤汁,油而不腻,味道委实鲜美。瓯子糕则通体宛如玉石,洁白光滑,甜味适中,上面陷下一个圆窝,很受我们小孩喜欢,顾客络绎不绝。三分钱一个的小笼包、两分钱一个的瓯子糕是我轮着吃的早点。
我家就在包子铺对面,我经常会到店里面东瞧瞧、西看看,包子铺的老板、伙计和我都很熟。我的小脑袋里有着数不清的问题,关于美食的尤其多。小笼包的皮为什么又薄又有嚼劲?馅里的汤是怎么来的?瓯子糕为什么皮光滑溜?师傅们闲时也会给我讲个明白。皮薄有嚼劲是用开水烫的面。用肉皮熬的汤拌肉馅,熟了就有汤。磨好的糯米浆不要榨得太干,舀进抹了油的瓯子里蒸熟后容易取出,表面也光滑。我总是听得不停点头,原来美食里有这么多的学问!
玩累了,也到了傍晚,街面上不时传来木梆声。夜深人静时,这声音更是清脆撩人。每当听到木梆声,我知道卖甑子糕的来了。不管买不買,我都喜欢站在担子旁边看看。一根硬木扁担搭在两个比我稍高的木架上,两个架子下面都有火炉烧着炭火。一个炉上放着装有沸水的铜锅,一个炉上架着冒着蒸汽的笼屉。食客来了,老板打开锅盖,从木架下方的抽屉里拿出面条和做好的清汤(南昌人管馄饨叫清汤)放进锅里。不一会儿,一碗撒上葱花、淋有麻油、香气袭人的金线吊(南昌人形象地把面条加馄饨叫作金线吊)就送到客人手中。这边在煮金线吊,那边也没闲着。趁着煮面的空隙,老板从另一个高架上抽出一块足有五个模具的木条,娴熟地为每个模子抹上油,用拌有黑芝麻的糯米粉填满、刮平后快速地推进笼屉。把金线吊递给食客后,甑子糕也熟了。老板麻利地倒出甑子糕,动作之迅速、准确,令人叫绝。
记忆中还有种特别的小吃——二来子。二来子是经过二次裹炸的油条,有点像现在的油炸锅巴。那时,南昌还有专门卖二来子的小店。店老板做油条的面团放的明矾较少,炸出的油条比较嫩。第二次重下油锅,炸出的二来子就又酥又脆,入口就碎,拿到手里一不小心还会捏碎一块。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像二来子这种小吃明显少了。很多小吃也不在街头叫卖,都进了茶楼饭馆。所幸有一样小吃,我真是从小吃到老,那就是白糖糕。现在还有茶楼会现场炸制白糖糕给食客看。师傅将糯米粉、水和成面团,拉成大拇指粗的圆条,切成一段段,盘成三层像手环形状,下到油锅。炸好后,捞出蘸上绵糖,一个个宛如白色玉镯,香甜酥软的油炸糕点就呈现在食客眼前。白糖糕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南昌的回忆,直到现在老朋友聚餐时,我还会点上几盘,边聊边吃,真可谓“老来谈笑忘流年,儿时味道在舌尖”。
邻居大婶每天晩上都要用红糖和着糯米团用力揉擦,揉匀后盖块湿巾静静地放着。第二天一早她在街边支起炉子裹油香,满街飘浮着油与焦糖混合的香味。这无声广吿吸引了路人纷纷驻足购买。近水楼台先得月,有时想吃油香了,我买的必定是那头锅油裹的。
想来,儿时的小吃也不止油香。船山路南面的坡地是我和小伙伴的游戏宝地。路旁有家龚记包子铺,卖着包子和瓯子糕。小笼包晶莹剔透,皮薄如纸,汤汁如泉,咬一口满嘴汤汁,油而不腻,味道委实鲜美。瓯子糕则通体宛如玉石,洁白光滑,甜味适中,上面陷下一个圆窝,很受我们小孩喜欢,顾客络绎不绝。三分钱一个的小笼包、两分钱一个的瓯子糕是我轮着吃的早点。
我家就在包子铺对面,我经常会到店里面东瞧瞧、西看看,包子铺的老板、伙计和我都很熟。我的小脑袋里有着数不清的问题,关于美食的尤其多。小笼包的皮为什么又薄又有嚼劲?馅里的汤是怎么来的?瓯子糕为什么皮光滑溜?师傅们闲时也会给我讲个明白。皮薄有嚼劲是用开水烫的面。用肉皮熬的汤拌肉馅,熟了就有汤。磨好的糯米浆不要榨得太干,舀进抹了油的瓯子里蒸熟后容易取出,表面也光滑。我总是听得不停点头,原来美食里有这么多的学问!
玩累了,也到了傍晚,街面上不时传来木梆声。夜深人静时,这声音更是清脆撩人。每当听到木梆声,我知道卖甑子糕的来了。不管买不買,我都喜欢站在担子旁边看看。一根硬木扁担搭在两个比我稍高的木架上,两个架子下面都有火炉烧着炭火。一个炉上放着装有沸水的铜锅,一个炉上架着冒着蒸汽的笼屉。食客来了,老板打开锅盖,从木架下方的抽屉里拿出面条和做好的清汤(南昌人管馄饨叫清汤)放进锅里。不一会儿,一碗撒上葱花、淋有麻油、香气袭人的金线吊(南昌人形象地把面条加馄饨叫作金线吊)就送到客人手中。这边在煮金线吊,那边也没闲着。趁着煮面的空隙,老板从另一个高架上抽出一块足有五个模具的木条,娴熟地为每个模子抹上油,用拌有黑芝麻的糯米粉填满、刮平后快速地推进笼屉。把金线吊递给食客后,甑子糕也熟了。老板麻利地倒出甑子糕,动作之迅速、准确,令人叫绝。
记忆中还有种特别的小吃——二来子。二来子是经过二次裹炸的油条,有点像现在的油炸锅巴。那时,南昌还有专门卖二来子的小店。店老板做油条的面团放的明矾较少,炸出的油条比较嫩。第二次重下油锅,炸出的二来子就又酥又脆,入口就碎,拿到手里一不小心还会捏碎一块。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像二来子这种小吃明显少了。很多小吃也不在街头叫卖,都进了茶楼饭馆。所幸有一样小吃,我真是从小吃到老,那就是白糖糕。现在还有茶楼会现场炸制白糖糕给食客看。师傅将糯米粉、水和成面团,拉成大拇指粗的圆条,切成一段段,盘成三层像手环形状,下到油锅。炸好后,捞出蘸上绵糖,一个个宛如白色玉镯,香甜酥软的油炸糕点就呈现在食客眼前。白糖糕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南昌的回忆,直到现在老朋友聚餐时,我还会点上几盘,边聊边吃,真可谓“老来谈笑忘流年,儿时味道在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