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在语言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渗透问题做出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忧虑。同时提出了应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理念。本文以俄语为例,主张国家应有意识的扶植除英语外的其他语种,使国民有更多的选择,通过语言学习,吸收融合更多有益的外来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
关键词:语言 俄语 文化传播 文化渗透 中国文化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85-0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在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地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达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及和平演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有: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它们的文化,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使广大观众和读者耳闻目染。因此,我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斗争不应该淡化,而应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文化主权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3]。
1 语言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工具
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很多方式,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语言记录形式的目前依然是文化传承与传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工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的记录形式文字,将文化记载成书加以保存和传播;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体现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内涵。
例如俄语,俄语中大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俄语语法中的各种变格、变位体现出俄罗斯人重视秩序,希望通过语言表达形式来维系社会整体秩序的民族性。俄语表达的逻辑性反应出俄罗斯人重视整体社会秩序和整体社会规则。由小往大,由微观到宏观。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细腻,表现出俄罗斯人心怀辽阔,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在俄语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们懂得俄罗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本质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学生们接受一种特定的文化。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2 文化与语言的互动性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以及和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本文中的文化为狭义的文化。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又作用于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
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人崇尚武力,追求自由,热情奔放。这是因为俄罗斯是一个在历史上战争频发的国家。他们依靠不断地对内和对外战争扩大了领土的版图,并且吸纳了一百多个其他民族。因此,俄罗斯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要使这些人长期统一在一个国家里,形成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是极其必要的。然而,文化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随着俄罗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上不断成熟完善起来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同族群的发展与融合,是文化具有了特定属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形成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必然照成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形式与水平一般受制于所處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强势或弱势性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即使弱势文化不具备吸收强势文化的客观条件,也会使弱势文化盲目的趋同于强势文化。这就为强势文化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强势文化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语言的强势。所谓语言的强势性,简而言之是一种语言借助该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优势促使其他语言区匀优先选择学习该语言并对当地语言自身产生影响。语言的强势性往往也会更加推动对强势文化的吸收。例如,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大国地位影响到了中国社会学习俄语的热潮。俄语迅速在中国推广普及。俄罗斯的一大批历史人物,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等被中国人民所熟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降低,美国在20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占优的超级大国。英美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英语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社会的民众心中的第一外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这道并不是说英语本身是多么完美的语言,而是出于对英美文化的认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英语的实用性,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也就是正常行为。而英语的普及,无疑加大了英语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
3 中国在反文化渗透方面做出的工作
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两项:
第一,是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使五千年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更快更多地走向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是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努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强身固本才能百病不侵,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建设好,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3]。
中国政府为实现对外语言教育普及中国文化的同时,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中国有五千年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如何避免外来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侵蚀,继承发扬自身文化的优势从而保持民族核心精神等稳定性和连贯性。国家应该认真思考现形外语政策,有意识的扶植其他语种,使国民有更多的选择,通过语言学习,吸收融合更多有益的外来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方朝晖.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者.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 苏旭.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N].光明日报,2001-06-14.
关键词:语言 俄语 文化传播 文化渗透 中国文化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85-0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相互融合。在顺应这一时代潮流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地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达到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及和平演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有: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它们的文化,如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使广大观众和读者耳闻目染。因此,我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斗争不应该淡化,而应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文化主权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3]。
1 语言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工具
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很多方式,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语言记录形式的目前依然是文化传承与传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工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的记录形式文字,将文化记载成书加以保存和传播;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体现出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内涵。
例如俄语,俄语中大量的成语、俗语和谚语毫无疑问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俄语语法中的各种变格、变位体现出俄罗斯人重视秩序,希望通过语言表达形式来维系社会整体秩序的民族性。俄语表达的逻辑性反应出俄罗斯人重视整体社会秩序和整体社会规则。由小往大,由微观到宏观。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细腻,表现出俄罗斯人心怀辽阔,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们在俄语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生们懂得俄罗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本质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学生们接受一种特定的文化。从而丰富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
2 文化与语言的互动性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演变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以及和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本文中的文化为狭义的文化。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又作用于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
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人崇尚武力,追求自由,热情奔放。这是因为俄罗斯是一个在历史上战争频发的国家。他们依靠不断地对内和对外战争扩大了领土的版图,并且吸纳了一百多个其他民族。因此,俄罗斯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要使这些人长期统一在一个国家里,形成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是极其必要的。然而,文化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随着俄罗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上不断成熟完善起来的。文化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同族群的发展与融合,是文化具有了特定属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形成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必然照成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形式与水平一般受制于所處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因此,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强势或弱势性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即使弱势文化不具备吸收强势文化的客观条件,也会使弱势文化盲目的趋同于强势文化。这就为强势文化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强势文化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语言的强势。所谓语言的强势性,简而言之是一种语言借助该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优势促使其他语言区匀优先选择学习该语言并对当地语言自身产生影响。语言的强势性往往也会更加推动对强势文化的吸收。例如,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大国地位影响到了中国社会学习俄语的热潮。俄语迅速在中国推广普及。俄罗斯的一大批历史人物,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等被中国人民所熟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降低,美国在20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面占优的超级大国。英美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英语取而代之成为中国社会的民众心中的第一外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这道并不是说英语本身是多么完美的语言,而是出于对英美文化的认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英语的实用性,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也就是正常行为。而英语的普及,无疑加大了英语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
3 中国在反文化渗透方面做出的工作
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两项:
第一,是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对外文化工作,使五千年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资源更快更多地走向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是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努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强身固本才能百病不侵,只有把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建设好,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3]。
中国政府为实现对外语言教育普及中国文化的同时,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孔子学院。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中国有五千年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如何避免外来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侵蚀,继承发扬自身文化的优势从而保持民族核心精神等稳定性和连贯性。国家应该认真思考现形外语政策,有意识的扶植其他语种,使国民有更多的选择,通过语言学习,吸收融合更多有益的外来文化,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方朝晖.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者.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 苏旭.警惕西方的文化渗透[N].光明日报,200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