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77名矿工兄弟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四川威远县八田煤矿突发透水事故,27名矿工被困井下。井下危急!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迅速展开。
  在井下漫长的26个小时里,副矿长、共产党员程荣辉,总工程师、共产党员张洪良沉着应对,把身边27名矿工兄弟牢牢地团结在一起,有序组织自救,为赢得救援工作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就是死,也要把他们带出来!”
  谁都没有想到,矿难会这样突如其来。
  每位被困的矿工都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中午:几位同事刚刚换班,剩下的人正在期待着20分钟后的午饭,一切都与平常没什么不同,直到脚下突然涌来了巨大洪流。
  此刻,八田煤矿副矿长程荣辉正在洗手准备吃饭,忽然,远处传来急促嘶哑的声音:“井下涨水了!”程荣辉一惊:“不好!”
  来不及更换工作服,他脱下外套,立即叫上煤矿总工程师张洪良,直奔井口。
  脱险出井的矿工惊慌地拦住他俩:“进去就出不来了!”张洪良一把推开工友,大声说:“就是死,也要把他们带出来!”
  两人的身影先后消逝在井口。
  洪水汹涌而至,已经淹到膝盖以上,情况超过了他俩的预计。趟着逐渐涨高的水流,两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快步向矿井深处走去。
  张洪良根据井下巷道的分布和水势情况,迅速确定地势较高的1号支巷“总回风巷”作为避险地带。事后看来,这一决定在整个救援计划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他俩决定分头到各支巷寻找工友并通知大家在此避险。一个,两个,三个……工友们陆续到达指定地点,一清点,足有21人。此时,一个刚刚过来的工友喊道:“在巷道里还有5个!”
  “快!”他俩没有商量,同时脱口而出,趟着齐腰深的水向巷道深处走去。汹涌而来的洪水夹杂着泥沙、矿石不停地冲向他俩,一股钻心的疼痛让他俩难以忍受。更为糟糕的是,逆水而进,水的冲力让他俩几乎站立不稳,多次险些摔倒。
  “顾不了那么多,救人要紧!”他俩抓住巷道内的支撑架艰难前行。在确认工友全部出了巷道后才返回同工友们会合。
  经过3个多小时搜寻,被困住的矿工们很快聚集到了井下的“避难所”里。
  “只要共产党在,就会管我们!”
  井下,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又冷又饿,“哗哗”的流水声更平添了几分恐惧,矿工们又惊又怕。有的人开始急躁起来,悲观的情绪开始蔓延,有的甚至想潜水出去,这在体能消耗巨大的情况下,非常危险。
  张洪良高声对大家说:“水已经漫到了坑道顶部,前面的路已经被水封死,‘风门’也打不开,人出不去。目前,最重要的是大家稳定情绪,尽量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程荣辉一字一句地说:“兄弟们,我和张工是事发后进井的,进来的目的是带你们出去,请大家相信我们,我们会一直同大家在一起,直到安全出井。”
  沮丧、无助、绝望……个别工友对他俩的话并不在意,说你们同我们一样被困在这里,有什么本事说大话,现在谁也管不了我们了。
  巨大的恐惧像蜘蛛网一样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有人开始动摇,不知谁对张洪良突然喊道:“外面的人知道我们还活着吗?会丢下我们不管吗?”
  张洪良脱口而出:“只要共产党在,就会管我们!”声音不高,却很有力量,躁动的人群顿时平静下来。有人回应说:“程矿和张工都在,我们怕啥?”
  为了保存体力,大家静静地围坐在一起,相互用体温取暖。看着这些朝夕相处的兄弟,程荣辉对张洪良说:“27个兄弟,27个家,出了事,怎么向他们的家人交代?必须把他们安全带出去!”
  但眼前的处境又不容乐观,程荣辉、张洪良简单交流后,将工友们的矿灯集中起来交替使用,把一盏矿灯吊在巷道顶上,保证照明和信号使用,把另一盏矿灯挂在巷道下方,用于观察水位。
  “万一大家体力透支无法与外界联系时,两盏明亮的矿灯会帮助救援人员找到目标。总有人能活着出去,能救多少是多少。”他们作了最坏的打算。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严峻情况,他俩让工友收集没有吃完的食物,对所有受困矿工进行严格的食物配给,以应对可能来临的饥饿;安排2人轮流观察水位,注意水情变化。
  尽管还被困在狭小的地下空间里,他们决定轮流不停地敲打矿壁,向外界传递信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滑过,矿井内出奇的安静,只有一上一下两盏矿灯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此时,求生成了每个人心底最大的希望。
  所有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22日凌晨2时,负责观察水位的矿工报告,水位在下降。听到这个信息,程荣辉、张洪良立即给工友鼓劲说:“我们有救了!”
  乐观的情绪升上每个人的心头。22日中午10时,他们终于等来了希望。有人突然发现隧道内的岩石开始出现些许剥落,随后,开始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顿时,沉默许久的人群热闹起来。
  程荣辉马上安排矿工彭涛趟水走到水中央,向对面搜救队伍喊话:“我们有29个人,全都活着!”
  “你们先走,我们最后!”
  22日上午12时,救援队员到达了矿工们所在的避险地。
  生的希望就在眼前,程荣辉当时一度激动得“喉咙哽咽”。为了避免不测,程荣辉、张洪良组织大家有序升井,把29人分成了6组,对大家说:“你们先走,我们最后!”
  12时5分,刘明全等5人在救援队员搀扶下首批出井;13时19分,包括程荣辉、张洪良在内的最后一批矿工成功升井。最终,在黑暗阴冷的矿井中被困26小时后,29人全部成功获救。
  在平常,26个小时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对于身处绝地的矿工们来说,这26个小时却是如此漫长。在经历了恐惧、绝望、惊喜等复杂的心理历程之后,被困矿工们经历了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如果不是程矿长和张工在,我们真不知道要出多大的祸事。”矿工刘师亮深有感触地说。
  年龄最小,与父亲同困井下的胡海峰回忆起井下发生的一切,心中充满敬意:“看到程矿长和张工,我就感觉没啥好怕的,肯定能活着出去。”
  “他们明知井下透水,进来就可能回不去了,还下井来寻我们。”
  “他们在我们感到绝望时为我们鼓劲,坚定了大家伙求生的信念。”
  “他们在升井时,最后离开,让我们先走。”
  ……
  获救矿工们纷纷用这样朴素的话语评价程荣辉和张洪良,评价两位共产党员危险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怀。
  (责任编辑:陈方)
其他文献
足够帅,不抢戏也能受宠。不帅的人再不抢,是不是连饭也没得吃?    电影里的金城武历来只负责养眼,没人想到他在《赤壁》里的风头差点盖过了梁朝伟。俨然是华人男星头牌的梁朝伟上一次被人“抢戏”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赤壁》里“小乔”出现的时候总是弥漫着色情味道,不禁压低了大众对周瑜的评价,而金城武的对手戏大多是和梁朝伟、张震一起完成的,这可能证明了一点,好演员的确能带戏。  王家卫对好演员的评价标准
最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一方面要为城镇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证城镇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抓民生又要抓民心,既要抓经济又要抓精神,硬件软件一起抓,把城镇化与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下面我就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 视觉冲击,由表及里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仅交待了秦兵马俑的两大特点,而且也明示了这就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如果
1991年的柏林,既是我们“喘口气”的歇脚之处,更是再出发的地点。因为,新西兰地处遥远,1989年世界巨变,隔着遥远的时空,仿佛发生在另一个宇宙。我们的感受,仍然系在中国那一条细细的线上,中国发生的一切,好像就是世界发生的一切。但,世界发生了什么?它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和我们未来的生活、写作有什么关系?这场巨变,将如何深刻影响、甚至改写我们的未来?更进一步,它将如何改变整个人类的处境和观念?多少问号
世界万物皆有源头。河流有河流的源头,生命有生命的源头,日子有日子的源头……那么,新闻工作的源头在哪里?就在平民百姓间。  这些年,我寻着源头经常走近他们。尽管时光匆匆,岁月不可挽留,但他们的故事不曾隐去,已成为我心中永久的典藏。  在我心中耸立着一座山——  1996年8月3日,太行山区突遭特大暴雨袭击。百年罕见的洪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从一道道山梁急冲而下,势不可挡地扑进岗南水库。水位迅猛上升,3米
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浪高最高达到23米的海啸。截至3月21日,地震海啸已造成8805人死亡,12654人失踪,成为二战以来造成日本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大地震还导致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发生5级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重大二次灾害,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大地震验证日本社会救灾能力  日本政府出动全力救灾。为应对强震及次生灾
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23次集体学习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做好群众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这是对全党的告诫。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需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县(市)委书记处于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期
谢延信本姓刘,小名“亮”,是河南煤化集团焦煤鑫珠春工业公司的退休工人。  36年前,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兒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留给他的是这样一家人:岳父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后瘫痪在床),岳母因患多种疾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内弟先天呆傻生活难以自理。  谢延信跪在痛失爱女的岳父母面前,流着泪承诺:“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为让二老放心,他把自己的姓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说:“假如给我三天自由,我要……”  我是一只鸟,一只被牢笼禁锢住的雏鸟,失去了蓝天,失去了飞翔的机会,也失去了自由。我愤愤地想,总有一天我会冲破这一束缚,飞翔在远方的蓝天,去寻找属于我的自由,即使这奢望的自由只有三天。  假如给我三天自由,第一天,我要像老鹰一般展翅翱翔。我知道,我这样的小鸟根本无法与老鹰相提并论,我的身躯没有老鹰庞大,体格没有老鹰健硕,翅
当前,学术理论界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部分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提法持肯定态度,并对其内涵和意义作了系统论述。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模式”的提法持否定态度,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中国模式”,或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什么“中国模式”。  那么,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能不能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什么是“中国模式”?如何看待“中国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借鉴作用?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