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核心问题,介绍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精品课程建设重在推广应用。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32-0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优点,在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使其成为高等学校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语言,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首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却逐渐成为学生普遍认为难学、厌学的课程,主要因为:一是学生初次接触编程语言,没有任何基础,就立刻接触到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新规则,让学生难以接受;二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先介绍变量定义,再介绍语法规则,最后讲解实例,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教学方式方法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难以起到及时、正面的强化与激励作用;三是只有50多个学时的课时,授课内容繁多,练习时间较短,实训教学的课时少,利用率不高,学生常常旧知识未巩固又要消化新内容,紧张的节奏使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初步接受并彻底学懂,养成良好编程思维,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学院启动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第一阶段:2006~2007年,《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逐步确立,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修改了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体系,充实了几名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2007~2009年,建设分层次的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支撑环境。基本完成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网络课程、教学支撑资源库建设。
第三阶段:2009~2011年,本阶段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继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继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课程于2011年11月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课程组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以及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交流,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系统,大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教学思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本达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根据专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根据专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试点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前期将真实的开发案例简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实例,讲授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熟悉开发工具的使用,课程完全以实际工作要求训练学生。
案例教学。课程摒弃“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案例作为重要载体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必要的结论和概念”,从而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课程的案例教学采用滚动拓展的模式,首先精选出一个典型的但比较简单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一次只加一个知识点,逐步形成一个知识链条,使学生在知识的逐步扩展中,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课程案例的选取和改造,同时兼顾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在编程案例中嵌入学生自己关心的名字,加入颜色、图形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元素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和操作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在实训阶段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让学生既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配备具体的编程案例帮助学生模仿和学习。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的发挥,自主的创新,并在随后的考核中,对学生的创新给以较高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不再感觉编程是一件深不可测的事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了有机结合。从教师的任务角色看,教师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上机实训课教师,使理论课与实训课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看,理论讲授后,紧接着是上机实训,使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采用“课内实训 课外实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弥补课内学时的不足。实训教学围绕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最初的熟悉编程环境,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编程思想及函数、数组到指针的运用等,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上机实训项目。设计了10多个课外开放性创新实训项目,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的单一纸质考试为全面综合能力考试,《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在考核内容上,应做到全面覆盖、合理分布。考核应该既有理论,又有上机编程,还包括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30%,上机编程成绩占50%。这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课程建设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共享、学生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等;二是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讨论、授课环节的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帮、带得以迅速成长,教学态度更加严谨,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后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以及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该课程通过课程组各位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建设,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课程组成员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当然,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建设的成果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樊明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
[2]刘建伟.“网络安全”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8).
[3]谭浩强.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32-0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计算机相关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优点,在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而使其成为高等学校程序设计课程的首选语言,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首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却逐渐成为学生普遍认为难学、厌学的课程,主要因为:一是学生初次接触编程语言,没有任何基础,就立刻接触到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新规则,让学生难以接受;二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先介绍变量定义,再介绍语法规则,最后讲解实例,这样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教学方式方法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难以起到及时、正面的强化与激励作用;三是只有50多个学时的课时,授课内容繁多,练习时间较短,实训教学的课时少,利用率不高,学生常常旧知识未巩固又要消化新内容,紧张的节奏使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初步接受并彻底学懂,养成良好编程思维,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学院启动了《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第一阶段:2006~2007年,《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逐步确立,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修改了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体系,充实了几名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2007~2009年,建设分层次的立体化全方位教学支撑环境。基本完成多媒体课件、实训指导书、网络课程、教学支撑资源库建设。
第三阶段:2009~2011年,本阶段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继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继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课程于2011年11月建成院级精品课程。
课程组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以及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交流,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系统,大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教学思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本达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根据专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根据专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试点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课程前期将真实的开发案例简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实例,讲授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夯实基础,熟悉开发工具的使用,课程完全以实际工作要求训练学生。
案例教学。课程摒弃“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案例作为重要载体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必要的结论和概念”,从而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知识。课程的案例教学采用滚动拓展的模式,首先精选出一个典型的但比较简单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一次只加一个知识点,逐步形成一个知识链条,使学生在知识的逐步扩展中,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课程案例的选取和改造,同时兼顾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比如在编程案例中嵌入学生自己关心的名字,加入颜色、图形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元素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和操作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在实训阶段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让学生既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配备具体的编程案例帮助学生模仿和学习。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的发挥,自主的创新,并在随后的考核中,对学生的创新给以较高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不再感觉编程是一件深不可测的事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了有机结合。从教师的任务角色看,教师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上机实训课教师,使理论课与实训课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看,理论讲授后,紧接着是上机实训,使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采用“课内实训 课外实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弥补课内学时的不足。实训教学围绕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最初的熟悉编程环境,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编程思想及函数、数组到指针的运用等,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上机实训项目。设计了10多个课外开放性创新实训项目,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考核方面,改变以往的单一纸质考试为全面综合能力考试,《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在考核内容上,应做到全面覆盖、合理分布。考核应该既有理论,又有上机编程,还包括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30%,上机编程成绩占50%。这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课程建设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该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基本上实现了网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共享、学生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等;二是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的讨论、授课环节的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帮、带得以迅速成长,教学态度更加严谨,为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后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以及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该课程通过课程组各位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建设,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课程组成员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当然,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将建设的成果应用在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樊明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
[2]刘建伟.“网络安全”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8).
[3]谭浩强.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