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加强学生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这是由于人文精神关乎着大学生的道德形成以及人格完整,同时也关乎着民族的兴衰以及社会的进步。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0-02
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频繁,在表面上看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是整个民族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竞争。若要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至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就需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当成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对待,积极地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加以培养和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表现。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的繁杂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思想日益严重,在大学生人群中,谈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专业等级的考试并且能够取得合格证书,为今后的工作作打算以及埋下铺垫,从而对自身的人格却忽略了。他们最终的期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对于那些不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以及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人文学科根本无法引起他们产生兴趣。况且,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追随潮流的不断发展趋势。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也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理论严重地脱离实际。大部分大学生人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内容十分宽泛,与自身的知识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前途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对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抵觸感甚至是一种厌恶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和激情。上述各种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那么学生也很难在思政教育中获得多少收益。
教学内容较为繁冗,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压力过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每一本教材均包含了丰富的以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而且每门课的课时安排得也非常之少,要在非常少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和繁杂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而且,随着近年来高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大量扩招,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常要低很多甚至已经接近底线,所招来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极为匮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抵触的心理和情绪。基于此,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的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还兼职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行政方面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忙于思政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忙于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这就使得其教学的心思分散了,而且由两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感觉到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感觉非常难以胜任。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着“过重的功利导向”以及“过度的工具作用、”过弱的人文陶冶“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倾向,这一切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受到了削弱。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建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对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加以提升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该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理念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这也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关键要领及步骤。思政教育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石,应该成为解放人的一种强有力的后盾及推进力,应该积极地成为唤醒以及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尤需要加强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积极培养既建构,使得大学生能够形成宝贵而又高尚的人格,使得人文教育能够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性的特征与意蕴。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深化与具体化,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实际和贴近学生自身实际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持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和情绪,而且理论性也较强,因此,很容易使得思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加强思政课堂的活跃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思政教学经验,认为在内容上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可以吸引学生,从而对思政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有了,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学好该门课程。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1)贴近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在思政课堂上具有说服性地回答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学成败与否极为关键的地方。思政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靠两个方面才能够使其对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一是靠本学科完整的学科体系,二是靠对现实中存在的且为学生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很好地回答。为了能够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贴近,在教学正式开始前,可以对该课程进行预设,如可以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尽量使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做到有的放矢且能够接近学生们的生活。为了避免单纯理论的枯燥乏味,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调“三结合三不回避”,既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又不回避社会存在的问题;既结合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又不回避理论难点问题;既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2)贴近大学生自身实际。唯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思政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思政中的某些问题,很难一时半会地进行详细讲解,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更是无法从政治理论知识上加以解决和说明。而且,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是具有时效性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补充。例如当讨论一个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时,思政教师要坚持使用横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比较,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的历史观、辩证法,引导学生看大局、看主流、看主导、看趋势,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系列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教师当然不可能一一作出圆满的回答,但至少应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视角、立场和思考方法。
结束语: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以及令人关注的一些问题,应该积极地加强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地素质以及人格,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招生就业办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2]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l998.
[3]吕绳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4]杜彩银.高职思政课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5]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6]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J].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0-02
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频繁,在表面上看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是整个民族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竞争。若要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至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来,就需要将高校思政教育当成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对待,积极地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加以培养和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表现。本文就是针对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的繁杂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思想日益严重,在大学生人群中,谈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专业等级的考试并且能够取得合格证书,为今后的工作作打算以及埋下铺垫,从而对自身的人格却忽略了。他们最终的期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对于那些不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以及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人文学科根本无法引起他们产生兴趣。况且,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追随潮流的不断发展趋势。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也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理论严重地脱离实际。大部分大学生人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内容十分宽泛,与自身的知识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前途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对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抵觸感甚至是一种厌恶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和激情。上述各种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那么学生也很难在思政教育中获得多少收益。
教学内容较为繁冗,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压力过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每一本教材均包含了丰富的以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而且每门课的课时安排得也非常之少,要在非常少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和繁杂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而且,随着近年来高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大量扩招,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常要低很多甚至已经接近底线,所招来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极为匮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抵触的心理和情绪。基于此,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的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还兼职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行政方面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忙于思政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忙于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这就使得其教学的心思分散了,而且由两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感觉到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感觉非常难以胜任。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着“过重的功利导向”以及“过度的工具作用、”过弱的人文陶冶“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倾向,这一切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受到了削弱。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建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对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加以提升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该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理念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这也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关键要领及步骤。思政教育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石,应该成为解放人的一种强有力的后盾及推进力,应该积极地成为唤醒以及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尤需要加强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积极培养既建构,使得大学生能够形成宝贵而又高尚的人格,使得人文教育能够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性的特征与意蕴。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深化与具体化,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实际和贴近学生自身实际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持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和情绪,而且理论性也较强,因此,很容易使得思政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加强思政课堂的活跃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思政教学经验,认为在内容上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可以吸引学生,从而对思政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有了,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学好该门课程。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1)贴近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在思政课堂上具有说服性地回答学生中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学成败与否极为关键的地方。思政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靠两个方面才能够使其对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掌握,一是靠本学科完整的学科体系,二是靠对现实中存在的且为学生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很好地回答。为了能够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贴近,在教学正式开始前,可以对该课程进行预设,如可以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以及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尽量使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做到有的放矢且能够接近学生们的生活。为了避免单纯理论的枯燥乏味,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调“三结合三不回避”,既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就,又不回避社会存在的问题;既结合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又不回避理论难点问题;既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2)贴近大学生自身实际。唯有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思政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思政中的某些问题,很难一时半会地进行详细讲解,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更是无法从政治理论知识上加以解决和说明。而且,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是具有时效性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和补充。例如当讨论一个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时,思政教师要坚持使用横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比较,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的历史观、辩证法,引导学生看大局、看主流、看主导、看趋势,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一系列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教师当然不可能一一作出圆满的回答,但至少应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视角、立场和思考方法。
结束语: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以及令人关注的一些问题,应该积极地加强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地素质以及人格,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招生就业办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2]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l998.
[3]吕绳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4]杜彩银.高职思政课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5]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6]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J].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