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教学院系在高校就业工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创建新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基层教学院系的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该文根据院系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本院系创新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殷利红.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9,(3).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殷利红.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J].山西科技,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