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中的一个永恒话题。诸多大学理念的不断形成、确立、碰撞和互补,导致了现代大学教育制度、政策和模式的重大转变。21世纪是以知识为轴心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大学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确立新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理念。
[关键词]大学理念 通识教育 博雅教育 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的。在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就一直作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有关大学的理论和实践。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他的今天,更决定他的明天。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变革中,在由这种变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已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正迈入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地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探索这个时代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极富现实意义。
一、回顾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大学理念中最令人激动的观念。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培养、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
事实上,古代中国以“君子”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早就植根于中华大地。君子的品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崇高的志向、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包括广泛的人文知识。理想的文人应该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道德文章俱属上乘。《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君子理想的全面阐释。这种理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最可贵的部分,也是今天在追求教育的技术性、功能性目标中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部分。然而,传统教育在强调唤醒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包含着传统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色彩。在实践中,所谓的君子风范往往蜕变为一些虚伪的繁文缛节。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仅仅提倡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是不够的。
二、中国高校大学理念现状
对中国来说,现代大学是舶来品,严格说来,西方大学的本性、传统及其理想,并没有很好地在中国扎下根。历次政治运动对大学破坏最为严重,相当一个时期,大学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后,某些大学面对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冲击,变得认不清方向,出现了理想的真空。高校追求办学层次高、规模大、学科专业全的升格风;追求校企联合、订单招生的功利风;甚至出现学术制假、应付评估等等,都是中国高校的现状。
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正处于大发展、大改革之中;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缺乏对大学理想、办学特色的真正理解。理清或重建我国大学理念,既要很好地吸收中国大学精神传统,借鉴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更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在我国就是实现现代化。大学必须用现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理想建构基础,创新现代文化理念,并用它来培育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
三、构建现代大学之理念
1.实践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西方,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说法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博雅教育包括七门学科,所谓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又称三学科);算学、几何、天文、音乐(又称四学科)。博雅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博,而且在于精神的高雅。当然,从理论上讲,正如希腊哲人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与美德密切联系。当学生接触了全面知识之后,就可能在精神、道德上产生飞跃,这样,就可能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
在今天西方的大学教育中,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美国大学本科的学院制度体现了牛津、剑桥传统中的博雅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强调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训练,而且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学院的前两年或前三年基本没有专业划分,学生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后一年或两年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种教育基本是一种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大部分毕业生走向劳动力市场,成为白领职员,在公司、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任职。这些工作对他们在某一专业的知识方面要求并不太高,但要求他们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
我国不少高校近年来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但从家长到学生都有一定的顾虑,认为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过少,会影响到就业。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本科生的教育应该逐步强调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包含人文教育,也包括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内容的科学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培育熏陶其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
2.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值得我国借鉴。这种体系可以避免过分追求一种大学理念或模式可能产生的弊端,使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区分高等教育与大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只能由复合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满足。这一体系中既有全日制大学,又有专业训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类社区学院等。大学在高等教育中固然扮演核心角色,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元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大学来满足。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关键词]大学理念 通识教育 博雅教育 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理念
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的。在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就一直作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有关大学的理论和实践。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他的今天,更决定他的明天。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变革中,在由这种变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已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正迈入一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期。为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地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来说,探索这个时代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极富现实意义。
一、回顾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大学以培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大学理念中最令人激动的观念。人文精神训练的核心是培养、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爱国精神与公民精神。
事实上,古代中国以“君子”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早就植根于中华大地。君子的品质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崇高的志向、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包括广泛的人文知识。理想的文人应该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道德文章俱属上乘。《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君子理想的全面阐释。这种理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最可贵的部分,也是今天在追求教育的技术性、功能性目标中最容易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部分。然而,传统教育在强调唤醒个人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包含着传统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色彩。在实践中,所谓的君子风范往往蜕变为一些虚伪的繁文缛节。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现代大学教育中仅仅提倡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是不够的。
二、中国高校大学理念现状
对中国来说,现代大学是舶来品,严格说来,西方大学的本性、传统及其理想,并没有很好地在中国扎下根。历次政治运动对大学破坏最为严重,相当一个时期,大学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后,某些大学面对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冲击,变得认不清方向,出现了理想的真空。高校追求办学层次高、规模大、学科专业全的升格风;追求校企联合、订单招生的功利风;甚至出现学术制假、应付评估等等,都是中国高校的现状。
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正处于大发展、大改革之中;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缺乏对大学理想、办学特色的真正理解。理清或重建我国大学理念,既要很好地吸收中国大学精神传统,借鉴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更要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在我国就是实现现代化。大学必须用现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理想建构基础,创新现代文化理念,并用它来培育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现代公民。
三、构建现代大学之理念
1.实践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西方,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说法源于古希腊。在希腊,博雅教育包括七门学科,所谓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又称三学科);算学、几何、天文、音乐(又称四学科)。博雅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博,而且在于精神的高雅。当然,从理论上讲,正如希腊哲人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与美德密切联系。当学生接触了全面知识之后,就可能在精神、道德上产生飞跃,这样,就可能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
在今天西方的大学教育中,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美国大学本科的学院制度体现了牛津、剑桥传统中的博雅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强调学生培养的目标不仅在于专业知识训练,而且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学院的前两年或前三年基本没有专业划分,学生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后一年或两年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这种教育基本是一种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大部分毕业生走向劳动力市场,成为白领职员,在公司、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任职。这些工作对他们在某一专业的知识方面要求并不太高,但要求他们具备较好的基本素质。
我国不少高校近年来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但从家长到学生都有一定的顾虑,认为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过少,会影响到就业。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本科生的教育应该逐步强调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包含人文教育,也包括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内容的科学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培育熏陶其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
2.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值得我国借鉴。这种体系可以避免过分追求一种大学理念或模式可能产生的弊端,使高等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区分高等教育与大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只能由复合而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满足。这一体系中既有全日制大学,又有专业训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类社区学院等。大学在高等教育中固然扮演核心角色,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元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大学来满足。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丹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