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下,各地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为学习和生活塑造强健的体魄,体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生 大课间 体育活动
一、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生命不息,在于不断地运动,小至细胞,大至个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只有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才有能力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而强健的体魄就得益于日常的身体锻炼。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开展有效的身体锻炼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只有以强健的身体为基础才能更加进行有效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措施,2007年5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8年,教育部还向全国各校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主要内容都是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而提出的意见。而开展大课间活动,则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活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健康、快乐、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充足、内容丰富、参与范围广、形式多样、强度适中,有效地补充了学校体育活动的不足,因而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开展大课间活动,有利于加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也有利于教师因应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快乐的锻炼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校是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来源。学校领导应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努力为学生营造快乐的锻炼氛围。首先,可以通过体育图片展示、广播宣传和举办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及时组织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开展活动,相互配合,强化管理,最后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必备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既能提高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又能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实现自主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体育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管理能力
要想大课间体育活动达到完美的效果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体育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了使班级体育课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班主任和体育老师要共同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体育技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结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的理念引入体育活动中,建立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譬如在做操活动上,就可以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广播体操,可以通过自编操来体现学校体育活动的特色,如根据打乒乓球的推、拨、攻、击等动作创编“乒乓操”,并配以具有时代性的动感音乐,还可以把动作与古诗文结合,一边做操,一边诵读古文经典,做到手脑并用,使做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在班级管理上,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细心观察,善于发掘体育特长生,并把他们培养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小帮手,在班上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
(三)注意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人对体育活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在发生碰撞时处理的方式也不同。性格内向的学生喜静不喜闹,性格暴躁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因此在统一要求进行课间活动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安静的学生可建议进行强度不大的体育活动,对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进行具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人身安全,避免身体的碰撞,严格监管活动过程,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体育器材,防止意外的发生,在发生争执时及时协调。如掷铅球时尤其要注意周围的事物。在教师的有效管理下,保证课间活动安全、快乐地进行。
(四)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时间较长,形式灵活,我们可以将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活动,从而扩展了活动的范围,可以涉及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等公共场所。如果我们把活动场所选在景色优美的公园里,可以通过学校与公园管理处联系,确保学生的活动安全,共同创设一些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拓展个人活动空间,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多重教育意义。
三、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至今,虽然历时不长,但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间活动中去,通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可见开展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如何更大地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和解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我们应加强重视和推广力度,继续研究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邱建章.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J].黑龙江教育.2001(Z2).
[2] 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
[3] 刘思静.初中大课间操体育的开展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2012(04).
摘 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下,各地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为学习和生活塑造强健的体魄,体现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生 大课间 体育活动
一、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生命不息,在于不断地运动,小至细胞,大至个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一个人只有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才有能力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而强健的体魄就得益于日常的身体锻炼。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开展有效的身体锻炼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只有以强健的身体为基础才能更加进行有效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措施,2007年5月,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8年,教育部还向全国各校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主要内容都是就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而提出的意见。而开展大课间活动,则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以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活动,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彰显了“健康、快乐、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充足、内容丰富、参与范围广、形式多样、强度适中,有效地补充了学校体育活动的不足,因而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开展大课间活动,有利于加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也有利于教师因应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快乐的锻炼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校是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来源。学校领导应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努力为学生营造快乐的锻炼氛围。首先,可以通过体育图片展示、广播宣传和举办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及时组织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开展活动,相互配合,强化管理,最后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必备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既能提高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又能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实现自主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体育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管理能力
要想大课间体育活动达到完美的效果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体育技能和管理能力。为了使班级体育课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班主任和体育老师要共同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体育技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结合教师的专业知识,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的理念引入体育活动中,建立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譬如在做操活动上,就可以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广播体操,可以通过自编操来体现学校体育活动的特色,如根据打乒乓球的推、拨、攻、击等动作创编“乒乓操”,并配以具有时代性的动感音乐,还可以把动作与古诗文结合,一边做操,一边诵读古文经典,做到手脑并用,使做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在班级管理上,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细心观察,善于发掘体育特长生,并把他们培养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小帮手,在班上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
(三)注意个体差异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掌握知识能力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意个体差异性,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人对体育活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在发生碰撞时处理的方式也不同。性格内向的学生喜静不喜闹,性格暴躁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因此在统一要求进行课间活动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对性格安静的学生可建议进行强度不大的体育活动,对性格活泼好动的学生可进行具有挑战性的竞赛活动;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人身安全,避免身体的碰撞,严格监管活动过程,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体育器材,防止意外的发生,在发生争执时及时协调。如掷铅球时尤其要注意周围的事物。在教师的有效管理下,保证课间活动安全、快乐地进行。
(四)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时间较长,形式灵活,我们可以将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活动,从而扩展了活动的范围,可以涉及社区活动中心、公园等公共场所。如果我们把活动场所选在景色优美的公园里,可以通过学校与公园管理处联系,确保学生的活动安全,共同创设一些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拓展个人活动空间,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多重教育意义。
三、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至今,虽然历时不长,但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间活动中去,通过每天一小时的锻炼,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可见开展课间特色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如何更大地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和解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我们应加强重视和推广力度,继续研究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邱建章.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J].黑龙江教育.2001(Z2).
[2] 喻坚.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9(06).
[3] 刘思静.初中大课间操体育的开展对策探讨[J].新课程(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