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肩负食物供给、提供多样化需求、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优化生态环境任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其就业质量尤其需要关注。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提高组织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本文从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从现代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围绕“培训开发、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核心环节,建立实用性突出、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从而为社会提供具有可持续就业力的优秀涉农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涉农专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33-03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院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涉农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合理使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需求“精英化”所形成的矛盾;另一方面对加速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 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科类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变化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2],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四化”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新四化”进程不仅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支撑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结构和数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当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使涉农专业毕业生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
  (二)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就业指导服务注入了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3]。这些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是深入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和全员育人的方向。
  (三)“就业更加充分”的号召对农科类人才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新要求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人。相比2015年749万毕业生增长16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矛盾,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农科类人才自身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错位,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为农科类人才的就业指导带来了很大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总体布局上,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要素配置上,要推动就业充分就必须合理利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农科类人才满足当前涉农行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本需求,摆正就业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四)农业科技进步和服务“三农”是农科类人才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农业科技进步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科专业,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迫切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涉农人才。同时,社会的多元化、经济发展和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意愿和投入,常常出现“学农不爱农”的负面情绪,培養“学农、爱农、为农”农科类人才是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二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开发者对被开发者采取培训、教育、使用、调配和管理等有效方式,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内在素质、潜能的挖掘和塑造,以提高其质量和利用效率的过程[4]。其基本内容包括培训开发、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政策法规、能力培训、信息资源、职前教育等全方位的辅导和服务,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的一系列活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促进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实施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增强毕业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主要途径。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指向下的就业指导,才能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思考,高校就业指导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生产力要素看
  人力资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就业指导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期准备。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就业指导涉及技能、知识、劳动意识、价值观、人际关系、求职技巧等技能与精神层面,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源泉。
  2 从管理的角度看
  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核心就是对人的教育。高校就业指导是对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培养,使毕业生更好的走向社会。   3 从人职匹配原则看
  就业指导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人职匹配模式出发,高校的就业指导必须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依靠个人的特点来获取工作,持续就业;必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可雇佣性的高低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指导方法上进行改进;必须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等存量,提高人职的协调性与匹配度[5]。
  4 从职业精神规定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着重于对人的能力和潜能的开发和使用,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这也是用人单位的追求。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必须按照职业的特征来进行,即以职业的社会化和时代性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和体验的最初平台。
  三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高校就业指导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立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实践[6],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塑造和培养;使指导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充满人性的支持和关爱;让学生获得正当利益和行使正当权利,从了解学生—测评定位—分类培养等环节入手制定指导计划,因材施教。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等农业院校是现代农业教育的主力军,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接班人,是高等农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农科类学生树立牢固的“学农、爱农、为农”的专业思想,通过各种先进教学方式、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增进学生对所从事学科和研究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和研究灵感,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建立全程式、全员化的指导模式
  新形势下,全程式、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成为构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新格局。全程就业指导是指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各有侧重地制定指导内容。建立校院“二级管理”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实现全员化的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下设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科室,承担就业指导的日常工作,明确职责和分工。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负责工作计划的制定、咨询服务,有针对性的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在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为主,通过就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同时鼓励学生创办“就业协会”“创业协会”等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三自”功能。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辅导机构或大型涉农企业负责人作为学生就业指导顾问,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座谈会,交流面试技巧,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探讨创业心得,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三)搭建就业指导多维体系和实践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的目标,充分就业,就要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和人力资源开发获得岗位的视角,构建多维度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实践平台。
  1 培训开发:由“宏观性”向“实效性”转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社会保障[7],其中职位分析、招聘与选拔和职业生涯管理三个环节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直接关系。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联系及接触,来获取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在就业指导中向学生逐一分析不同行业领域工作性质及招录信息的发布渠道,再让学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有针对性开设培训内容,才能在指导中有的放矢提高职位选择的准确率。招聘与选拔过程中的应试环节则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采取压力面试、结构、非结构化面试等各种方法开展模拟招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有明确的规划和准确定位的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最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格测试工具、职业水平测试工具等寻找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朝自身擅长并感兴趣的方面来拓展自身的能力,从而解决职业选择的问题。
  2 组织发展:由“单一性”向“协同化”转变
  农科类学生的组织开发是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目标需要来设计和实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在由“单一性”向“协同化”转变的组织开发层面中,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校院就业联动管理机制的功能,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项联动,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运用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根据学校状况、规模和地域特点,设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科专业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包括就业推荐、信息发布和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三是强化与就业单位合作联盟关系的建设,主动与各大就业单位、人才机构等建立就业合作服务关系,打造产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就业环境和农科类人才特征进行就业市场的开發与维护,实现与就业单位的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
  3 职业生涯规划:由“无序性”向“能本管理”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为未来职业发展所作的策划和准备。现代企业管理逐渐呈现“能本管理”的特点[8],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以能力为本,这便为农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必须按照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用人标准来建构职业规划体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就业能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设计。二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开展个人与职业的适应性测试。三是体现终生教育理念,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四是突出个体发展本位,注重个体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潜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的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密切联系。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观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更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这样的就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指导工作,只有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6-07.
  [2]崔凯,冯献.“四化”演进轨迹:1950—2012年[J].改革,2013(7):144-15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杂志,2012(22):3-25.
  [4]陈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4):11-14.
  [5]李序蒙.人才素质测评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0-117.
  [6]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68-69.
  [7]张梦水,张宁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09(12):98-100.
  [8]陈富坤,陈萍.试论能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7(7):287-288.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实施了四年的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操作性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以期通过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类招生;导师制;计算机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18-02  一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细节做的好,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细节做得不好,则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
写作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同时,也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以攻克的“碉堡”.在学生写作的众多文体中,记叙文可以说是学生常常会写,也是学生必须学会的一种文体.那要
[摘 要] “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两年制专升本教育的一种新型尝试,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专升本教育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的封闭式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完全学分制下的专升本教育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口径适宽、专业技能良好”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灵活的选课为手段,以丰富多样的校内选修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践课程以及企业顶岗训练的实习课程为选课资源,搭建“三体系+五平台”的“1+1”人才
[摘 要] 近些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社会的就业岗位有限,岗位与人才的供需关系不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用人单位的门槛随之水涨船高,因此,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困境。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各所独立院校推进教育改革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独立学院;就业
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还包括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发。要
[摘 要]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两年学习的全过程中,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横向上相互渗透,纵向上循序渐进,以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性地促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实质上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一种理念和操作路向,其实施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是基础,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是关键,加强服务与考核是保障。  [关键词] 教育硕士;实
[摘 要]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当今时代和社会的普遍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于行业特色院校,由于其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特色,尤其重视符合行业需求的多層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但其同时作为地方高校,得到的资源和政策扶助有限,限制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和规模。为此,本文以上海电力学院能机学院为例,阐述了行业特色院校面临的转型压力,同时依据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创新性的构建原则,给
提高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凯里学院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状况调查为契机,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特征这一现状,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
[摘 要] 良好的工作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能够在毕业时成功收获一份既适合自己又可以回报社会的工作,顺利地与社会对接,是迈向成功的一个良好开端。因此,高校学生应重视职业潜质的培养。主要应做到:尽快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着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做好充分的就业前期准备工作。  [关键词] 高校;就业;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