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毛泽东都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他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怎么研究都不为过,本文从毛泽东青年的成长轨迹入手,通过探析其青年时期的成长道路,了解一代伟人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希望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有所启迪。
关键字:青年毛泽东;成长轨迹;当代大学生;启迪
青年毛泽东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这是毛泽东真正受教育的开始,“我过了20年甘露般的生活,对世界一无所知。”[1]至1918年夏毕业,他在一师总共学习了五年。青年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这五年正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我的生活上发生许多事件。在这一时期,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会行动的经验。”[2]在此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同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青年毛泽东求学期间潜心学习,关心时局,广泛涉猎,且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他的求学生活不可谓不精彩,不丰富。我们认为对青年毛泽东的这段求学生活的研究,是毛泽东思想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大学生求学亦留有许多有益启示。
一、以天下为己任,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东山学堂求学。那时的他就立下宏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在长沙求学期间,他不仅广泛阅读社科类书籍,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在湖南第一师范,在杨昌济、袁仲谦、黎锦熙等教师的影响下,毛泽东比较系统地接受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尽管还是一介穷书生,他却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激励自我,表现出了那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强烈历史责任感。1915年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袁世凯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限48小时答复。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激起全国公愤。毛泽东在《明耻篇》上写到“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4],其爱国主义之情溢于言表。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只有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下苦功倾全力去探求宇宙真理,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青年毛泽东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才产生了强大的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于是废寝忘食,探求新知,最终成为一代伟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样的,应自觉的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统一起来,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二、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力
青年毛泽东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他很早就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要害怕艰难险阻,不要怕挫折失败,更不能因之而萎靡不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3],要有一种积极向上与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为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求学时的毛泽东团结长沙的有志青年,风餐露宿,游泳爬山,把苦难当作一种训练。投身革命后,毛泽东也没有一次因挫折而心灰意冷,一直乐观向上。为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青年毛泽东坚持勤学苦练,做一个顽强拼搏的苦学生。他认为青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
大学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向青年毛泽东学习,要有一颗强大的“心”。首先,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下,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我肯定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与勇气。人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并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动下,才能焕发出极大的潜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其次,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生活抱一种热爱豁达乐观的态度。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潜下心来,沉得住气,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培养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三、勤奋向学,持之以恒的追求
毛泽东早年读书用功是出了名的,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即读的多、想的多、写的多、问的多。
到湖南第一师范前的一段时间,毛泽东给自己订立了一个宏伟的自学计划,每天坚持自己步行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这段时间里毛泽东贪婪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他都系统的读了。还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学的同时也会穿插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这段自学生活对他而言“极有价值”,“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了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6]
到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后,毛泽东就更加发奋的读书。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五段课程:即早晨起来读英文,上午八点到下午三点到学校课堂学习,下午四点到晚饭学习国文,晚饭过后到寝室熄灯温习各门功课,熄灯后运动一个小时。每天他起的都特别早,锻炼完身体后,马上就去上自习。午饭后或课间休息抓紧时间阅读报纸,晚自习就钻研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熄灯后,他还常常到茶炉室、走廊借用灯光看书学习。一师求学期间,在老师的影响和帮助下,青年毛泽东不仅阅读了谭嗣同的《仁学》、曾国藩的“家书”以及康德和王船山的哲学著作,还阅读了《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楚辞》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极大的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毛泽东读书不仅刻苦,而且能够持之以恒。毛泽东认为,学无止境,要想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就需要勤奋努力,要下苦功夫,并坚持不懈,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钟热度。诚如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勤奋好学的,但同时,确实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学风,不肯下苦功夫读书。具体表现为不愿读书,不能潜心做研究,到头来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伟人的精神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青年毛泽东在读书方面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当代大学生,应该向伟人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方法,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不断增长才干,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做好准备。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毛泽东大半生都十分重视社会调查,把自己的志向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实践之上。他积极从事社会调查,以此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写出了大量社会调查的精品力作,令时人和后人折服。在湖南一师时,青年毛泽东就表露出十分重视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社会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和磨练自己意志力的个性倾向。1917年夏,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徒步去长沙、宁乡等5县游学,历时月余,行程一千多里,广泛考察农村、城市,包括寺院、劝学所、学校等,深刻了解社会,对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和农村的社会问题有了较为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年,毛泽东还去浏阳进行走访和社会调查。此后,社会调查成为他了解、认识社会的一项重要方法。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性因素,就在于他对中国近代国情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基本来源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他重视社会调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强调要“踏着人生和实际说话”,由此可见一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青年毛泽东这种注重社会实践的品质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和践行的。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重视进行社会实践,要勇于实践,要能够主动深入城市、农村的第一线,了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踏着人生和事实说话。
五、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青年毛泽东主动与坚强不屈、关心国家未来、愿意为国牺牲的有志青年交友。他们一同研究探讨学术、社会百态,在共同学习和相互促进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同窗友谊。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萧子升、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这些人中,又与萧子升、蔡和森的友谊最深。对萧子升的帮助和支持,毛泽东曾感叹道:“如足下,诚能策励我者也。”
毛泽东经常和这些朋友聚会一起交换读书心得,畅谈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探讨“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问题”。成立于1913年秋的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其宗旨为:“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7]。从1915年起,毛泽东始任学友会文牍,这使他的组织才能得到锻炼和展现。在担任学友会文牍期间,他非常留心学友会里各会员的长处,因此能积极发挥大家的长处,使大家都各得其所。这种在青年时就表现出来的用人才能,为毛泽东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能够领导那些风格迥异的将领,紧密团结那些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有志之士,共同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共学识道”,当代大学生朋友们,应当以青年毛泽东的交友方式为楷模,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与他们一同学习,一同讨论,一同提高,在相互促进中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六、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魄
实现自我,首先就是要强身健体,练就一身好体魄。这是青年毛泽东一直强调的。诚然,心智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支撑心智、道德的无疑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身体。因为只有强其体,才能善其身,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否则,学问道德都只是空话,“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在青年毛泽东看来,那些第一流的圣人,同时也是“身心并完”之人。他推崇经世致用学派的代表人物颜习斋、李刚等,说他们“文而兼武”。
为此,就要通过各种运动方式,野蛮体魄,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胆识,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的确很重视自己的学业,但他们忘记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一道理。平时只一味埋头读书,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要知道,现在人才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竞争,如果只有过硬的技能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再者,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对人精神意志的磨练。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他曾对陪游的人讲:“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当代大学生学习之余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磨练过人意志和胆识,最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5][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5,40
[2][4][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7,46
[3][6]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13.
[7]高菊村.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70.67.
作者简介:
程国庆(1987-),男,山东青岛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关键字:青年毛泽东;成长轨迹;当代大学生;启迪
青年毛泽东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这是毛泽东真正受教育的开始,“我过了20年甘露般的生活,对世界一无所知。”[1]至1918年夏毕业,他在一师总共学习了五年。青年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这五年正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在湖南师范学校中,我的生活上发生许多事件。在这一时期,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会行动的经验。”[2]在此求学期间,青年毛泽东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同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青年毛泽东求学期间潜心学习,关心时局,广泛涉猎,且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他的求学生活不可谓不精彩,不丰富。我们认为对青年毛泽东的这段求学生活的研究,是毛泽东思想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大学生求学亦留有许多有益启示。
一、以天下为己任,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驱使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东山学堂求学。那时的他就立下宏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3]。在长沙求学期间,他不仅广泛阅读社科类书籍,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在湖南第一师范,在杨昌济、袁仲谦、黎锦熙等教师的影响下,毛泽东比较系统地接受了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尽管还是一介穷书生,他却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激励自我,表现出了那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强烈历史责任感。1915年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袁世凯政府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限48小时答复。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激起全国公愤。毛泽东在《明耻篇》上写到“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4],其爱国主义之情溢于言表。在青年毛泽东看来,只有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下苦功倾全力去探求宇宙真理,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青年毛泽东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相联系,才产生了强大的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于是废寝忘食,探求新知,最终成为一代伟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同样的,应自觉的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统一起来,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二、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力
青年毛泽东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他很早就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要害怕艰难险阻,不要怕挫折失败,更不能因之而萎靡不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3],要有一种积极向上与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为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求学时的毛泽东团结长沙的有志青年,风餐露宿,游泳爬山,把苦难当作一种训练。投身革命后,毛泽东也没有一次因挫折而心灰意冷,一直乐观向上。为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青年毛泽东坚持勤学苦练,做一个顽强拼搏的苦学生。他认为青年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
大学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向青年毛泽东学习,要有一颗强大的“心”。首先,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下,一定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我肯定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与勇气。人只有树立了自信心,并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激励与驱动下,才能焕发出极大的潜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其次,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生活抱一种热爱豁达乐观的态度。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潜下心来,沉得住气,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培养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三、勤奋向学,持之以恒的追求
毛泽东早年读书用功是出了名的,同学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即读的多、想的多、写的多、问的多。
到湖南第一师范前的一段时间,毛泽东给自己订立了一个宏伟的自学计划,每天坚持自己步行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这段时间里毛泽东贪婪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他都系统的读了。还认真学习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学的同时也会穿插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这段自学生活对他而言“极有价值”,“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了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6]
到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后,毛泽东就更加发奋的读书。为此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五段课程:即早晨起来读英文,上午八点到下午三点到学校课堂学习,下午四点到晚饭学习国文,晚饭过后到寝室熄灯温习各门功课,熄灯后运动一个小时。每天他起的都特别早,锻炼完身体后,马上就去上自习。午饭后或课间休息抓紧时间阅读报纸,晚自习就钻研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熄灯后,他还常常到茶炉室、走廊借用灯光看书学习。一师求学期间,在老师的影响和帮助下,青年毛泽东不仅阅读了谭嗣同的《仁学》、曾国藩的“家书”以及康德和王船山的哲学著作,还阅读了《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楚辞》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极大的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毛泽东读书不仅刻苦,而且能够持之以恒。毛泽东认为,学无止境,要想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就需要勤奋努力,要下苦功夫,并坚持不懈,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分钟热度。诚如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勤奋好学的,但同时,确实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学风,不肯下苦功夫读书。具体表现为不愿读书,不能潜心做研究,到头来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伟人的精神总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青年毛泽东在读书方面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当代大学生,应该向伟人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方法,并身体力行,持之以恒,不断增长才干,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做好准备。
四、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毛泽东大半生都十分重视社会调查,把自己的志向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实践之上。他积极从事社会调查,以此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写出了大量社会调查的精品力作,令时人和后人折服。在湖南一师时,青年毛泽东就表露出十分重视社会交往、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社会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和磨练自己意志力的个性倾向。1917年夏,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徒步去长沙、宁乡等5县游学,历时月余,行程一千多里,广泛考察农村、城市,包括寺院、劝学所、学校等,深刻了解社会,对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和农村的社会问题有了较为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年,毛泽东还去浏阳进行走访和社会调查。此后,社会调查成为他了解、认识社会的一项重要方法。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性因素,就在于他对中国近代国情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基本来源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他重视社会调查,把读“无字之书”看得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强调要“踏着人生和实际说话”,由此可见一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青年毛泽东这种注重社会实践的品质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和践行的。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重视进行社会实践,要勇于实践,要能够主动深入城市、农村的第一线,了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踏着人生和事实说话。
五、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青年毛泽东主动与坚强不屈、关心国家未来、愿意为国牺牲的有志青年交友。他们一同研究探讨学术、社会百态,在共同学习和相互促进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同窗友谊。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萧子升、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这些人中,又与萧子升、蔡和森的友谊最深。对萧子升的帮助和支持,毛泽东曾感叹道:“如足下,诚能策励我者也。”
毛泽东经常和这些朋友聚会一起交换读书心得,畅谈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探讨“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问题”。成立于1913年秋的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其宗旨为:“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7]。从1915年起,毛泽东始任学友会文牍,这使他的组织才能得到锻炼和展现。在担任学友会文牍期间,他非常留心学友会里各会员的长处,因此能积极发挥大家的长处,使大家都各得其所。这种在青年时就表现出来的用人才能,为毛泽东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能够领导那些风格迥异的将领,紧密团结那些为祖国解放而奋斗的有志之士,共同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共学识道”,当代大学生朋友们,应当以青年毛泽东的交友方式为楷模,广泛结交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与他们一同学习,一同讨论,一同提高,在相互促进中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六、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魄
实现自我,首先就是要强身健体,练就一身好体魄。这是青年毛泽东一直强调的。诚然,心智和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支撑心智、道德的无疑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身体。因为只有强其体,才能善其身,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否则,学问道德都只是空话,“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在青年毛泽东看来,那些第一流的圣人,同时也是“身心并完”之人。他推崇经世致用学派的代表人物颜习斋、李刚等,说他们“文而兼武”。
为此,就要通过各种运动方式,野蛮体魄,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胆识,保持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的确很重视自己的学业,但他们忘记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一道理。平时只一味埋头读书,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要知道,现在人才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全面竞争,如果只有过硬的技能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再者,参加体育锻炼,也是对人精神意志的磨练。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他曾对陪游的人讲:“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当代大学生学习之余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磨练过人意志和胆识,最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5][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5,40
[2][4][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7,46
[3][6]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13.
[7]高菊村.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70.67.
作者简介:
程国庆(1987-),男,山东青岛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